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唯物史观第一要阐明唯物主义地解决社会生活领域哲学基本问题的特点;第二要确定社会现象物质性的范畴;第三要揭示人们的社会改造活动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三个方面正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同时应当指出,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如果不指明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对社会意识的第一性关系,那么就无法对历史作唯物主义理解,而且,如果不把实践当成理论和社会进程认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实际上也就谈不上唯物史观。一、唯物主义地解决社会领域的哲学基本问题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范畴,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关于这两个范畴的内容问题,在苏联哲学界中,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意见分歧。图加林诺夫把马克思关于“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一著名原理  相似文献   

2.
正像制造是工业社会的核心范畴一样,创新是知识社会的核心范畴.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研究,不能不关注创新问题.然而,我国学界目前的研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对创新范畴的淡漠、误解与滥用,往往把创新范畴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创造"和"发现",因而消解了创新概念作为当代社会基本范畴的深刻涵义;第二,马克思哲学是对工业社会的反思与超越,但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转向知识社会,人类的基本生产方式从生产制造转向知识创新,这就意味着,若建构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形态,必须通过创新范畴研究"新经济"和学习型社会的知识型生产方式的特点、组织和新机制,以创新范畴为蓝本重建人的存在、主体通性、交往方式、社会结构、发展动力等概念或理论,从而实现马克思哲学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跃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段话涉及了三个概念:生产关系、现实基础(即经济基础)和社会经济结构。它们在内容上和意义上似乎是完全一样的。除此以外,还有社会经济形态范畴,近年来哲学界大多数同志也都把它当作经济基础的同义语来使用。然而这四个范畴是否就毫无区别呢?在我看来,区别还是有的。它们之间尽管在所反映  相似文献   

4.
这篇文章对马克思所创立的社会生产关系范畴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对以往关于这个范畴的研究和论述方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生产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范畴,跟其他基本范畴一样,都需要根据社会实践提供的新材料和新的认识水平,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再认识。这不论从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还是从指导分析现实经济关系方面来说,都是有益的。问题是如何使这种研究深入一步。在这里,注意把个别范畴的研究跟理论体系的探讨结合起来考虑;把范畴一般与范畴的特殊表现形态区分开来;在研究个别范畴时,既不停留于对经典作家言论的考证,又不满足于对抽象要素作简单的规定,而是进行系统的考察等,是会有助于探索的深化的。  相似文献   

5.
1986年11月18—20日,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就如何理解列宁关于物质范畴的定义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参见《哲学科学》1987年第5期)。争论表明,对列宁的定义可以区分出两种极端的解释:一种认为物质是实物客体;另一种认为物质是在人的实践背景上才能得到解释的社会范畴。此后本刊信箱的调查表明,这两种极端的观点在学术界均有自己的坚定拥护者,而且人们就此发表了一些饶有趣味的见解。本刊登载的弗兰楚佐娃、彼得洛夫的父亲(1988年第7期)和尤尔钦科的文章就是这种多元论的结果。这引起人们对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问题产生更大的兴趣。现在已十分清楚了:人们一直坚持甚至更加强烈地要求从学术上,也可以说从社会方面重新研究这一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对于研究这个问题的人们来说,以往的年代并未白白流逝。现在我们就选用几个人的发言。我们认为,他们仅想把已在苏联科学院哲学所争论中的发言者和在本刊著文者的观点向前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普列汉诺夫首次明确地把社会心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一书中,他将社会意识区分为两种基本形态: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在我国一直译作“意识形态”),把社会心理作为他的社会结构理论的一个环节。①普列汉诺夫这一思想的提出无疑是对唯物史观的一个创造性贡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思想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直到60年代初苏联学者才开始比较公正地对它加以研究。在我国哲学界,社会心理问题则一直无人问津,在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甚至找不到“社会心理”一词。近两、三年来,我国哲学界才开始研究社会心埋范畴。现将前一  相似文献   

