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邦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独具风格,十分注重表达的抒情性和富于诗意,因此被誉为"钢琴诗人"。《c小调革命练习曲》创作于肖邦祖国正遭受残酷侵略的时期,此时肖邦心中的悲愤和担忧交织在一起,于是用这首《c小调革命练习曲》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波澜,号召大家拿起武器勇敢地与敌人战斗,并表达了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心,这在该曲的曲式结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上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2.
无论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还是历史环境上看,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都存在较大差异,西方音乐的演奏风格往往是豪放不羁的多,婉约含蓄的少,而中国音乐则恰恰相反,这使得西方音乐的情感模型对中国传统音乐并不适用。为了能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音乐和传统文化,本文针对中国文化精神偏内的特点,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时代特征和社会环境入手,对遗留至今的主要古琴曲的情感进行剖析,最终做出了符合中国音乐特点的琴曲情感分类,并从音乐作曲的角度出发,围绕古琴音乐情感展开研究,分别从调式、音色、音程、节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古琴音乐的情感表现力。  相似文献   

3.
歌曲总体来讲是一种声乐的艺术,可以借助于器乐演奏来表达.曲调和唱词应是构成歌曲的两大基本及核心因素,因此歌曲具有音乐内涵和文学内涵.笔者认为传统歌曲在音乐内涵上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比如西方的歌剧与中国的戏曲、民歌在演唱方式、音乐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4.
《奥伯曼山谷》是作曲家李斯特《旅行岁月》第一季瑞士篇的第六首作品,其创作灵感来自于法国作家瑟南古1801年—1803年间创作的书信体作品《奥伯曼》。作品全曲都在围绕着一个主要的动机不断地进行变化与发展,根据作品音乐陈述的功能特征可以把其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曲式结构。李斯特在《奥伯曼山谷》中运用表情术语及各种记号,建立与演奏之间的关系。演奏者在练习时要分析、研究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以表情术语的标记为切入点,把握作品的准确意义,深入地思考、理解乐谱中的各种细节,通过演奏传递出作品中所蕴藏的深刻构思及内涵。  相似文献   

5.
《乐记》是我国古代的艺术哲学典籍,其中"以类相动"这一命题着重强调了情感与表现形式的关系问题,这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论在认识上是相似的。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以类相动"的哲学基础,异质同构论则建立在西方文化传统之上,二者存在明显的不同,体现出了中国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在本体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聊斋俚曲》中的"三出戏",即《墙头记》《禳妒咒》《磨难曲》,是蒲松龄作剧并创制声腔的戏剧作品,它是用明清俗曲作曲牌的曲牌体,"开拓了清代戏剧的另一境界"。它又是蒲松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它与《戏三出》不同,因为它们的音乐声腔体系不同。认识这"三出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对于研究蒲松龄创作思想发展以及保护、传承这一非遗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夏夜如水的月光下,CD唱碟送出一阵阵外国音乐家的《中国寺庙婚礼》乐曲:庄严肃穆的庙堂里管弦谐鸣,神圣中透着欢乐的音符流水般轻泻,间或一两声清脆的木鱼不紧不慢地敲响。多么美的场面呀!这就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婚礼。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过去事实的记载,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所拥有的现在,都是建立在历史留给我们的基础之上的。历史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古为今用",是为了有助于解决今天的问题,决不可为研究而研究,为历史而历史。忽视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或不重视历史的研究,都是不正确的。西方音乐史的写作与研读也是如此。作为一名音乐专业的学生,想要学好音乐史,首先要选择一本好的教材,有了这样的教材,才能更容易、更迅速和更准确地掌握好音乐史这方面的知识。田可文、陈永编著的《西方音乐史》,于润洋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不单单向我们介绍了西方音乐的起源与发展,还展现出了西方音乐审美文化特有的神秘与魅力。  相似文献   

9.
《聊斋俚曲》中的"三出戏",即《墙头记》《禳妒咒》《磨难曲》,是蒲松龄作剧并创制声腔的戏剧作品,它是用明清俗曲作曲牌的曲牌体,"开拓了清代戏剧的另一境界"。它又是蒲松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它与《戏三出》不同,因为它们的音乐声腔体系不同。认识这"三出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对于研究蒲松龄创作思想发展以及保护、传承这一非遗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把握中国传统知论的特点,对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意识不发达"一类的论断,却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中国传统知论具体特点的探究。中国传统知论的特点与传统哲学的倾向密切相关。中国传统哲学重"道",相应地,传统知论也以求知"道"为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使得中国传统知论在主体认识能力承诺、认识路径选择以及真知确证原则的认定方面,呈现出与西方认识论不同的特点:一、对人的认识能力有更为乐观的承诺;二、开辟了由"德"而"道"的认识路径;三、形成了"广一贯"的确证原则。  相似文献   

11.
古雅的苏州玄妙观,位于苏州市中心,近日来,宫观内每天鼓乐喧天,吹拉弹唱,热闹非凡。这是刚成立不久的《苏州道教音乐培训班》的小道士们,在老道士的指引下,正在学习演奏苏州道教音乐技艺。苏州的道教音乐是很有名的。1983年,与苏州结为友好城市的意大利威尼斯市长来苏州访问时,苏州市的道教音乐曾以苏州市民间古典音乐的名义为他演出过。威尼斯市长观看演出后很高兴,当场表示要邀请这支古民间乐队赴意大利访问。1984年10月15日,以苏州市昆剧团为主体的《苏州民间古典音乐演出团》赴意大利访问演出了,演奏的全是苏州道教音  相似文献   

