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等理工科院校对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创新,要强调艺术教育的"交叉性"、"因材施教性"及"与时俱进性",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体会艺术的意境之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2.
<楚门的世界>和<天下无贼>两部影片是电影史上的经典喜剧作品,其在带给观众笑声和欢乐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中西美学之比较的浓厚兴趣.西方美学立足于艺术和科学、美与真的一致,强调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本质.中国传统美学则以儒家美学思想为主体,以德和仁为内容,主张美与善的统一,其审美活动通常具有政教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3.
数学似乎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一般人对那绿色的山川、秀丽的景色、雄伟的建筑等都可以产生美的感觉,而对数学美的抽象、严谨,却无法感受。其实,古今中外杰出的科学家都无不高度赞赏并应用了数学科学中的美学方法。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学的思想显得非常必要。一、结合书本概念,感受数学美学知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统一美、对称美、结构美、协调美等随处可见。及时渗透这些美学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大有益处的。如,讲解平方数时,揭示下列规律。1)12=…  相似文献   

4.
当代美学的中心转向艺术,研究和探索艺术美和艺术创造问题成了主题。第9届国际美学会议(1980)就是以“艺术创造”作为中心问题的。我国近几年美学研究也开始注重艺术问题,出版了不少有关艺术美和艺术心理的专著和译著。《门类艺术探美》一书正是适应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开宗明义地以各门艺术的审美特性作为探索的重点,把美学研究和艺术研究结合起来,融科学探索与审美鉴赏于一体。书中表明,无论在研究的重点上还是在表述的形式上,作者能以深刻新颖的观点取胜,以生动流畅的文笔诱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美学研究的中心刚转到艺术,虽然有从整体上的、一般性的角度研究艺术的专著,如《艺术哲学》、《艺  相似文献   

5.
书法教育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教育形式.除专业教学外,高校应将其列入通识文化教育或公共艺术教育的范畴.书法艺术深深地植根于国学的沃土之中.提高书法水平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传统文化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习其他传统文化课程.书法课可与大学语文等必修课和古典文学鉴赏、诗词欣赏、艺术概论等选修课相互促进,使大学公共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现代设计美学的学科建构必然要基于我们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现代设计美学与美学,现代设计之美的特质,设计与艺术,设计之美与艺术之美,现代设计美学所涵盖的内容等。对现代设计美学学科领域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对这一学科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7.
“美”,究竟属于科学认识范畴,还是属于艺术鉴赏范畴?究竟是一个由事实判断而产生的词或概念,还是一个由价值判断而产生的词或概念?Aesthetics(通译“美学”,宜译“审美学”)象实证科学一样去研究物理实体的量、质、能或构成,还是作为一门特殊的价值科学去研究审美过程中的主客体的价值关系?美的本质方面的争论之所以旷日持久,大都是由于争论各方忽视了这些问题,或者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所以,任何严肃的美学或审美学研究,似乎都不应回避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美的探索的首要课题。可惜国内对这一课题研究甚少,南京大学凌继尧同志在《美的研究与欣赏》(丛刊)1983年第1辑上发表了题为《“美”的词源学研究》的文章,则对“美”这个词作了词源学上的考察,试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艺术?它为什么能成为所有社会都能接受的共同文化?随着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一门崭新的领域——神经美学,用于解释这个问题。神经美学研究目标是了解艺术创造、欣赏和审美的神经基础。神经美学研究将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与神经科学研究手段结合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神经美学研究必将为美学的发展做出革命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中的美术鉴赏课作为艺术素养课程的组成部分,地位越来越重要。美术鉴赏课的作用不仅是要丰富大学生审美情趣和拓展其文化视野,而且还要使他们领会艺术的本质,提高思维的创新能力,在今后的人生中能有更高的美的追求。针对美术鉴赏课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情况,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对指导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无处不在,是天地造化,也是人类思想与力量的艺术结晶。目前,人们所共识的美学意识形态可大致分为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美等。体育之美学是这三种意识形态美学共生的产物。因此,就体育与美学三种意识形态下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不仅对开展体育和美育工作有极大的社会功效,还可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体育运动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体育科学的知识和内容。  相似文献   

