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年初,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笃正被授予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内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了叶老的辉煌业绩和大家风范。这使我想起2000年才知道的叶老的一桩往事。为核实此事,我在当年7 月拜访了叶老。事情发生在1987年。当时,出生于1916年的叶老已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职位上退了下来,但还担任着《中国科学》杂志主编的职务。  相似文献   

2.
法国著名医学家莫里斯·比卡伊博士所著《古兰经与现代科学》一支的摘要,经阿里·杨德印先生译成汉文后,本刊已在1988年第2期、第8期连续刊登。后来,阿里·杨德印先生又将全文译出。现选择其中部分章节,在本刊陆续发表。下面《古兰经与天文学》一文是《古兰经与现代科学》中的第四章。  相似文献   

3.
《全唐文》卷九一六和宋潜说友纂修《成淳临安志》卷七八《寺观》四皆录有《心师铭》一文,前者以此文为唐释辩才所撰,而后者以此文为宋释辩才所撰。本文从《心师铭》的思想内容、题记与两位辩才的关系等方面,考订认为《心师铭》的撰者应是宋释辩才,并指出此文“著作权”之得订正在净土宗研究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说文》解"师"为"两千五百人为师";《尔雅》则有言"师,众也"。"师"本意指人数众,后抽象化为集结众人智慧之人。唐人韩愈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天师"一词首见于《南华真经》卷四《杂篇·徐无鬼》,黄帝迷途遇牧马童子,感其神异而问为天下之道,而后"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1。"师"本就表尊敬之意,  相似文献   

5.
《法音》1991,(3)
真禅法师的《喜读圆瑛大师年谱有感》一文,叙述了作者本人亲近圆瑛法师的往事,并且重点阐明了学习《年谱》后的心愿,号召大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学习圆瑛法师,发扬法师的风范。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由梁建楼耗时3年整理并全家出资助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题词:法海宝舟,河北柏林寺方丈明海法师作序的《法舫文集》,于2011年1月份由金城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仪式传统与地方文化建构:广西上林师公的历史人类学研究》~((1))(以下简称《仪式传统与地方文化建构》)一书,是作者覃延佳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历3年增补修改而成。该书的出版是近年壮族民间宗教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师公教在岭南乃至东南亚地区影响甚广。该书将田野调查与文献结合,探索师公教在地方文  相似文献   

8.
乌日切夫 《世界宗教研究》2015,(2):54-59,206,208
蒙古族佛教版画的图像研究目前在国内研究还很薄弱。蒙古文《甘珠尔》的插图版画作为清代蒙古族佛经版画最主要的一部分,一直为国内蒙古学界、宗教学界以及版画研究界所忽略。作者近几年主要从事蒙古族佛教版画尤其是蒙古文《甘珠尔》插图版画的研究,对国内现存的北京朱砂版蒙古文《甘珠尔》的各个版本进行调查研究并有一些重要的发现。本文直接确定了所有蒙古文《甘珠尔》的绘制佛像插图形式、内容和风格,认为蒙古文《甘珠尔》插图形式和装饰风格也深刻影响了清代蒙古、满、藏文佛经插图和装饰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代几大佛像集和《造像度量经》。本文主要介绍蒙古文《甘珠尔》及其插图概况、它的版印插图的发现的过程。分析蒙古文《甘珠尔》插图版画图像渊源以及插图版画的艺术风格对清代造像艺术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法音》1986,(3)
《高丽大藏经》,亦称《高丽藏》或《丽藏》,系朝鲜高丽王朝显宗二年(1011)以我国宋代蜀版《藏经》为底本开始雕印,至文宗末年(1082)完成(一说是公元1010—1031年间雕印的).全藏共五千九百二十四卷.高丽显宗时代,曾先后三次雕印大藏经,即上述初刻本大藏经与续藏经及再刻大藏经.《高丽大藏经》初刻本,迄今仅知日本南禅寺正因庵藏有《佛说佛名经》等七种及南朝鲜所存三卷。现在通  相似文献   

10.
正1950年9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中国基督教界发表宣言》一文,该宣言即为当年7月28日由吴耀宗等40名基督教界人士联名发表的《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即社会各界所熟知的"三自宣言"。宣言明确表达了中国基督教及团体彻底拥护《共同纲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决心,  相似文献   

11.
夏言(1482-1548),字公瑾,号桂洲,江西贵溪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嘉靖朝以议礼受帝赏识,嘉靖十年(1531)官升至礼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擢升武英殿大学士,不久居首辅,后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最终为严嵩所构,卒坐弃市.隆庆初,追复原官,谥文愍. 夏言一生著述颇丰,且包括诗、词、文等文体.明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二云:"夏言《桂洲集》五十卷,又《赐闲堂集》十卷,又《应制集》四卷,又《桂洲词》一卷."[1]卷三十二又记载:"夏言《桂洲词》一卷."[2]不仅如此,由于他曾任嘉靖朝首辅这一特殊身份使得他的作品从刊刻之始就一直受到世人关注.明清时期,相较其它文体,人们对夏言词作的研究最多,也最深入.  相似文献   

