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自1978年全国超常儿童追踪研究协作组成立以来,关于超常儿童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迅速展开。很多报刊杂志相继发表了大量关于超常儿童的论文和追踪研究报告。青海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了该协作组编著的第一专辑《智蕾初绽》,1987年西安交大出版社又出版了第二个专辑《怎样教育超常儿童》。他们的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心理学界人们的极大关注。在全国超常儿童追踪研究协作组成立10周年之际,河南大学教育系心理学教授凌培炎先生著述的《超常儿童与早期教育》,亦由河南大学出版社付梓出版。这也是作者向全国超常儿童追踪研究协作组成立10周年的一份献礼吧。  相似文献   

2.
张博  黎坚  徐楚  李一茗 《心理学报》2014,46(12):1823-1834
以北京市某中学和某小学11~14岁之间294名学生为被试, 其中超常儿童131人, 普通儿童163人。采用推箱子任务, 结合横向比较和纵向追踪数据, 从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和认知效率三个维度来考察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差异。结果发现超常儿童在问题解决能力的三个维度上均优于普通儿童, 两类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模式不一致:超常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先快后慢, 快速发展期在11~12岁半之间; 普通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先慢后快, 快速发展期在12岁半~14岁之间。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差异随年龄增大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3.
3—6岁超常与常态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84,17(4):27-36
本研究为探讨3—6岁儿童类比推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超常和常态儿童的差异。研究是以图形和实物图片为实验材料,受试采取四择一的选择反应,在每项反应完成后,都要了解他们选择的依据。受试为650人。 研究结果表明,3—6岁儿童已具有一定水平的类比推理能力,这种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提高;绝大多数超常儿童类比推理的成绩既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均值两个标准差以上,又高于比他们大两岁以上的常态儿童的平均成绩;他们类比推理发展的水平也高于常态儿童1—2级水平;而且他们还表现有优于同年龄常态儿童的一些思惟特点。  相似文献   

4.
超常儿童心理发展追踪研究五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86,19(2):13-22
为适应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需要,1978年我们开始对超常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协作调查和追踪研究。 本研究采取对超常和常态儿童进行动态纵向的比较研究。研究中运用多种指标和各种方法,突出以思惟为重点,并兼顾了非智力因素。 五年来研究表明,超常与常态儿童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发展的程度和速度方面,而且表现在发展的过程,形式和特点方面。研究并初步总结和概括了超常儿童多种类型,共同的心理特点,以及成长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3—14岁儿童记忆发展的某些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少年在记忆发展方面有些什么特点?我们在研究智力超常儿童记忆特点的同时,对3—14岁常态儿童的记忆发展情况作了探索。主要了解他们在记忆广度、识记速度、记忆的精确性、保持的持久性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为此,我们设计了四个测试项目:①数跟读,主要是测试被试的记忆广度;②按形填数(3—6岁儿童用“按图填色”),主要是测试被试的识记速度;③图片再认,主要是测试被试的记忆精确性。以上三项基本上属于短时记忆。  相似文献   

6.
本文第一部分是对一年来各协作单位关于超常儿童的研究进行的简要总结,着重在根据现有调查和追踪研究的材料,概括出超常儿童共有的五个方面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对进一步开展协作研究提出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7.
3—6岁超常与常态儿童感知观察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连云 《心理学报》1987,20(2):98-104
本实验是全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为鉴别超常儿童认知能力设计的一套实验之一。目的是探讨3—6岁常态儿童感知观察力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水平与特点,为鉴别超常儿童的感知观察力取得参照指标。 实验是根据观察过程的特点进行设计的。实验的结果,经检验效度与信度较高,因此本实验对3—6岁儿童感知观察力的测量是有鉴别力的。 通过实验发现在3—6岁常态儿童之间观察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3岁与4岁之间发展得快,在数量与质量两方面都比其它年龄阶段之间发展得幅度大。 通过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的比较研究,发现4岁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之间,在质量方面的差异比数量方面的差异更为显著。这一结果,对今后超常儿童研究工作的重点具有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大少年班自七八年创办以来,先后招收七期共二百三十二名学生,年龄最小11岁最大16岁。本文是对科大第三期少年班学生的追踪研究概况。中国科大第三期少年班共有学生29人(女生3人)。他们是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以后由学校复试择优录取的。29人中从高一考入的18人;从初三考入的11人。这些孩子一般智力发展比较早,比较好。从本班统计的25人来看,一岁以前会讲话的有19人,占76%,有的孩子语句还比较完整。29人中有28人在学前期(大多在三岁左右),都程度不同的学会了写字、认字、背诗他毛主席语录;能进行10—1000以内的加减,有的还学会乘法、会下棋、打扑克。  相似文献   