12.
文溪 《佛教文化》1993,(3):49-49
本刊摄影记者陈钢说,他近年多次在舞台上拍片,却从未见一位大提琴手能含着泪水投入演奏,而且不只大提琴手如此。这是他采访天津歌舞剧院管弦乐团试奏大型佛教文化礼赞交响乐章《东方智慧》之后讲的。交响乐由姚盛昌作曲,以西方音乐手段表现东方佛教智慧,领大陆乐坛之先,首创首排,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佛学界音乐界周绍良、吴立民、乔建中、李家振。  相似文献   

13.
荣格与《易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贤 《周易研究》2003,(2):19-27
荣格在《易经》的影响下提出了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同时性原理",这是一种与因果律完全不同的普遍性联系。本文介绍了荣格的这一原理,依据《易传》的相关论述对其作了深入剖析,并进一步用"同气相求"同类相动"的道理,对同时性现象,包括占筮过程作了新的解释。文章认为,荣格在肯定《易经》科学价值的同时,正确地指出了《易经》所代表的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在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上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4.
欧根·希穆涅克的《美学与艺术总论》以列宁的反映论作为研究艺术的方法论原则,从艺术受现实和作者思想-审美意向的制约方面来研究艺术现象,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思想。首先,希穆涅克认为音乐是一种风格化的模仿,是主客观的统一;其次,他用音调去分析音乐的题材结构,认为音乐创作是通过一定的音调方式对人和现实的某种情感态度进行描述和音乐的"典型化";最后,他认为音乐活动是一个"语义化"的过程,其中包含了意义的生产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并最终指向对社会的认识和改造。希穆涅克音乐美学强调了积极介入现实的基本立场,但也包含了反映论美学的固有问题——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创造性和意识主体性的忽视。  相似文献   

15.
庄周梦蝶的故事是《庄子·齐物论》的压篇之作,历来被视为是《庄子·齐物论》,乃至整部《庄子》的总结,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魅力。自张江教授提出"强制阐释"的观点后,学术界开始反思和审视当代中国的文学研究。在借鉴西方文论成果研究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时候,一部分学者往往忽视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错位现象,盲目照搬西方文学理论,落入"强制阐释"的误区。借探究庄周梦蝶研究中的强制阐释问题,从新的切入点认识庄周梦蝶,或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正确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6.
《倾听弦外之音:音乐美的文化之维》一书,是刘承华教授继《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出版十年之后的又一音乐美学力作,汇聚了他近十年来的23篇论文。这些论文虽各自独立成篇,但互相间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又使全书成一严谨、有机的整体。总体来看,该书更加明确地锁定了著者多年来形成的研究理路,即从文化学角度,强调以"人文阐释"的方法,来审视中国音乐美学的文化特性,音乐意义的文化景深和古琴音乐的文化精神等美学理论问题。该书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两个:"物理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弦上之音"是物理的世界,"弦外之音"是意义的世界。我们是通过"弦上之音"去把握"弦外之音",再用"弦外之音"来激活"弦上之音",这既是人的感知所具有的能力,同时也是人文学科的真正使命。音乐是一个"意义世界",它的文化意义就在"弦上之音"中。  相似文献   

17.
画界通常认为,只有中国绘画讲究虚实相生,西方绘画中缺乏对这一美学原则的认识和应用。从中西方绘画的技巧层面和语义层面上进行深入地分析比较,表明“虚实”这一审美概念并非中国绘画的专利,而是东西方绘画所共享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有着异常多样性,需要把不同的音体系区分清楚.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大小调音乐相比较.有着"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的特点."异中之同"指的是两种体系的音乐共同使用"七声"、"十二律"、"三种体制".虽然在称谓上相异,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同中之异"指的是两种体系对于七音的使用不同,中国传统音乐重视五声,而西方大小调音乐七声平均.中国传统音乐重宫,而西方大小调音乐重调.  相似文献   

19.
晚明汉语西学文本《修身西学》的第十卷第四章《论义德功务》脱胎于17世纪耶稣会神学家莱修斯的《论正义》一书。中西融合之后的义德,一方面体现在契约双方应遵守自愿、公平的原则,另一方面肯定并保障契约双方的合宜之利。而"义德"在儒学体系中,除道义之外,常被用于警惕和对抗"利"的存在。在晚明民间契约已形成常例的状况下,未见儒学之"义"对契约进行系统规范的阐释。儒学在以道德指导经济活动这一现实层面的缺席,为西方契约论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同时,西方伦理学中的"正义"东渐也更新了儒学之"义"。  相似文献   

20.
在21世纪到来时,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形成。中国与西方的往来也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更加频繁,这也推动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密切交流。对于中西方的音乐的认识,首先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这样才能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取同。本文从中国审美的重意、追求和谐以及整体观与西方的写实、悲剧观、擅长局部把握进行对比,试从中分析二者的不同,以便对今后更深入研究中西音乐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