12.
逢场作戏     
见心 《法音》1990,(10)
《景德传灯录》卷六《江西道一禅师》:"邓隐峰辞(道一禅)师.师云:'什么处去?'对曰:'石头去.'师云:'石头路滑.'对曰:'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又《五灯会元·泐潭洪英禅师》:  相似文献   

13.
《告别中医中药》一文的立论和方法是不可取的;《告别中医中药》一文的四点论据还需商榷,《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与党的中医政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和谐的声音.中医和西医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在各自起作用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宗教“四要素说”的提出和影响《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发表吕大吉教授《宗教是什么》一文,文前的简介说:“1987年作者(按:即吕大吉教授)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当年第5期)上发表了《关于宗教本质问题的思考》一文,该文的核心内容‘宗教四要素说’是作者二十多年来从事宗教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心得。”同年夏天,在世界宗教研究所于辽宁兴城举行的学习马列研讨班上,吕大吉教授作了关于宗教本质问题的中心发言,其发言也说,“四要素说”乃是自己从事宗教研究二十年的基本成果。据会上、会下得到的消息,吕教授这…  相似文献   

15.
朱鹂 《天风》2013,7(7)
钻研的管风琴师 1851到1858年间,弗兰克担任教堂管风琴师,在此期间他开始锻炼管风琴的即兴演奏技巧.他在这个职位上一待就是三十余年,刻苦钻研管风琴的演奏和创作.其技艺之高超被李斯特誉为"巴赫之后最伟大的管风琴即兴演奏者".在他创作的管风琴曲中有受李斯特推崇的《大管风琴曲六首》(1862)、 《大管风琴曲三首》(1878)、《众赞歌三首》(1890)以及曲集《管风琴师》(L'Organiste,1889-1890)等.  相似文献   

16.
吴越国王钱俶三次刻印《宝箧印经》、三次造塔时间上联系紧密,以往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钱俶所造阿育王塔均用于装藏《宝箧印经》。本文首先引述和辨析了中日学者关于日僧道喜《宝箧印经记》的最新研究进展,提示其背后道喜的撰述立场可能影响了历史记述。继而考察目前存世的钱俶刻印《宝箧印经》的贮存方式、吴越国阿育王塔的内部构造,试图厘清经、塔的真实共存关系,发现两者往往分离贮存。最后将钱俶所刻《宝箧印经》与其所造阿育王塔在东南沿海吴越至宋大塔中共存的仪轨实践和历史背景作一引申推测,认为《宝箧印经》乃是一种"法舍利",吴越国阿育王塔在当时应是作为"法身舍利"和江南佛教圣物加以供奉,而非根据《宝箧印经》所造。钱俶造塔纳经的幕后推动者很可能是力倡印经造塔弘法的吴越高僧永明延寿。  相似文献   

17.
说日课     
<正>淄博、长春、济南、日照等地举办"文字江山""春游""望岳""日照高山"系列书法个展,影响广泛。有多部书法篆刻作品集行世。编罢《海天庐印痕》,有一种释然,也仍有一种怅然。多年来,周昔非老师对后学言传身教,留给我们的远不是一本已出版的书法集和这本印集所能概括。他对书学印学都有许多独到的心得与发明,然而,他既没有著之于文,也很少具之于书跋印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本集中,他一共刻了几方自用的"汝南日课",其中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佛教是文化”的反思》一文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法师推荐刊发,此处一并发表圣辉法师撰写的评论文章。清末民初,佛教处于内忧外患、大厦将倾的危机之中,幸而内有寄禅法师、杨仁山居士、太虚法师、虚云禅师、印光大师、谛闲大师、弘一律师、欧阳竟无等高僧大德,振衰除弊,变革图存,外有康有为、谭嗣同、梁启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4,(1)
《中国历代僧诗集》编委会在赵朴老的关怀下,在中国佛教协会及所属法育杂志社、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协助下,编集工作已进行了近两年时间。由于编集工程浩大,只有在佛教界、文化界的大力支持下,这项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为此,我们特征求助印,希望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助印方式:(1)凡助印款在二万元以上的个人和单位,编委会将邀请在本《僧诗集》各册之前刊登序言一篇。待书印出以后,按折扣赠送与助印款相当的豪华精装本《僧诗集》若干册。(2)凡助印款在二万元以下的,在每册书后刊登助印芳名,并赠送相当于助印款额的《僧诗集》…  相似文献   

20.
马家雄  陶光琴 《天风》1996,(12):38-38
1995年《天风》第10期发表了“圣诗之乡”一文,热情地赞扬了我们苗族教会“用圣诗统帅生活”的典型事迹,我们作为酷爱圣诗的青年信徒,从中分享了很大的快慰。文章发表后,引起一定的反响。不少外地教会向我们来信来函,购买我们的录音磁带,也有不远千里来我处参观圣诗表演的。当年《天风》第12期还发表了上海潦水同道的文章,在热情赞扬我们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