9.
   《心理科学进展》1986,4(4):7-7
由全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主持,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大力协助下,超常儿童鉴别与教育培训班于1986年7月25日开始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多名学员参加了为期九天的培训班。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洪德厚副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查子秀副研究员代表超常儿童协作组做了报告。培训班由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的一些专家、学者授课,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采用了一种研究儿童理解不精确量词的经验方法,初步探讨了四岁至十岁儿童理解数量词“几个”、“很多”的发展特点。结果提示:儿童对两个数量词的理解与实验给出的论域(数量范围)关系密切;数量词“几个”比“很多”较早被年幼儿童所理解。其发展特点:四岁至十岁儿童在[0,10],[0,20]范围上,均能较好理解“几个”;六岁以上儿童只能在[0,10]的范围上理解“很多”的词义;四岁儿童则表现出把“很多”与“全部”混同。  相似文献   

11.
查子秀  周林 《心理学报》1993,26(4):3-11
为期四年的超常儿童的教育实验,详细考察了超常儿童在特殊班级教育条件下的学习潜力、认知和个性发展及身体发育等情况。结果显示,这种教育形式既适应了超常儿童较大的学习潜力,促进了他们认知的进一步发展,激发了他们积极的个性特征,而且身体发育良好。从而证明,特殊班级的集体教育对中学阶段的超常儿童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2.
周林  唐燕  王竹颖 《心理科学》2000,23(5):609-610
1 引言  自 1 985年 ,在北京第八中学办起了超常儿童教学实验班 ,是用来满足超常儿童特点的特殊教学。十几年来 ,已有五个班的小学生在短期完成了初高中全部教学、升学的工作 ,应该说 ,这样的特殊教学对超智儿童的早期开发有积极意义。少儿班学生达到了知识的“超常”是有目共睹的 ,西方一些教育心理专家对这样的特殊教学效果也点头称是。现在的研究是采用多种能力测验考察进入一段教学后高智力学生的智能心态 ,为保持和修改超常儿童中学教学提供参考依据。《鉴别超常儿童认知能力测验》是查子秀研究员1 986年主编的智能测验。该测验分出…  相似文献   

13.
采用对照组和干预组前测、后测设计,对80名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了测量,分析了心理干预对脑瘫儿童康复疗效的影响。结果表明:(1)四组脑瘫儿童后测综合功能评定效果存在显著差异。(2)生活质量问卷中,在使用特殊器具感觉维度上,四个组别间的追踪水平逐级显著递增;在对疼痛和困扰感觉维度上,四个组别间的后测水平、追踪水平均逐级显著递减;在其它四个维度上,四个组别间的后测水平、追踪水平均逐级显著递增。(3)在使用特殊器具感觉维度上,三个干预组内的追踪水平显著高于前测和后测水平;在对疼痛和困扰感觉维度上,三个干预组内的前测、后测和追踪水平均呈逐级显著递减趋势;在其它四个维度上,三个干预组内的前测、后测和追踪水平均逐级显著递增。干预组比对照组能显著提升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郑钢   《心理科学进展》1987,5(1):74-79
法国的超常儿童研究有其一些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参考。不久前,法国出版了Jean-charles Terfassier所著《是超常的天赋,还是麻烦的早熟?》一书,书中全面地叙述和评价了法国超常儿童研究的发展、现况、研究方法、一些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在认识上提出了关于超常儿童的“不同步综合症”的观点,并介绍了家长和教师可用以判断儿童智力发展早熟情况的有效方法。书作者是一位在世界上颇有影响的超常儿童研究专家,从事儿童心理学和儿童病理学研究以及职业指导咨询工作多年。1971年他在法国创建了超天才儿童研究协会并一直担任主席,1975年世界超常儿童理事会在伦敦成立后,他任该组织理事至今。由于上述一书尚无中译本,本文将概要译述该书中的部分主要内容。希望这些资料能对我国的心理和教育工作者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文思 《天风》1995,(1):37-37
经美方四个单位的邀请,丁光训主教于去年十月四日起在美国访问,为时三周。 丁主教先后在由美国联合卫理公会和美国长老会分别主办的各两天半的“前在华传教士聚首会”主讲,报告他们离华四十年来我国和我国基督教的变化。这两个会各有一百数十人参加,其中包括部分前在华传教士的子女。与会者有的已经九十多或八十多岁,年轻的也有七十左右,他们的子女也至少有五十岁左右。  相似文献   

