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对外交往大港。唐宋以前,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大食、波斯商船纷至沓来,沟通了贸易,至唐时有穆斯林登岸,传来了伊斯兰教。至今,中国与中近东各国的贸易和宗教交往仍历久不衰。广州的伊斯兰教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其中以怀圣光塔清真寺最为著名。怀圣光塔寺建于唐朝时期,相传为早期来华的阿拉伯伊斯兰教传教士艾布·宛葛思所建。它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见证,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组织世界各国考古专家,沿着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到达…  相似文献   

2.
在江苏省扬州市解放桥旁古运河的东侧,坐落着我国唯一一座安葬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后裔的宋代遗迹——普哈丁园。这座集清真寺、古墓园、古园林于一体的伊斯兰教建筑,是扬州人民与阿拉伯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水利建筑"大运河"流域的重要历史文化建筑。  相似文献   

3.
仙鹤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南门街北段,因附近曾有“清白流芳”石牌坊,故又称清白流芳大寺。仙鹤寺始建于南宋德元年(1275年),历史悠久,建筑精美,保存完整,与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凤凰寺齐名,是中阿文化交流的杰出成果,也是中阿人民历史友谊的象征与见证。一扬州地处江淮的中心,位于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上。唐代,特别是唐中叶以后,扬州不仅是国内南北水运交通的枢纽,也是国际交往的重要港口,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时有“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的美誉。为了到扬州进行商业贸易,大批大食、波斯商人通过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即从…  相似文献   

4.
正伊斯兰教于公元651年传入中国,伊斯兰建筑也随之传入。初期,仅在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聚居的"蕃坊"内建有清真寺。元代之后,遍及全国各地。中国伊斯兰建筑主要为清真寺、拱北、麻扎、道堂和教经堂,最早为阿拉伯式建筑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出现中阿结合式。这些建筑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各族穆斯林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同时也是各族穆斯林智慧的结晶。中国  相似文献   

5.
清真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清真”这一特有宗教概念的出现,使伊斯兰教跨越了一个久远而巨大的历史文化门槛,由“他在”变为“我在”。“清真”标示着一种特殊的宗教语言、民族饮食和宗教活动场所,同时,它也是重要的宗教哲学思想,展示着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本质属性。一、“清真”宗教哲学概念的历史文化溯源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先后被称为“大食法”、“大食教度”、“西域教门”、“穆罕默德教”、“回回教门”、“回回教”、“天方教”、“回教”等。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在中国开始被称为“清真教”,其宗教活动场所的称谓亦开始…  相似文献   

6.
隋唐以来,扬州成了唐宋时期伊斯兰教传入我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元代既是中国伊斯兰教大发展时期,也是扬州穆斯林活动空前活跃时期,他们在扬州的政治、经济、宗教和世俗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扬州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处,加之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因此成为东南沿海伊斯兰教向外幅射的重镇。南京、镇江、上海等地的伊斯兰教传入与发展都与扬州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按学界通论,以唐永微二年(651年)大食始遣使朝贡作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据实论之,唐宋时期进入中国的穆斯林,不论是商贾工匠,还是使节士兵,均为侨居中土的“蕃客”,其后裔称“土生蕃客”甚至“五世蕃客”。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国尚是教名未定,教义不明,不见于典籍,亦无汉文著译,基本上是侨民的宗教。蒙古西征后,东西交通大开,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大批来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在元代称“回回”,属色目人,政治地位较高,“仕于中朝,学于华夏,乐江湖忘乡国者众矣”(王礼麟…  相似文献   

8.
公元651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577~656)首次派遣使节来华,与大唐帝国通好,从此使节来往不断,建立了外交关系。《旧唐书·大食传》记载:“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氏始遣使朝献,自言有国三十四年,历三主(穆罕默德、艾布·伯克尔、欧麦尔)矣。”中外史学家大都以永徽二年为伊斯兰教正式传入中国之始。《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立法的首要依据,无疑也随同伊斯兰教一道传入中国,至今已1350余年。《古兰经》传入中国后,最初仅在“番商胡贾”中流传,后来始在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传布。“番坊”外人士只知穆斯林“持斋诵经、字皆番书。”所见都是手抄…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载入中国典籍,最早见于唐代杜环《经行记》:“诸国陆行之所经,山胡则一种,法有数般,有大食法,大秦法,寻寻法……其大食法者,以弟子亲戚而作判典,纵有微过,不致相累。不食猪狗驴马等肉,不拜国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而已”。记中的‘法”,显然指宗教,即流行于西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大食法〉、景教〈大秦法〉、袄教〈寻寻法〉。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15,(5)
<正>景教之称本身就显出了波斯宗教信仰的色彩,而作为其本原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正是经历了其在波斯的嬗变才传入中华的,故景教在华初被误传为火袄教,"景"字本身亦与"火"字有着某种内在关联,由此其教初名"波斯教",其寺初称"波斯寺"。景教的传入与当时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各族的往来直接相关。《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描述了唐贞观九年(635年)波斯主教阿罗本沿丝绸之路来中国传教的经历,陈垣认为其初传乃由海上丝绸之路而来,"彼时中华与波斯大食交通频繁,伊大约由海路  相似文献   

