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典诠释学与中国哲学研究的范式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 ,随着西方诠释学在中国传播和研究的日益深入 ,以及在很大程度上一度被学界遗忘的中国传统经学重新回到当代学术研究的理论视野中 ,“经典诠释学”研究正在形成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新方向。时下汉语哲学界的诠释学研究 ,大致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理论向度 :一是对西方诠释学的介绍和研究 ,以洪汉鼎先生对西方诠释学原典的辶多 译和诠释学理论的研究为代表 ;二是着眼于中西诠释传统的比较 ,充分吸收中西哲学各派的理论资源 ,创立富有个性特色的现代诠释理论 ,以成中英先生倡导的“本体诠释学”为代表 ;三是立足于中国本土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刘丰 《中国哲学史》2023,(2):119-128
蒙培元先生的理学研究以朱子哲学为核心。他在晚年对朱子哲学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而且也突破了早期的一些观点。就朱子哲学中的理气观来说,他从早期的观念论转变到晚年的存在论,从两个世界转变到了一个世界。蒙先生认为朱子哲学中的“心”具有本体的意义,并且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他的情感哲学与境界理论。蒙先生还从境界说转出了生态说,将朱子哲学以及中国哲学的诠释推向了一个新的维度。中国哲学其实就是深层次的生态哲学。这是蒙先生“接着讲”宋明理学,“接着中国哲学生态观讲”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目前,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哲学学就是“关于哲学的哲学”,它只有唯一的视角和向度,即“哲学对自身的反思”,在自我分化的“哲学镜”中观照自身。哲学学的反思,应有两种视角,两面镜子。一种视角是上述的哲学反思,或曰“哲学镜”;另一种视角是从与哲学紧密联系的若干科学的角度,对哲学的反向思考,或曰“科学镜”。  相似文献   

4.
文化研究的哲学向度与文化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关注“文化与哲学”研究的人都知道,当今被泛称“文化哲学”的,不外就是文化与哲学的结合研究.这种结合研究是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的:其一是使哲学结合于文化、延伸其文化外延、发生哲学的“文化方向倾斜”,这可视作“哲学中的文化”;其二是在文化(人类)学的材料基础上,提出种种哲学性的解释理论和分析工具,使文化结合于哲学,这是文化的“哲学方向的倾斜”,可以称作“文化中的哲学”.就文化研究这一方面而言,上述情况产生了文化研究的多种哲学向度.然而,下文的分析将证明,若将这种种哲学向度都不加分析和说明地称作“文化哲学”,并且以为它已是一门具有较为严密的学科规定的分支学科,那就未免草率了.为此,对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汪传发 《哲学动态》2006,(10):42-47
近年来,资本哲学及其研究的意义、资本与现代性、主体性资本与主体性哲学、资本概念的当代诠释、资本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以及马克思《资本论》的当代意义等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就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研究》杂志社和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于2006年5月26~28日在上海联合主办了“全国资本哲学高级研讨会”。来自全国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哲学界、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70余人与会,并就上述诸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和反思。一资本“脱域”的时代需要哲学的反思“脱域”一词,是借助吉登…  相似文献   

6.
和谐哲学的三种诠释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有相应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那么,在当代中国现有的各种哲学资源中,究竟什么才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和谐哲学呢?围绕这个问题理论界已形成两种基本的诠释模式:第一种模式依托于中国传统哲学资源,把和谐哲学的理论建构阐释为向中国传统智慧的复归;第二种模式依托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源,把和谐哲学的理论建构解释成唯物辩证法理论重心的重新颠倒。本文通过分析这两种诠释模式的理论误区,提出第三种新的诠释模式,把和谐哲学的理论建构归结为对辩证法的重新理解,认为经过重新理解和正确理解的辩证哲学就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 我国马哲界开展了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其间, 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性”与“学术性”、“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今年, 由于纪念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仙逝, 哲学工作者们发表了一系列讨论“中国哲学”的文章, 使人们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大为深化。这两个讨论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但深入观察, 却可发现一个共同点: 这就是关注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现当代哲学的历史, 深入研究这一部历史所提示的哲学教训。本文是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环境中讨论所拟的主题, 并提出对主题的解答意见。一、马…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本文通过梳理分析“两个结合”的历史发展,分析了“两个结合”的意义、判准与演变中的不同理解模式,探索了“两个结合”的基本关系。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今天所确定的历史方位,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所确定的,就是明确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品格和中华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2016年7月22—24日在辽宁丹东举行,由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辽宁省哲学学会联合主办。共有7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为主题,围绕发展和创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与当代中国现实重大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会议认为,哲学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适应时代要求基础上用发展的理念对世界、人生、历史进行崭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建构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逻辑相印证的形而上学样式;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创建要处理好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理论、实践、文化之间的关联;哲学的创新发展应当回到生活世界去寻找意义的前提;《资本论》是21世纪的“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0.
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中国 5 0年的历程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 2 0年的历程 ,对于社会主义、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 ,意味着什么呢 ?对此我有一个大体的看法 ,这个看法曾以关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前发展形势的“两个基本估计”来表述过。这两个基本估计是 :(一 )认为伴随着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确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发展 ,也已经基本上走出了前苏联 30年代 (斯大林教科书 )的体系模式 (即所谓“传统模式”) ,一个具有当代高度和中国特色的、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和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