7.
在反对迷信的斗争中,还需要加强理论和历史的研究。这里有认识论问题,也有社会调查和社会学研究的问题。 眼见为实。这是宣传和相信神秘事物的人们最常用的一个理由。他们“亲眼见到”了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神秘“事实”,所以不得不相信它。对此,就需要从认识论上作一番分析。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个格言教人们不要轻信  相似文献   

8.
近三年来,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63年第7、12期,1964年第8、11期,1965年第7期)上陆续发表了八篇文章,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结构和范畴等问题。其中引起讨论的Д·И·契斯诺科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一文已译出,译文见本刊1963年第11期。本文是最近发表的一篇,着重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问题,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但它具有自己的对象、自己的范畴和规律的体系,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讲授,而不同意那种反对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开讲授的论点。第二部分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结构是社会关系体系的反映.他认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范畴中固定下了对社会经济领域最一般发展规律的认识成果,而在反映社会精神生活的范畴中则固定了对社会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的一般发展规律的认识成果。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既决定于科学的对象本身,又决定于科学发展的具体条件和革命实践的需要,由前者决定的部分具有稳定性,由后者决定的部分具有可变性,应当善于在教科书中把这两部分结合起来。第三部分分析“第一性社会构成”和“第二性社会构成”的范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基础和上层建筑,客观前提和主观因素等等。他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中最广泛的概念,反对把这对范畴看成是“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个题目的一部分。他认为上层建筑并不直接反映社会的生产技术基础,因此存在着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他认为主观因素一方面是某些现象的客观前提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另方面则反映了群众、阶级、政党以及个别人的意志、愿望和意向。此外,他还分析了社会、社会经济形态、时代、社会进步等范畴。第四部分分析各种社会共同体的范畴:阶级和阶级斗争、部族和民族、集体和个人等等。他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是认识社会生活现象的重要手段,反对把“阶级和阶级斗争”这个题目从历史唯物主义教程中排除出去。他区分开“人”和“个人”这两个概念,认为人具有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本性,而个人则是表现人的社会本性的范畴,是许多种社会关系的个体体现者。此外,他还分析了利益、劳动、传统、地理环境和人口等范畴。最后,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正在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新范畴,例如:“社会在社会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社会的同质性”、“威望”、“社会的整体性”等等。  相似文献   

9.
我们认为,李延明同志肯定必然王国、自由王国这两个概念属于认识论范畴是正确的,但拒斥它们是社会历史范畴却是片面的。因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作为认识—实践主体的人是社会和个体的统一体,人们的社会关系既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外界条件,又是人以社会为主体认识、改造自然的内部条件;所以,人类怎样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方法杨耕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关于社会一切关系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的理论。它与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范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一理论对社会研究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这一方法系列包括:1、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分析法。社会...  相似文献   

11.
决定论辨析     
本世纪以来,现代科学对事物运动的原因、途径和方向的描述较之经典科学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引起了人们对决定论问题的重新思考,我国哲学界对此亦有所探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决定论在哲学中有不同的形态,在科学领域亦有不同的类型,人们往往在不同的意义上运用决定论范畴。与此对应,非决定论范畴也被赋予了种种不同的含义。为利于研讨的展开和深入,有必要对其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2.
制度文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理论界竟相把自己的思维触觉伸向这一问题,以期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制度文明观.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综述于后. 一、确立制度文明范畴的依据多数同志认为应当把制度文明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加以确立,这是严密“文明”范畴的逻辑需要和社会改革实践的需要,他们大致提出了三个  相似文献   

