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心相约     
岁岁年年搞公关心理,试图将许多个彼此不相干的心融合起来,或者将本来相互排斥的心放在一起。由此在想,心理是什么?什么款式?什么结构?什么性质?什么种类?什么颜色?什么状态…… 多少年来,人们大谈“心理距离”,看来心理之间有距离可言;人们大谈“心理负担”,看来心理可以承重;人们还讲“心理平衡”,原来心理还是一架杠杆;人们还讲“心理波动”,原来心理还是一汪清水。人们说“心软”,也说“心硬”;说“心虚”,也说“心实”;说“心冷”,也说“心热”;说  相似文献   

2.
认知命题集合的逻辑构造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三分的认知世界人们拥有信念, 信念即是人们相信的东西。然而认知主体的认知世界里存在不相信的东西。可以说, 不相信的东西是人们的“负信念”。人们不相信的东西是人们所“怀疑的”, 认知主体“怀疑”某个命题的认知状态是一种不同于“相信”的认知状态。如果认知主体的认知世界整体只有两种认知模态“相信”和“怀疑”, 那么“相信”和“怀疑”是可以相互定义的。即我们可以定义其中一个如“相信p (Bp)”而得到另外一个“怀疑p (Dp)”———怀疑p等于不相信p: Dp ~Bp。但事实上还存在这样的认知状态: 对于一个命题, 人们既不相信…  相似文献   

3.
共生的理念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前言最近十几年来 ,“共生”这个词语经常被人谈起 ,引发人们的讨论。围绕地球环境遭到破坏这个问题 ,其实从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讨论“人与自然的共生” ,而冷战结束后深刻的民族纠纷则使“异民族的共生”成为一个切实的问题。也就是说 ,由“人与自然的共生”开始 ,“异民族的共生”、“异文化的共生”、“男女的共生”、“与残疾人的共生”等种种提法引起了人们的讨论。但是在欧美 ,人们并没有像日本人这么热心地关注“共生”。考虑到这一点 ,我们有必要思考“共生”与现代日本固有的问题之间的关联。“共生”是与现代社会的时代变革相…  相似文献   

4.
论“和”道德钱逊“和为贵”,这个中国古老的思想,近些年来成了人们谈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人们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争斗、动乱以及生态危机等等带来的灾难,大声疾呼,倡导“和为贵”、“和合文化”,呼吁以“和”的方式来消解冲突。这反映了人们期盼和谐的愿望,也表...  相似文献   

5.
“民主”一词,人们常常在各种意义上使用它,如“民主制”、“民主政治”、“民主权利”、“民主作风”、“民主主义”等等。由于“民主”概念有不少用法,而且人们还赋予它各种意思,所以,要了解“民主”概念的涵义和实质,需作一番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公案”及其“参公案”是禅宗的特色内容之一。究竟什么是“公案”以及如何“参公案”,这是人们所感兴趣的,也是人们所迷惑而急于想知道其底细的,但是,历来的禅宗研究基本上没有满足这种需要。本文对“公案”的形式、“公案”的来历、“公案”的名称以及“参公案”的目的、过程和作用作了适当的梳理和论析,以期对人们了解禅宗的“公案”和“参公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雅斯贝尔斯虽然以“生存哲学家”自许,但他的“生存哲学”至今人们依然见仁见智,毁誉不一。不过,他应该感到慰藉的是:他在《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一书中提出的“轴心时期”的史学范畴,却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至今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雅斯贝尔斯的所谓“轴心时期”,意指的大约是从  相似文献   

8.
《周易》中的道德观,由“成德为行”始,到“盛德”、“至德”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道德修养体系,其实质是谆谆告诫人们要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目的是把人们培养成具有“至德”的君子。  相似文献   

9.
以往过年,国人都会以“恭喜发财、生意兴隆”“官运亨通、后步宽宏”一类的“发财话”相互道贺。如今,“恭贺健康”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青睐,因为随着人类珍爱生命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人们已经非常真切而又深刻地认识到,钱财最终只是身外之物,真正“富有”的人不  相似文献   

10.
王青 《管子学刊》2009,(2):96-99
上博简《曹沫之陈》简文“一人又(有)多,四人皆赏”,是简帛材料上关于“伍”之间相保的明确记载,也是“战功曰多”的又一条注解。先秦时期以“多”作为战功的代称,当与自古以来战争的杀伐性质有关。而以“多”释战功,可能源自远古狩猎后的论功行赏之俗。“战功曰多”之事,秦汉以降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这从一个角度让人们看到了上古时代人们的战争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汪新建  刘硕晗 《心理科学》2005,28(1):149-151
人们关于自我的记忆经常会发生“错误”和“歪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压抑”,其二是“肯定性的错觉”,其三是“个体历史建构和保持”。它们是人们进行心理防卫的方式,其目的是使自我保持一种积极的、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徐克谦 《现代哲学》2006,(1):103-107
庄子的怀疑论其实是对语言本身的怀疑。庄子并不怀疑客观世界的“真”,他只是怀疑语言表达“真”、表达“道”的有效性。《齐物论》的主旨就是对人们语言中的“是非”、“彼此”、“然否”的意义表示怀疑和否定。庄子的语言怀疑论有助于人们破除对既有话语体系的盲从与迷信,启发人们怀疑既有思想体系与常规,大胆进行创新和探索。但他根本否定语言之说的客观性和普遍意义,则又难免导致彻底的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3.
世纪的困惑──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十世纪即将结束,当人们回顾这一个世纪的哲学的情形时,不免深深感到人们并未摆脱“物自体”、“本体”的困惑和索绕。不错,人们以为早已告别了“物自体”,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体系似乎早将康德的“物自体”“消化”掉了:“本质”通过“现象”“显现”出来,干是有“现象学”——“显现学”。“现象学”到了现在,胡塞尔杨弃了黑格尔的“辩证的”、“历史的”“过程”,把“本质”与“现象”统一,看作是“直接的”,无需任何外在的“符号”的介入,“本质”直接地“显现”出来,这才是“理念”。“消解”辩证的、历史的“过程”,也就是…  相似文献   

