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具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一,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物质”(MATERIE)概念是布洛赫全部自然过程哲学的一块基石,故要考察他的自然过程哲学,应该从考察其物质概念入手。一、物质:逻辑-存在论概念哲学史上,对布洛赫物质观的发展过程影响最大的当推亚里士多德的物质观。正是在亚氏的潜能说中,布洛赫发现了“动态存在”(DYNAMEI ON)这一物质的本质特征。他注意到,在亚氏的潜能说中,物质表现为两种潜能:“根据可能性的存在者”(NACH-MOE…  相似文献   

2.
恩斯特·布洛赫哲学研究状况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凡 《哲学动态》2005,1(12):19-25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来说,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绝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早在1982年,徐崇温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就有专章介绍布洛赫的哲学.布洛赫哲学的关键词是"尚未"(德语是noch nicht,英译为not yet).当人们要求布洛赫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哲学时,他说:"S还不是P."[1]这个"还不是"也就是"尚未".在布洛赫眼里,人是"尚未",因为人的真实存在还处于未来.布洛赫哲学堪称关于"尚未存在"(Noch-Nicht-Sein)的本体论.[2]  相似文献   

3.
坚巴蒂斯塔·维柯(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是18世纪意大利的历史哲学家。维柯在西方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在他死后逐步得到确认的。 在意大利,尽管维柯一直被视为这个国家最伟大、最富有独创精神的哲学家,但直到20世纪其思想才得到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В·克罗齐和F·尼科里尼(Nicolin)编辑了8卷本《维柯全集》(Bari,1914—1941)克罗齐还写了《维柯的哲学》(Bari,1911)一书,迄今为止它仍是研究维柯的权威著作之一。克罗齐对维柯的许多看法是其把自己的思想强加  相似文献   

4.
民主德国哲学杂志自今年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结构、表述及任务,尤其是对哲学同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1964年《德国哲学杂志》第8期上发表了题为《哲学与生活》(提纲)的文章,对今后如何进行讨论以及哲学的任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现将全文译出,以作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以普勒斯纳(Helmuth Plessner)、盖伦(Arnold Gehlen)和舍勒(Max Scheler)为代表的哲学人类学,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经卡西尔等人的承接与创造,于20世纪40年代进一步发扬光大。至20世纪末,多种因缘聚合促使德国哲学人类学再度受到欧美思想界的青睐,颇有复兴之势。鉴于国内学界对于哲学人类学以及各家学说之研究仍较为有限,笔者借德国访学之机邀请波茨坦大学汉斯-彼得·克鲁格(Hans-Peter K  相似文献   

6.
<正>在《希望的原理》(1959年)、《阿维森纳与亚里士多德左翼》(1963年)、《图宾根哲学导论》(1970年)、《唯物主义问题》(1972年)、《世界的实验》(1975年)等一系列著作中,布洛赫(E.Bloch,1885—1977年)遵循马克思"感性的自然"概念(马克思,第89页)和恩格斯"世界是过程的集  相似文献   

7.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马丁·瓦尔泽称布洛赫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的预言家”,于尔根·哈贝马斯称布洛赫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的谢林”,阿尔弗雷德·施密特称布洛赫为“最后一位马克思主义形而上学家”,瓦尔特·延斯称布洛赫为“最后一位伟大的综合性人物”等等。布洛赫的独特魅力在于,他既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又是一位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布洛赫一生都在写作,晚年92岁高龄的他仍在坚持工作,直到1977年全集问世。他的著作先后被译成…  相似文献   

8.
评估E.布洛赫的代表作《希望的原理》一书的效应和现实性时,当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这样写道:"《希望的原理》是一座飘忽不定的思想山脉,足够几代人苦干、钻研和攀援"。《希望的原理》一书拥有一般社会主义文献几乎查找不到的东西,它利用高度精巧的概念手段,卓有成效地诊断和解剖了今日市民社会的文化,令人信服地揭示了从日常意识、童话到伟大的哲学、政治乌托邦的多种文化形式。《希望的原理》不仅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创新之作,也是一部优秀的长篇散文,作为20世纪的精神遗产之一,其影响超出左翼知识分子的范围,渗透了20世纪整个西方精神史。  相似文献   

