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玄学代汉代哲学而兴,可以视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王粥实居首功。对此,一些研究者多已论及。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是,王粥取得成功的原因何在?这可以归结为多方面,但单从学理上看,可以一言以蔽之曰:崇本息本原则之发现。崇本息末是王迅在《老子指略》中所提出来的一个根本性命题,作为观念,它不止是一个本体论的思想原则,而且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解释学原则。王迅依据于这一原则诠释《老子》,进而诠释《周易》,从而打开了儒道会通、自然与名数之综合的理路,出色地完成了时代所赋予的理论课题。一为了说…  相似文献   

2.
松j 《思维与智慧》2005,(8):49-49
在美洲辽阔的亚马逊平原上,生活着一种雕鹰,它有“飞行之王”的美誉。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被它发现的小动物,一般都难逃脱它的捕捉。  相似文献   

3.
近十多年来,出于对六、七十年代评法批儒时期那些说法的纠偏,一些学者相继撰文,对荀子既法先王又法后王的学说进行了再探讨。不少文章认为,荀子的法先王与法后王,实际上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通传一贯的,荀子是要用后王之道去推知先王之  相似文献   

4.
关于生产力结构要素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生产力结构要素研究近况王孔雀关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问题。我国哲学界、经济学界已经探讨了好几十年,形成了不同观点的争论,下面是近期学术界的一些代表性意见,供研究者参考。陈诚道、司庸之的文章提出生产力的三种形式:基本生产力、大生产力和飞跃式生产力。基本...  相似文献   

5.
经盛鸿先生的新作《西北王胡宗南》最近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可谓近年来民国人物研究中的一本拓荒之作。(一)选题独特的开拓性研究历史人物研究,是历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程。然而,在民国人物研究中,有一些历史人物。有多种版本的研究著作与传记,有的甚至达...  相似文献   

6.
徐晓鸿 《天风》2010,(3):52-54
在明代基督徒士大夫中,王徵(1571—1644)的名气远远比不过有明代天主教“三大柱石”之称的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但若论基督徒在科学上的贡献,王徵则是除徐光启之外,最有影响力的不二人选。古时候,人们对科学研究一直不重视,  相似文献   

7.
以研究书法、书家著称的王春南先生继《书圣王羲之》之后 ,最近又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新著《二王书法》(以下简称《二王》)。《二王》一书 ,融书家、书法、书论于一体 ,集学术性、可读性于一身 ,是研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的最新成果。全书观点鲜明、考论有据、笔锋犀利、文字流畅。围绕主题 ,内容完整。全书共分 1 1章 ,内容涉及二王所处的时代 ,二王的生平、功业、书迹、书论、传人 ,以及如何学习二王书法。正文前有精彩前言 ,正文后附录有二王年表与主要参考书目 92种。著者根据自己的探究 ,对广为人们关注的一些关键问题一一作了…  相似文献   

8.
“朱、王之争”无疑是明清之际多元学术思潮中的显题和主线。“王学护法”毛奇龄积极介入和回应此全国性学术议题,成为转移一世学风的学者。而缘于朱、王之争总在《大学》一书,故由毛奇龄用力最勤、用心最笃、体例多样、诠释独到的《大学》注本切入,最能极致地显豁经典诠释与明清之际“朱、王之争”这一学术思潮的生成与互动。毛奇龄的《大学》诠释从文本和义理两面介入“朱、王之争”,以拒斥朱子改本、提揭“诚意”地位和重释“知行合一”为旨趣,显豁出逆时代主流思潮“由王返朱”而动的“尊王斥朱”的鲜明特质,相应地涵具丰富而典范的学术史意义:一是更新和挺立日益衰败的阳明心学,推动心学从脱略经典、一任本心向经典主义转进;二是拔擢方兴未艾的汉学,既纠补凌虚蹈空的阳明心学,亦为乾嘉汉学的崛起起到开山之功。毛奇龄的《大学》诠释不仅展现出由经典诠释重构思想义理的“依经立言”之学术传统,也映照出时代思潮“朱、王之争”在经典诠释中的应用和落实,成为推究明清之际王学阵营应对“朱、王之争”学术思潮的典范个案。  相似文献   

9.
荀子的"后王",既非周之文王、武王,更非成王、康王等西周贤王。在《荀子》中,"后王"不宜作具体而统一的理解。"后"在时间上既然是"与先、前相对,表时间较晚"或"未来、将来"的意思,那么,"后王"就不外乎是指:"在历史上较晚出现而离思想主体自己所处时代较近的王者",如"近时之王"、"当今之王";或"在未来、将来某时期将出现的王者",如"周后之王"、"后之王者"。如果采取历史主义的做法,把"后王"很局限地看作历史上具体的某王者,那荀子特别提出"法后王"来反对一意慕古地"法先王",其思想意义就不免被埋没了。  相似文献   

10.
知信仰     
知·信·仰王书楷圣教会把对天主的信仰称为信德,这在我早年时是不大理解的。我们对事、对物、对事物之理的信与对天主的信有何区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教会信理学习的进一步深化,疑窦渐开。尤其近年来,读了社会文化界不少有关宗教研究的著作,给了我一些新的启发。如...  相似文献   

