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韩国看话禅的传统谱系中,太古普愚是一个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禅师。普愚早年修学中,因循知讷、慧谌所引导的看话禅传统通过参究话头而悟道,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禅师。后来,普愚入元寻临济正脉至湖州霞雾山石屋清珙处。从普愚与清珙的交往过程来看,一方面石屋清珙印可了普愚的悟道,并以袈裟表信,将禅法传于普愚;另一方面,普愚在此主要是继承了临济宗法脉,并不是继承了大慧宗杲的看话禅传统。也就是说,普愚的入元求法直接继承了临济宗正脉,从而确立了他在高丽末期弘扬临济禅法的正统地位。从思想上看,普愚所重视的看话禅则主要继承于高丽知讷、慧谌以来的看话禅传统,但又表现出融摄其他禅修法门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
灵云志勤禅师的桃花悟道公案,因为生动活泼,独树一帜,成为历代公案的典型代表,深刻影响了后世禅学界,甚至文学界。此则公案不仅揭示了悟道机缘对禅宗修持的重要性,而且还告诫修禅之人:开悟见道,并非修行的极致,尚须后继工夫。  相似文献   

3.
水的禅机     
因为这个"禅"字常常与"佛"字相连,世人便觉得它玄机重重、深奥难懂,其实,只要你看一看禅师是怎样以水为禅机来示悟弟子的,就知道禅不过是生活的智慧与心灵的启惑罢了。仪山禅师主持曹源寺的时候,因为道行很高,便有许多人前  相似文献   

4.
满天星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中的禅是如此灵动和现成,自然界又何尝不是呢?如果满天星斗不是禅,释迦牟尼佛就不可能因目睹明星而觉悟成佛;如果潺潺流水不是禅,洞山良价禅师就不可能因过小溪睹水中影而打破疑团;如果郁郁黄花不是禅,灵山禅师也不可能因见桃花而开悟。大自然到处都呈现着禅的空灵于恬静,悠远与超越,真实与现成,所以陶渊明能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绝唱,苏东坡能留下“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禅苑清音。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汪洋大海中,深含禅意的佳篇名句俯拾即是。像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宋代一位比丘尼的悟道诗:“…  相似文献   

5.
第一讲学佛的三大纲目去年本寺举行了第一次禅七法会,今年又到举行禅七的时候了。我们在座的有不少人参加过去年的禅七,回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好象这两次法会中间没有时间上的距离,似乎这两次法会就是接着举行的。也可以这样说:不但这两次禅七法会,还有其它的法会,没有时间上的距离,即使同佛在灵山会上说法的那种情景、那种因缘,也没有时间上的距隔。所以,我们说一次法会的殊胜因缘,往往用“灵山一会,严然未散”来形容。我想今天请上善人聚会一处,在这里共同修学,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事因缘。这一次掸七法会的人数比去年增加了…  相似文献   

6.
天然函昰禅师是明末清初岭南曹洞宗的高僧,在他的弘化下,曹洞宗风大振,僧俗奔凑如云。本文从函孟禅师的悟道因缘及其阐教并、重的宗趣观入手,说明他之所以能在明末清初之际摄受数千僧俗,乃是因其具有深彻的悟境和圆满的见地,非人们所谓“以忠孝节义垂示及门”所能范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谈禅说禅者日多,而更有所谓“禅外说禅”者,以致形成了一种时尚。禅与佛法中六度之一的禅定是不同的概念,人们往往易将二者混淆。禅是所谓教外别传,是当年释迎以拈花一笑的方式传下来的,是离于语言文字的分别,认心印心,心心相契的。正因如此,虽然经过会昌灭法及五代战乱,佛教其它各宗派因教典亡佚而顿衰,禅风却能独盛。弹是不可谈不可说,而只能参的,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禅外说禅、神内说禅了”,因为一说便不是禅了。时下所谓谈禅说掸者多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某种安慰便求助于佛门,可是又觉得戒、定、慧三学太苦太烦重…  相似文献   

8.
佛缘与画缘     
佛门堂奥极深,我慧根太浅,不敢妄谈因缘。但我以为,与佛结缘却不是难事。正所谓广结善缘。尤其是绘画创作更是与禅有着不解之缘。佛家讲顿悟,作画讲灵感。悟道和灵感都要大智慧,二者是相通的。因此,学画的过程本应是不断开悟的过程,禅与艺结缘也就自然而然了。  相似文献   

9.
永明禅师的《四料简》可谓末法众生即生死了生死的眼目之一。在浩如烟海的佛法里,犹如立了一座航标,令无数后学少走几多冤枉路 !也可说是对无数过来人的经验和教训的精僻概括。四段十六句,环环相扣,骨在逻辑力理,令人折服。今天重读倍感亲切对于同修有纠偏扶正之能,对于邪教有摧邪显正之力。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禅师首先极力赞叹禅、净皆有成就者之功德利益,推而广之,亦极力赞叹通宗教,或通任一宗任一教又通净土者之功德利益。但是,若以实际情形看,能得此利益者有几人 ?因为就众生根…  相似文献   