9.
狄尔泰:在形而上学与非形而上学之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哲学家威廉·狄尔泰 ( Wilhelm Dilthey,1 833— 1 91 1 )是“1 9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思想家” (参见里克曼 ,第 4页 ) ,被人称为“人文科学领域里的牛顿” (参见《瑞士大学学报》第 36卷 ,第 2 33页 )。但是 ,由于狄尔泰本人思想的复杂性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 ,人们很难把握狄尔泰的思想 ,于是有些人就简单地把狄尔泰说成是一个过渡型的哲学家。本文旨在通过阐述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的思想 ,指出狄尔泰思想的独特意义 ,探讨处在形而上学与非形而上学之间的狄尔泰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贡献 ,并由此使我们关注和把握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的脉络。一…  相似文献   

10.
哲学总论20世纪哲学与我们的哲学取向(本刊记者·2·7)管理哲学研究的新进展—《管理哲学》评介(舒‘红跃·3·41)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海口会议侧 记(本刊记者·4·4)领导科学研究概述(怀谷·4·27)中国和民主德国首次哲学讨论会在京举行(李景源 ,6·1)必须继续高  相似文献   

11.
在50年代,我国哲学家就注意到了恩·布洛赫(1885-1977)的《希望原理},但一直没有人写过评论。改革开放以来,徐崇温教授依据研究布洛赫的英文书,在其《“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向我国读者评述了布洛赫,在一定范围内受到了欢迎。但我觉得,他有不少统漏。1993年8月,我在哲学所学术委员会上当面指出了这些问题。对此,他声明,它们来源于莱·科拉柯夫斯基的《马克思主义的各个主要流派》第三卷(牛津,1978年)。会后,我按照他的提示,查阅了这本英文书,以弄清楚问题出在哪里。现在我把查阅后的意见写出来,与他商榷。《“西万马克…  相似文献   

12.
《哲学动态》2006,40(4):5-11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支持下,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及其他单位研究西方哲学的专家、学者的通力合作,由叶秀山、王树人任总主编的多卷本《西方哲学史》(学术版)自2004年7月至2006年3月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陆续出齐。全书共8卷11册,500余万字,纵论从古代希腊到当代西方的全部西方哲学历程,可谓宏篇巨作。8卷分别为:《总论》(叶秀山、王树人著);《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姚介厚著);《中世纪哲学》(黄裕生主编);《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英国哲学》(周晓亮主编);《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尚杰著);《德国古典哲学》(张慎主编);《现代欧洲大陆哲…  相似文献   

13.
E.罗度华对当代世界统一趋势的文化哲学解释李鹏程德国《奎尼希施坦因论坛》(KonigsteinerForum)1992年号刊登了罗度华(EduardKroder)教授的一篇从文化哲学的立场来论述当代世界统一趋势的论文:《统一的开端。时代的标志──即刻的要求》。该文可以说是一个有世界眼光的西方哲学家对于当代世界发展大势的哲学看法,为我们提供了西方当代思想界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层思考的一些十分重要的信息。《奎尼希施坦因论坛》是德国高级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文化理论刊物,在德国思想理论界和社会上层有重要影响,该刊每年出版一期,围绕一个与本时代的历史发展有密切关系的专题,发表十几篇研究论文。1992年的专题是《进步──人性的指令》。罗度华教授是该《论坛》的主编,他因在文化哲学的理论深层研究方面和在解释现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方面作出贡献而于1991年7月获得德国总统授予的联邦十字勋章。罗度华教授(1913年生)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和苏黎世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39—1946年曾在北京辅仁大学任教,1951至1960年曾在日本名古屋南山(Nanzan)大学任教授。(一)在《统一的开端。时代的标志——即刻的要求》一文中  相似文献   