16.
超常与常态儿童记忆和记忆组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施建农 《心理学报》1990,23(2):17-24
本实验以超常儿童(20名,平均年龄为11岁2个月)和常态儿童(20名,平均年龄为11岁3个月)为被试,以数字和图形为实验材料对超常儿童和常态儿童的记忆和记忆组织特点和差异作了初步的比较研究。结果是;(1)超常儿童不仅在回忆量上比常态儿童优异,更主要的是在记忆速度和记忆组织上比常态儿童发展得更好;(2)儿童的记忆与记忆组织有密切相关,尤其是记忆速度与记忆组织之间有显著相关;(3)实验表明同时使用回忆量和记忆速度作为记忆成绩的指标更为合适,能更好地说明儿童记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4岁~5岁儿童认知能力测验为例,在IRT框架下探讨了如何进行追踪数据的测量不变性分析。分析模型采用项目间多维项目反应理论模型(between-item MIRT model)和项目内(within-item MIRT model)多维two-tier model,被试为来自全国的882名48个月的儿童,工具为自编4岁~5岁儿童认知能力测验。经测验水平 分析和项目水平分析,结果表明:(1)本文对追踪数据的测量不变性分析方法合理有效; (2)该测验在两个时间点上满足部分测量不变性要求,测验的潜在结构稳定; (3)“方位题”的区分度和难度参数都发生变化,另有4题难度参数出现浮动; (4)儿童在4岁~5岁期间认知能力总体呈快速发展趋势,能力增长显著。  相似文献   

18.
我国心理学界在有关超常儿童的研究中,发现了不少幼儿早期认识汉字的事例:如19个月认字400多;两岁半认字1000多……。这么小的儿童为何能认识这么多汉字?早期大量识字是否只是少数“神童”的天赋?早期大量识字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达些问题确实值得研究。为此,我对自己女儿李璟琳进行了识字教育心理实验。实验从李璟琳13个月时开始,结果在她满24个月时共识汉字1000多个。本文将结合实验结果探讨婴儿识字的心理依据和规律;探讨早期识字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超常儿童数学能力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君达  倪斯杰 《心理科学》1998,21(6):511-514
培养与发展超常儿童的智力与能力是教育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在智力与能力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对组成超常儿童数学能力的因素进行结构分析。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抽出了五个主因素.即综合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灵活的形象思维能力,并对各能力特点作了进一步分析。本文的结果将为超常儿童智能发展的理论研究提供可资参照。  相似文献   

20.
小学儿童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毕鸿燕  方格 《心理学报》2002,34(6):59-63
研究了小学儿童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及认知策略 ,同时 ,对心理模型理论进行了检验。被试为城市中等小学 7岁、9岁、11岁儿童各 2 4名 ,男女各半。 4种实验任务分别为三前提单模型、三前提双模型、四前提单模型和四前提双模型。采用个别实验 ,儿童在前提呈现的情况下进行推理。主要研究结果 :(1)从小学 7岁到 11岁 ,儿童的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明显提高 ,7岁儿童初步形成了一维空间方位推理能力 ,9岁和 11岁基本具有了这种能力 ;(2 )随着年龄增长 ,使用模型建构策略解决问题的儿童人次越来越多 ,绝大部分 11岁儿童都能使用这一策略进行推理。但即使儿童使用了模型建构策略 ,他们的推理成绩也没有反映出模型数量所造成的任务难度差异 ,即不符合心理模型理论关于模型数量的主要预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