10.
水的禅机     
因为这个“禅”字常常与“佛”字相连,世人便觉得它玄机重重、深奥难懂,其实,只要你看一看禅师是怎样以水为禅机来示悟弟子的,就知道禅不过是生活的智慧与心灵的启惑罢了。  相似文献   

11.
和尚与禅师 一个和尚出家悟道多年,依然没有开悟长进,他自认为不是出家人的料,便想下山返回尘世。  相似文献   

12.
快乐急转弯     
禅书上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太太,整日在一个路口哭着,人们不明所以,只见她光哭着,就称她为“哭婆婆’。一天,一位禅师路过此地,见到此种情形,便不由上前打听。老太太告诉禅师,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卖伞人家,一个嫁给了卖鞋人家。每当天晴的时候,她就想起卖伞的女儿,想到她的伞眼下卖不出去,因之伤心而哭;而每当下雨的时候,她又想卖鞋的女儿,想起她的布鞋一定卖不出去,因之伤心。所以,无论晴天雨天,她便总是哭。禅师脱口便说,下雨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想你卖伞的女儿生意好,天晴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想你卖鞋的女儿生意兴隆呢?禅师的一句话,街头上就多了一个成天乐呵呵的“笑婆婆”。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的禅宗,在神秀与慧能分别呈出"悟道偈"之时,也揭开了以诗说禅的帷幕,其后禅师们创作了大量的禅门偈颂,以呈现悟境。尤其在石头、马祖以后,随着禅门中独特的教学制度的形成,在师徒问答、上堂示法以及说公案、斗机锋等场合,也更多地利用了诗偈。这些禅门偈颂的语言形式几乎与古典诗歌一样,对诗歌的内容与技巧都有一定的影响。宋代又是文字禅流  相似文献   

14.
对境无心,心不为外境所扰,一切自然而然,就可达到禅的境界. 一位很有修为的居士,去拜访一位禅师.二人见面之后,谈禅论道,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已到了午饭时间,禅师便留居士用餐.用餐时,禅师发现侍者端上来的面一个碗大些一个碗小些,他就把其中大些的碗推到居士面前,说:"你吃这个大碗的."  相似文献   

15.
禅的精髓在于心灵的开发,即开发我们心灵中本具的佛性和本有的智慧。禅者开发心灵的第一个方法,叫“大死一番”。我们这里所说的禅者,不仅指出家的禅者,同时也包括在家修禅的人。从古到今,有很多在家的修禅人。在唐代,有不少村夫愚妇没有什么文化,也能拥有禅的悟境。禅宗典籍上记载了不少老太婆把那些禅师问得哑口无言,答不上来的公案。  相似文献   

16.
禅宗主张“不上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中禅机禅意,本是“以心传心”,“微妙法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能说破的。于是,禅便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不过,历代禅师又都“老婆心切”,“不离文字”,方便说禅,接引学人。于是,禅之实际理地,便又有径可循了。这禅门途径,便是如来禅与祖师禅一线了。我们先来看一段禅宗公案。青原惟信样师上堂:“老借三十年前未参祥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者(这)…  相似文献   

17.
黄檗禅学的道禅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以后 ,禅宗僧徒援教入禅、以禅解教而出现的佛教禅学化、禅教合一趋势 ,黄檗为总结者 ;士大夫官僚以庄释禅、庄禅合流而出现的禅学道学化、禅道合一趋势 ,裴休为典型代表。《传心法要》作为禅师与士大夫共同完成的思想体系 ,也就历史而逻辑地铸就了道禅的品格和特质。深入研究中晚唐社会重要历史转型时期黄檗禅学的道禅品格 ,对于理解有唐一代禅佛教尤其是由洪州禅向临济禅的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代高僧憨山德清,因一奇特因缘来到崂山,其苦行和弘法事迹都为后人所乐道,特别是他对实证悟道心身感受的描述,弥足珍贵。悟道者在寂照身心光明流布全宇宙的同时,其亲证心脏部位之心性光明显发,即所谓脉解心开,是一个佛教成就者必须具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肖 《法音》2007,(8):34-38
禅宗五家中,以临济宗最具中国禅的特色,而开创临济这一系的,是义玄禅师。铃木大拙在《禅与西方思想》中称他是"中国禅宗思想史上第一位禅师"。  相似文献   

20.
尽管大多数日本禅师选择保持沉默,更有相当一部分日本禅师百般遮蔽甚至抵赖,但日本禅在二战期间做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拥趸乃至帮凶却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主张慈悲为怀的佛教在日本堕落成"杀伐的宗教",为什么禅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拥趸和帮凶?本文认为正是日本禅师对禅的曲解特别是将禅的本质等同于"空"与"无"和对禅的慈悲维度的遮蔽导致了日本禅的内在局限,这包括日本禅的文化沙文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和反和谐的暴力主义。正是日本禅的这些内在缺陷导致日本禅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帮凶。在分析日本禅缺陷的基础上,本文从中国禅的视域出发,提出了超越日本禅的进路。其中包括:中国禅对宽广的无分别心的推重对日本禅的文化沙文主义的克服,中国禅对博大的慈悲心的标举对日本禅的道德虚无主义的超越以及中国禅对万物一如的广大和谐观的强调对日本禅中的暴力主义的摈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