11.
魏迎涛  李恒 《美与时代》2008,(5):114-115
数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美学特征,其中以几何之美、对称之美."黄金分割"之美、透视之美、和谐之美最具特色,这些美学要素不仅成为数学领域里最科学的、最美的象征,也成为艺术领域里感性的、最高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两种基本形式本来是统一的,但是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 展,两者不仅分离了,而且在很长的时间里表现出矛盾和对立。进入20世纪以来,又表现 出科学与艺术统一的趋向。这个趋向,集中表现于科学与艺术对"美"的追求。20世纪许 多重要的科学家都在科学中发现"美",并且以"美"的发现作为科学创新的动机。这个新 趋向,引起了美学(文艺理论界)的相同反应,不断有论证艺术与科学(艺术美与科学美) 同一的论著出现。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统一性是不可否认的,而且,也应当承认科学与艺术 都包含有追求"美"的动机。但是,我们同时也应当认识到两者之间的深刻区别。不加区 别地将两者等同,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理论错误,同时,也是一种学术倒退。  相似文献   

13.
留白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国艺术重要的美学概念。视觉的生理因素、情感的心理因素、美学的思想因素,是形成留白的原因。探讨留白带给中国绘画的形式之美与内在之美。它的恰当运用使得中国绘画不同于西方绘画,具有气韵生动、虚实相生、意境悠远之美。  相似文献   

14.
近代文艺美学主要是一种接受美学,忽略了艺术的创作问题。政治美学则试图重建艺术之创作问题和认识问题的双重维度。本文提出的"对艺术创作的存在论理解"认为:美是存在的完美性,这种完美的存在必须在精神的意义上被创造出来;艺术是对这种精神创造的象征性重演,表现为艺术品的创作过程;如何将艺术的创作与存在之创造的反思性概念联结在一起,是创作美学的基本问题。当艺术的创作不是以艺术品的感性存在、而是以更伟大的精神事物为目标,它就从"个人性和无目的性的创作"转变成"匿名性和实用性的创作";同时艺术品亦不再是纯粹鉴赏的对象,而是作为生活世界之美的形式通达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15.
对希波克拉底警句的深层解读--审美修养是从医之必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图透过医学与艺术的联系,深入到医学与美学关系的层面,进而发掘希波克拉底关于"医学的艺术乃是一切艺术之中最为卓越的艺术"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指出希波克拉底警句蕴涵着:医学是美的职业,它具有崇高地位和独特的重要性;医学所追求的是健康而美好的人生,医学所创造的是健康之美、生命之美、至善之美、仁爱之美.既然医学是最为卓越的艺术,医务工作者就应该重视美学修养,并让医学审美意识牢牢植根于自己的医学实践之中.换句话说,审美修养是从医之必需.  相似文献   

16.
高中的美术鉴赏课是一门高中必修的课程。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我国对各门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高中的美术鉴赏课如果想要紧跟课改的步伐,就必须对新课标的目的和任务进行透彻的理解并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从而促进美术鉴赏课更好地发展。文章致力于研究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美感(一)美感的矛盾二重性(二)美感是美的反映二美(一)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二)关于“美是生活”的定义和美的兩个基本性質三艺术的一般美学原理(一)艺术和艺术創作的基本美学問题(二)艺术批評的美学准则在这里我們不准备先給美学或所謂美学的对象下一个定义。定义是研究的結果,而不是开端。但是,从这篇文章中,也就可以看出,照我們的了解,美学基本土应該包括研究客观現实的美、人类的审美感和艺术美的一般規律。其中,艺术更应  相似文献   

18.
哲学家们重新关注环境的美学评价已有近半个世纪。最初,他们的兴趣集中在自然方面,以及认识和鉴赏自然美的方式上。对自然界之美的鉴赏同人类活动一样古老,并与历史的曲折并行发展。史前期的艺术和器物便显示出美感迹象。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孕育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即信息艺术,它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和多维的向度,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与艺术握手的结果.而"分形艺术"-信息艺术宽阔海洋中的一个小点以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展示给人们,使人们认识到该艺术和传统艺术一样具有和谐、对称等特征的美学标准.同时,"分形艺术"的生命力也非常强大,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20.
古今中外对“美”的探讨呈现多元化特征,即“美”具有朦胧性与模糊性。每个美学流派或美学家其观点总是各执其说,莫衷一是。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美”也会使人产生一种难以言说,无以名状的困惑感。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都是我们无法用语言文字等诸形式准确完美地呈现出来的。本文试以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之观点为统摄,从自然美与艺术美二者关系的角度切入,探讨其美学思想的矛盾性和美的特性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