14.
在普通逻辑中,人们通常以“或者”这个语词作为表达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 在选言判断的语言表达中,人们有时也仅用“或”这个字来联结选言肢,这时的“或”是“或者”的省略,其含义与“或者”相同。但要注意单独使用“或”字的语句,并非一定表达选言判断。如说:“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是大公无私的”。在这句话中,语词  相似文献   

15.
庄子认为人不可抗拒“命”,但人可以从精神上超越“命”。这就是庄子对“命”的超越的主要指向。庄子的“安命”学说包含着一种明智 ,一种理性 ,一种通达。然而 ,庄子的“安命”思想 ,常被人们和“安于现状”这一类词联系起来 ,被视为是消极的东西。有时人们又把它和“宿命论”  相似文献   

16.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应该根据人们的行为心理,创造一个围合的,具有向心力、聚合力的“公共空间”,不仅可以使城市商业中心区景观更加丰富多样,而且可以为人们的购物、休息、驻足停留、交往等活动提供“场所”,提高人们公共活动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合理”这一说法,是人们常常用到的。例如人们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合理,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合理等等。但人们判断合理与否的标准却并不相同。我认为,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合理”这一说法。一,“合理”意味着“合乎事实及其规律”。也就是说,“合理”以“真理”为基础,而建立在谬误基础之上的想法和做法则必然是不合理的。“合乎事实及其规律”,意味着从事情的“已在”来讲,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而从事情的“未来”来讲,是“可能”的,而不是“没可能”的。所以,我们要使自己的行为是合理…  相似文献   

18.
只有将孔子的孝义放在其仁学思想的背景中进行考察,我们才可以得出符合孔子本意的结论:“孝”是“仁”情之端,是行“礼”之始,而“仁”是“孝”行之果。用今天的话说,“孝”既是人们道德情感的本源,又贯穿了人们道德情感发展的全过程,因而影响着人们所有的道德行为。这种认识可以帮助我们结合时代的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传统孝文化灌注新意,对当前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今天,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许多“假冒伪劣”产品混入了市场,使人们深受其害。“打假”的呼声很高,好在政府已经采取种种措施,严厉“打假”,保护人们利益。那么,我们教会的情形如何呢?事实使我们看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作者在意共葛兰西研究院于去年5月下旬举行的“道德和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发表于意共《马克思主义评论》上。这篇译文的二、三部分,有所删节。在本文中,作者以历史唯心论和人性论为指导研究道德问题。并且在道德研究的幌子下疯狂地攻击马克思主义,恶毒地诽谤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在第一部分中,他讨论了道德研究处于“落后”状态的原因,认为这是国为马克思主义给它“规定了某些框框”。他说:当马克思主义者对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考察时,“他们却用唯心主义代替唯物主义,用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用辩护学说代替批判”。他号召人们“逾越哲学基础本身的局限性”,从“人的理论”出发,从人类固有的矛盾出发研究道德问题。在第二部分中,他讨论了作为道德研究出发点的所谓“人和体系的矛盾”,“内心和外表的矛盾”。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关系的思想,虚构了所谓“道德与经济的矛盾”,认为道德要求人们行善,但是经济使人们在孬夺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权力中,把人看成“竞争者和强大的敌人”。由于这个矛盾,人们都以两面派面目出现,因市形成了“内心与外表的矛盾”。以这些谬论为基础,他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认为人们不幸的根源不在于剥削和贫困;另方面,又竭力诬蔑社会主义制度,而且特别攻击“政治委员”制度,说:“政治委员”是同“善良的灵魂”对立的,这种对立“表明道德主义与a利主义的矛盾”;“政治委员”制度使“人们严格地划分为两个根本对立的集团”;“‘政治委员’代表着从革命家转变为官僚的过程的一个阶段”。他为那些受到人民制裁的敌人伸冤,叫嚷说,这种“历史审判”决不是基督教的“最终审判”,一定会“受到以后历史阶段的修正”。在第三部分中,他更疯狂地攻击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他说:过去人们把善和真理的胜利寄托于宗教信仰,现在人们把它寄托于未来。但是,未来只是“虚构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活本身被剥夺了意义,人们的相互关系表现为绝对的淡漠”。他还咒骂说:“把属于阶级的东西从属于全人类的东西中分割出来,导致宗派主义和对于社会主义的官僚式的歪曲”。最后,科西克号召那些反对社会主义的人,用“人道化的实践”、“革命的实践”(实即反革命的复辟活动),在“血和汗之中”实现“属于阶级的东西和属于全人类的东西”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