13.
自6、70年代以来,苏联哲学界一直对社会管理问题进行研究。进入80年代后,社会管理被写进哲学教科书,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了解这一动向,对于我国目前的改革和完善哲学体系都有积极意义。社会管理的本质苏联学者认为,社会管理既是一些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也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他们认为,马列主义本身就是一门管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管理在最一般形式上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对象。关于社会管理的本质,一般都认为它是一种社会活动。社会管理在广义上就是有目的有系统的影响社会发展,是协调人们的努力以期达到一定结果的一种活动。学者们又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这种活动的本质特征。B·И·拉津认为,最广义的社会管理,它的社会哲学方面,“首先是指人们的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①Г·И·彼得罗夫则强调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14.
一、《墨辩》逻辑三范畴的含义范畴是人们从某一角度,对事物某一因素、侧面或环节的抽象。人们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总是在范畴这一浓缩的形式中得到表现和确定的。一门科学的认识成果,需要集中体现于一定范畴之中,而成为这门科学的基本概念。方法是范畴在思维过程中的功能表现。方法不是思维的外在形式,而是客观事物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列宁主义学说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以来,对列宁哲学思想的研究有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在此,将近十年研究概况略作评述.首先为人们所关注的是围绕列宁的《哲学笔记》而展开的关于辩证法的研究.在这方面,第一本研究性的著作是黄楠森著的《〈哲学笔记〉与辩证法》(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该著不仅对《哲学笔记》中关于辩证法的研究做了许多史料性的考证,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对辩证法体系所做的大胆探索,构架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六类范畴表(整体范畴、并存范畴、层次范畴、过程范畴、社会范畴、认识范畴),对以往通用的教材进行了突破,从而开创了列宁《哲学笔记》研究新路子、新局面.尽管他提出的体系并未被广泛采纳,但这一研究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从存在形态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把一般生产力区分为个人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也可以说,马克思是从微观和宏观这双重视角来考察生产力的,个人生产力是微观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则是从宏观总体角度考察的生产力。这对范畴不仅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看来有必要恢复其科学含义和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17.
经济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就没有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伊斯兰教作为一个提倡今世与后世并重的宗教,历来就重视穆斯林经济的发展,其思想体系包括宗教与社会两大范畴,不仅对宗教教义、宗教功课、宗教仪规等方面作了明确的阐释与规定,而且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包括经济生活)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文明史上,公正问题是和道德问题同时产生的。这一道德现象决定了公正在古今中外一切伦理学体系中的重要的范畴地位,以至于“从柏拉图到康德,最杰出的思想家都广泛地研究公正问题”(西方著名哲学家凯尔逊语)。依笔者之见,在伦理学诸多范畴中,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须以公正为中心范畴,方能建构起科学、严密的范畴体系。 公正,作为社会意识概念,自然是历史的、阶级的范畴。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前,公正的涵义同平等相吻合。到了阶级社会,不同阶级的人们基于不同的经济、政治地位,产生了不同的公正观,从而在各自的道德体系中赋予公正以不同的阶级内容。被剥削阶级的公正观,总是同争取社会平等的政治要求相联系;而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  相似文献   

19.
实践与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提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改革的实践所提出的文化变革问题,几年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潮。各个人文学科几乎都卷入了这一浪潮。虽然角度不同,观点各异,但由于问题的产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因而人们的思考始终围绕着社会发展与文化变革的关系这样一个基本问题;而这一问题实质上是个历史观问题。因此,从哲学的角度研究文化问题,自然就成为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这也是文化研究继续深入的必然趋势。我们看到,在“文化热”渐趋平静的表象下,越来越多的哲学工作者悄悄地转入了文化研究的阵地。文化研究在向纵深发展。人们期待着由于他们的深沉的思考,文化研究或将要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七五”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哲学与文化”课题组的同志们,愿意将他们的研究提纲公开发表,意在听取意见,交流思想,引起讨论,获得教益。该提纲鲜明地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出发,为文化研究提出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文化观尚无现成的系统形态的作品,这里他们进行了一次探索或尝试。本刊乐于发表这个提纲,其意图亦在引起讨论,推动文化问题研究的深化。我们更乐于看到经过踏实研究、深思熟虑的成果不断涌现,并愿为此提供发表的园地。  相似文献   

20.
<正>直观经验告诉我们,社会是不可能脱离空间而存在的。但是,长时间以来,社会与空间这两个概念并没有结合起来使用。社会空间概念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一社会与空间:从社会生物学到哲学1.社会生物学视域中的社会与空间历史上,人们早已注意到动物社会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空间行为规则,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过雄鸟对生存领域的划界和防卫现象。在现代生物学中,社会与空间更是不可分离的范畴,社会生物学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