14.
刘纲纪,男,1933年生于贵州省普定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艺术哲学》、《美学与哲学》、《中国美学史》(已出第一、二卷)、《周易美学》、《现代西方美学》(主编),论文《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等。 问:您刚从德国讲学回来,能否谈谈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中国和西方思想的特征? 答:我对您提的这个问题很有兴趣,常常在思考它。我感到中国的原始氏族社会大约延续了很长的时期,并且发展到很为完善的程度,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原始氏族社会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德国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在其代表作《希望原理》第19章中,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进行了仔细的解读。这种文本研究法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颇为罕见。布洛赫紧紧扣住劳动、异化和实践概念,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决裂”演绎为从“抽象的人本主义”走向“具体的人本主义”的过程。这样一来,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都只不过成了人本主义逻辑的内部演进,而不是一种格式塔式的根本变革。布洛赫所做的工作直接关涉对马克思哲学革命本质的理解问题。本文将对《希望原理》的这一文本段落进行“…  相似文献   

16.
熊十力先生(1885~1968),湖北黄冈人,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代哲学家。熊氏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尔后究心哲学,平生著述颇多。熊氏学术,大抵以出入华梵为主,欲冶儒佛于一炉,并受到西方近代哲学的某些影响。当今海外一些学者认为,熊十力的思想在近现代中国哲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熊十力思想,本“从大乘空有二宗入手”。其由投契佛法,而归宗孔《易》,得力处唯在“体用不二”之论,中岁以后,舍佛学《易》,晚著《体用论》、《乾坤衍》诸书,标明以大《易》  相似文献   

17.
德国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访李文潮教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楠 《哲学动态》2003,(10):17-24
20 0 3年 3月 7日~ 15日 ,柏林理工大学哲学系李文潮教授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了题为“德国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的学术讲座。该讲座深入浅出 ,全面展现了作为技术哲学发源地的德国的技术哲学历史与现状。李文潮教授系德籍华人学者 ,德国柏林 -布兰登堡科学院莱布尼茨编辑部研究员、爱尔朗根大学客座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莱布尼茨哲学、 17世纪西方哲学史、佛教哲学、科技哲学、技术伦理、 17世纪基督教传教史。主要论著有 :《佛教哲学思维引论》 (德文版 ,1999) ,《莱布尼茨与中国———纪念莱布尼茨〈中国近事〉发表 3 0 0周年国际研讨…  相似文献   

18.
王树人,男,1936年生,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西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哲学的研究,近十多年来还致力于中西哲学、文化的比较研究。主要著作有:《思辨哲学新探》、《历史的哲学反思》、《中国传统智慧引论》(德文版)和即将出版的《传统智慧再发现》(两卷本)等。  相似文献   

19.
外尔(H.Weyl,1885—1955)是本世纪著名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兼科学哲学家。1918年发表的《空间、时间和物质》一书被公认为有关相对论的一部经典著作。他对科学哲学的最大贡献当推《群论与量子力学》(1925),因为他在该书中打算用相对论去解答统一场的理论。《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哲学》一书(1927)也在西方科学哲学界享有很大声誉,该书探讨了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他认为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題就是空间、时间和超验世界;尤应关注主体与客体的认识论的问题。他还分析了物质与因果性的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在世时,其思想远未获得应有的理解和评价,而在他去世后十几年,即在他1989年百岁诞辰时,他才开始被西方学术界看作本世纪最伟大的德国思想家,开始在西方进入他的影响的鼎盛时期。当时,德国洪堡基金会开始出版三卷本的纪念文集《论海德格尔哲学的现实性》(ZurPhilosonhischenAktualitatHeideggers),在第二卷的出版说明中,已把海德格尔看作本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中对世界产生过并且还在产生着最大影响的一位哲学家。在我国,对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文学的研究中,目前也呈现出百川汇海(海德格尔)的局面。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