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性认识始终是鲍姆嘉通“美学”概念的核心.而他也始终认为感性认识的完善是美学的目的.在鲍姆嘉通看来感性认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关于感性认识的认识不仅可以形成一门科学,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我们应该完善这种独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学会以审美的目光打量这个世界.美学的目的或者美学本身都是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境界"说美学是一种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身体主体性文艺美学理论。其基本特点在于,审美活动、审美感受、感觉是身体主体性的一种切身性的形式时空、生命时空的"不隔""真切感"身体感感受、感觉。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和"能感之"与"能写之"就是一种身体主体性建构的体现。在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身体主体性美学的审美活动过程中,身体主体会产生一系列身体感感受、感觉:"境界"("意境""气象")"不隔""真切""工"(即"美")"爱"。因此,王国维的身体主体性美学才是"可信"而又"可爱"的生命美学。从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者说身体主体性美学的学术视野上讲,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除了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美学以外,没有一个美学家的美学理论能够真正深入到如此深的生命境界。因此,未来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就是两个"回到"与两个"转向":回到鲍姆嘉通,回到王国维。转向"身体现象学"、转向"默会致知论"的后批判实践哲学和思维现象学。  相似文献   

3.
陈炎的学术之路起于美学,兴于文化研究,而又结于美学。好比画了一个圆圈,但这并非简单地回到起点,而是携带着一路走来所收获的所有学术财富,在更高的境界上回到起点。就像黑格尔所说,这是编织了一个思想的花环、美学的花环,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乡愁"、"望乡",或者说是精神的"还乡"。这一美学的花环代表着人生的定位和求索,也意味着精神的丰富和圆满。  相似文献   

4.
刘悦笛 《哲学动态》2007,61(11):19-25
整个20世纪分析美学的核心问题是艺术,而在分析美学内部,艺术的核心问题则是艺术的定义。[1]因此,如何界定艺术,就成为了分析美学的“核心中的核心”问题。几乎每个重要的分析美学家都要在这个问题上给出自己的解答方案,并由于他们不同的定义方式而相互区分开来,然而,他们却囿于语言的视界而未看到其他的解决路数。如今的英美分析美学已经进入到其自身的反思期,在对待艺术界定的问题上,我们既可以采取超越分析美学的方法,但又要继承分析美学的遗产,即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一分析美学“艺术定义”的六套方案关于分析美学的艺…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正>如果说学术期刊的根就是学术,那么《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根,就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它包含了两支重要的队伍。一支是国际、国内众多的美学研究者,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中心,兼及东西美学和美学史的研究;另一支是一个由高级别的国际、国内专家组成的编委会,他们随时向编辑部提出各种方向性的指导性意见,以及美学学科的前沿信息。所以要办好《马克思主义美  相似文献   

6.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中把"古雅"提出来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使之成为中国美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性概念。中国近现代美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的各种思潮,而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美学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后的今天,特别是经过开放后近20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回到中国现代美学的起点,重新审视"古雅"的基本性质,对我们研究和探索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易存国 《学海》2003,(1):187-190
关于中国艺术及其美学精神问题 ,学界曾有诸多探讨。本文认为 ,这些成果虽然各自研究的角度不同、重心不一 ,但都给我们提供了某种启发。然而 ,有一个关涉到中国艺术美学精神命脉的问题却鲜有提及 ,那就是 :中国不仅是一个诗的国度 ,更是一个重视乐舞的国家 ,我们甚至可以说 ,中国艺术及其美学精神自始至终就盘旋在“龙飞凤舞”的根上。因此 ,“诗教”与“乐教”之双璧成为解开中国艺术美学精神的锁钥  相似文献   

8.
西方美学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方美学史的研究及其学科建设 ,在我国美学研究中是起步较晚、也较为落后的部门。尽管近代中国美学是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下 ,深受西方美学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对西方美学的引进和介绍也在 2 0世纪初叶至 30年代形成过一股热潮 ,但对西方美学史的研究却没有系统地展开  相似文献   

9.
在“美学热”日见变冷、美学刊物出版不太景气时,一个新的美学理论园地却开辟出来了,这就是《美学研究》集刊。编委会由汝信、叶秀山和朱狄等同志组成,出版者为科学文献出版社。年出两集,每集约25万字。  相似文献   