11.
荀子关于政治人格(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的称谓,可以说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我们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有近二十种之多:君人、王、天子、人主、先王、三王、君、圣人、人上、仁人、君子、百王、后王、圣王、人君、大君子、主、上、帝王。若将这些称谓进行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人主、人上、主、上;第二类:王、三王、百王、先王、后王、帝王、天子;第三类:君、君子、君人、人君、大君子;第四类:圣人、仁人、圣王。下面对各类称谓进行一些必要的解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 宋明儒学之“心学”一系,常以“陆王”并称。但实际上陆九渊和王守仁有不容忽视的区别。有些论者曾纯从理论形态的角度考察陆王之异,如模糊与明晰、疏阔与严密、点悟与分解等等。这些考虑都有道理,但却无关宏旨。只有透过它看到一个理论彻底性问题,才算抓住了陆王之异的意义所在。本文便试图通过考察陆王之异,清理一下“心学”从陆九渊到王守仁臻于成熟、彻底确立的内在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3.
韩非子的人性论是由"圣人"之聪明睿智之性、虚静无为之心与"众人"之好利之性、欲利之心共同构成的二元结构。人性与人心,是一个好利与向善的综合体。人性好利决定人情好利,但聪明睿智之性、虚静无为之心却能节制自身欲望,向"道"靠拢,并最终"体道"。人性虽不蕴含善性,但却能萌生向善的能力。人能体道,成为"圣人"。人世之善,源自"圣人",而最终源自"道"。韩非子亦有"内圣外王"思想。"内圣"必然要求"外王",欲实现"外王",必须借助君主。王必霸、霸必王,是韩非子王霸观念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4.
洛学门人王蘋以开心学端绪著称于史,然由于朱子为清理门户、重建道统之需要,对王蘋之异己思想大加挞伐,作《记疑》逐条批驳,致使其沉寂于哲学史,暗而不彰,且尤为当前哲人所遗忘。摈弃门户之见,考镜心学源流,王蘋为洛学开出新面向所做的努力与尝试应该给予必要和足够的关照,从而彰显王蘋在心学建构历程中的草创之功,以期丰富和完善心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缘关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居民移民暹罗(泰国)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中国近代,移民中的一些僧人将中国大乘佛教信仰带到暹罗,并使之扎根流传。暹罗曼谷王朝(1782年始)五世王(1868-1910年在位)时,移居暹罗的华僧修建了自己的寺院,逐渐组成华僧教团,形成泰国的“华僧宗”,泰文名为SONGJINNIGAI。根据现有的中国文献资料,华人移居泰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中国的宋、元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中国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国与阿拉伯和印度的海上贸易日渐发达,泰国沿海的一些地区逐渐成为连接中国…  相似文献   

16.
在撒哈拉沙漠,有一种特别的鸟儿叫沙百灵,它身体很小,只有麻雀那般大。就是这种弱小的鸟儿,在与“沙漠之王”响尾蛇的较量中,竟然每战必胜。  相似文献   

17.
警惕;天之骄子高消费愈演愈烈一些资料表明,近几年来,高消费、超前消费在各高校中迅速蔓延,其比例呈不断上升之趋势。据最近对北方某市三所高校本科生消费支出情况调查表明,大学生每月人均消费158.23元,其中吃、穿、玩、用消费支出139.56元,占88.20%。福建某高校有一份不完全统计,该校60%以上男生有一双百元的旅游鞋,从80年代初盛极一时的“耐克”到“锐步”“K王”。40%左右的男生有一套价值不菲的西装,老爷车、金果王、鳄鱼  相似文献   

18.
王畿是王阳明的重要弟子之一,是使阳明之学风行天下的关键人物,“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黄宗羲语)。王畿一生讲学,一生论战,同时也是使王学蒙受诟病的有争议的人物。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史上的复杂的人物如何分析评价,人们虽然见仁见智,有种种不同的观点,但深入堂奥、系统梳理而又抉精发微的实不多见。方祖猷先生积平生深厚的学术之功,对王畿思想作了长期潜心研究,笔耕不辍,终于写出37万字的煌煌大作——《王畿评传》,令人可敬可叹!纵观全书,作者详尽地描述了王畿的生平经历和学术生涯,从天泉证道人手,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王畿文集(《龙溪王先生全集》)的大量材料,从良知说、致知论、修性法等三个方面,对王畿理学的特点作了论述。证明王畿理学具有浓厚的佛、道兼融特色,其融摄佛、道之深度和广度超过其师王守仁和其他许多宋明理学家。其文集可谓宋明理学融合佛、道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0.
《管子》《荀子》"王霸之辨"理论不同于《孟子》,管、荀学派肯定了"由霸入王"的可能。"修礼"既是对"霸"的完善,也是实现由"霸"入"王"的途径。曹操的政治生涯受管、荀"王霸之辨"理论影响至深,存在着"由霸入王""王霸兼容"的特征。曹操的王道政治理想,因为没有取得"政治一统"和"天下归心"而破灭,这也是曹操没有实施皇权嬗替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