11.
正仙鹤寺也反映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清真寺建筑的中国化特色,对于今天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深入研究、挖掘。仙鹤寺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伊斯兰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极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历史上,江苏扬州是中国与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讫点。早在唐代,扬州就已经是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在宋代,更成为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所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当时很多穆斯林侨居扬州经商,并在此建立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仙鹤寺。  相似文献   

12.
北宋政和年间的秀洲华亭县,即今上海松江一带,"蕃商船舶辐辏住泊",不少阿拉伯、波斯商人到此营商,也将伊斯兰教传入上海地区。到元代,"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一些穆斯林军民迁居松江,修"云间白鹤寺"。明朝至清代中期,穆斯林人口缓慢增加,伊斯兰教在上海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佳 《中国宗教》2018,(11):72-73
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的碑文说明历史上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自觉强调政治认同、主动适应中国社会、积极吸纳中华文化。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碑,作为中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印证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诸多特点及传统的形成,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乐园或天堂,是伊斯兰教关于后世生活的最重要想象。从阿拉伯沙漠精神出发,《古兰经》用绿洲来描述乐园;随着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乐园意象逐渐演变为鲜花盛开的花园。而至于这花园中最重要的花朵,各族穆斯林则根据自己的"地方知识"予以阐发;于是,玫瑰、郁金香和牡丹,分别成为了波斯、土耳其和中国回族穆斯林文化中的乐园之花。本文认为,这一案例再次暗示了作为世界宗教的伊斯兰教,其实拥有多样化的地方性实践。  相似文献   

15.
据史料记载,明代之前,伊斯兰就进入澳门,尽管在具体时期和进入方式上还存在不同的见解,不过从历史遗留来推断,伊斯兰在澳门的进入,还是通过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他们从中东及波斯湾远道而来,在澳门落地生根。二战期间,有大量回族躲避战乱来到澳门。另外还有香港的华人穆斯林,印巴穆斯林以及其他族群的穆斯林。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的"城庆之年"。新年伊始,我们从市文物部门得到消息,扬州双博馆收藏了一块唐代波斯人墓碑。为了解究竟,近期做了探访。一、唐代波斯人墓碑的来源与外观据扬州市文物局相关人员介绍,新发现的波斯人墓碑2004年出土于扬州市普哈丁园南侧,在当时的凯运天地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发现。墓碑几经辗转,近期由市文物局收藏。墓碑平放呈方形,边长约52厘米;墓碑厚度10厘米左右;石质材料,文字面朝上,碑刻  相似文献   

17.
"四分法"是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该概念在一种古代波斯宗教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相调和的背景下,结合认主学而形成了一种哲学,也可以叫宗教哲学。苏菲主义的"四分法"在伊斯兰教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笔者认为,中国学界尽管对苏菲主义有详尽的研究,但对苏菲主义的"四分法"介绍的并不多。  相似文献   

18.
"四分法"是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该概念在一种古代波斯宗教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相调和的背景下,结合认主学而形成了一种哲学,也可以叫宗教哲学。苏菲主义的"四分法"在伊斯兰教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笔者认为,中国学界尽管对苏菲主义有详尽的研究,但对苏菲主义的"四分法"介绍的并不多。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130O多年的历史。一般来讲,唐、来两代为其传播的初期阶段,元、明两朝则是进入广泛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清真寺不仅始终是穆斯林履行宗教功课,进行思想交流,开展学术文化研究,举行重大活动的中心和维系穆斯林社会生活的桥梁、纽带,而且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息息相关,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特殊作用。据有关史籍的记载,自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阿拉伯哈里发国家)第一次派使臣到长安后,中阿双方间的关系甚为密切,大食使节不断来华,民间贸易活动日趋繁荣。由于唐、来…  相似文献   

20.
回回天文学在中国的兴衰阎林山穆圣教导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从那时起,不断有阿拉伯、波斯等国的穆斯林科学家、医学家、旅行家、传教土,更有大批商人和水手等不远万里扬帆远航来到中国,寻求文化知识,了解东方生活,进行商贸活动。在唐宋时期就有大食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