10.
康德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西方近代美学向现当代美学演变的转折点。康德美学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就是要在知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是对美学的独特洞察,从而奠定了康德美学在历史上的地位,但同时也使康德美学带有了历史局限性,又是对美学的一次盲视。认真研究学习康德美学,将为我们理解西方现当代美学的内涵、走向,以及我国的现代美学,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生活中有无限多样的美,每一个有正常感觉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但在美学理论研究中,要给美下定义时却反倒变成了难的.这是因为用玄空幻想编织的美学理论,没有回到原来真切的审美感觉的现象学,看似高深,实则遮蔽了审美学的真相.审美是对形象的直接感觉,常常不假思索;审美是欣赏的事物的形象符合自己理想的情趣,而不是要占有实物供己实用.只要没有求利的心态,达到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就能达到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境界,并且又提升到一个更加重要和更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提起李白,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他的诗歌本身的美学风格;提起柳宗元,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他的寓言。但同为在政治上拥有远大抱负的两位伟人,他们在政治思想方面还是有所差别的:一个是想八仕却报国无门的“仙人”,一个是少年得志却多次遭贬的“寓言家”。一首《行路难》道出两位诗人心中的无限哀愁,也显露出他们政治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正这些年,一到腊月,我老家寂静群山间的蜿蜒山道上,便有密集的人影晃动,那是从这里到这个国家天南地北的人,结伴而行回到了他们的老家。去年腊月的一个夜晚,我在老家的山梁上,还看到有人打着火把回来了,那是他们刚刚下了火车,就赶着回到了老家。但老家,对我那些乡亲来说,大多就是一座老房子孤独地兀立在山坳里、水井边、柏树下。我在城里访问过一些人,你还有老家吗?他们要么摇摇头,忧愁的样子,要么笑一笑,无所  相似文献   

14.
若依据现代政治学的标准,中国古代的学者几乎没有过专门的政治学论著。但是人毕竟天生就是一种政治动物,人是无法离开政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中国古代的学者们虽然没有过专门的政治论著,却又不能完全离开政治去做纯粹的学问,即使清心寡欲者如老庄也无法免俗。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学是一种比较单纯和超脱的哲学思想,然而他们却一直执著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也许在我们看来,那不过是小国寡民式的乌托邦而已,但仍不难看出他们未能忘情于政治,逃避政治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态度。当然,老子和庄子在思想上是有着很大差别的,但是他们在政治上的主张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正>2010年8月9日至13日在中国北京举行的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真正体现了它的主题——"美学的多样性"。除了几十场大大小小的报告会和杂多的议题外,你还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与会代表,他们肤色不同,装束各异,却怀着同样的学术热情,穿梭在北大的百年纪念讲堂内外和教学大楼的走廊里,其中包括几位本刊编委,还有那位以倡导日常生活美学著称的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对于本刊编辑来说,聆听之外的又一大收获是约到了几位学者的会议论文,而会后的交谈则让我们了解到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浓厚兴趣。"构建一个新世界的蓝图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哲学挑战,迎接这一挑战的最佳方法就是首先建构美学。"这是美国学者阿诺德·柏林特在本届美学大会上的呼吁。柏林特是环境美学专家,他的《环境美学政治》是对该问题的最新思考。在柏林特看来,人对美的感知始终是社会环境中的活动,而且存在着感  相似文献   

16.
孔颖达系隋末唐初经学大师,以主撰《五经正义》播名于史。《五经正义》历来被视为经学、哲学诠释文本,但却涵有不可忽视的美学营养。其中如《周易正义》等文本,就直接包含了丰赡的美学思想材料。如所周知,中国古典美学是以审美意象等范畴为中心的美学,而审美意象的重要基型是  相似文献   

17.
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中西美学史上,不少美学大家都致力于美学原理的研究。而在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80年代美学热之后,美学研究稍显降温。但仍有一部分学者专力于美学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并不时有新著问世。柯汉琳新著的《美学原理》,就是他本人30多年美学教学研究的结晶。从内容上来看,柯汉琳的《美学原理》首先是一本关涉美学基础理论的专著,其次才是一本面向高校中文系本科生的教材。作为美学专著,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成果,在理论研究方面有超越前人的地方;而作为一本教材,在启迪后学上,也有扎实的内容。另外,柯汉琳的《美学原理》还是一本充满思想情怀的论著。在柯汉琳看来,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更多表现为一种审美价值学。  相似文献   

18.
"美学"的学名应当叫什么、它的内涵指什么,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向"审美"的转移,"美学"的学科名称遭到了"审美学"的挑战。王建疆在《是美学还是审美学?》一文中指出:"美学表面上看起来研究的是美,而非审美,但实际上却研  相似文献   

19.
传统美学关于自然美的讨论使我们陷入了美的主客观之争,美的主客观之争是西方传统哲学本体论、认识论造成的结果,而西方传统哲学现已遭到现当代哲学的颠覆。如今美学要求我们回到审美世界,关注审美经验本身,在审美体验中探寻美的真谛。传统美学的缺陷正是因为它以传统哲学的视角在审美世界之外对美作出解释,陷入主客观对立的囹圄。所以,美学迫切需要用新的美学观去廓清传统美学与新美学的界限,显现传统美学的缺陷,使人们尽快走出传统主、客观美学的囹圄,从而直面审美本身。  相似文献   

20.
<正>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是由认识规律所决定的,这也是在宗教学研究领域深入领会并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重要途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每一循环都较前一阶段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理论研究工作者而言,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关于宗教的理论、观点就是我们的认识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