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新儒学文化理论的核心,是它的文化价值观,即关于文化的组成及其价值结构的见解。这种见解,反映了现代新儒家的文化理想,体现了他们在文化问题上的基本立场,规定了他们文化哲学的理论框架。现代新儒家对于中西文化的评价和他们在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上的根本方针,都可以从其文化价值观中找到根据。一、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精神文化现代新儒家一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他们承认这三个层面对于人类生活各有其意义。例如钱穆在其《文化学大义》中就提出,文化包括“三个阶层”。第一个阶层“是属于物质经…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是指产生于西方社会、发生于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思潮。它派系庞杂、学说众多,但这些思潮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因而又有如下共同的特性。(一)非理性主义倾向。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哲学上的非理性主义流派——意志主义。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引发出以无意识、泛性论等非理性的“欲”为主要特征的弗洛依德主义,以及以个人的情绪体验为核心的存在主义,影响到以社会批判为核心,鼓吹“爱欲解放”论的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影…  相似文献   

3.
“道德共识”与现代社会的命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道德仅仅属于个人私人性的良知决断 ,还是具有某种公共的、普遍的性质 ;或者说 ,“道德共识”是否可能以及何以可能 ,这一问题事关哲学和伦理学的一些最为基本的重大理论问题 ,并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所以对它的思考和讨论已成为当代哲学和伦理学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国内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大多停留于观念层面 ,而缺乏从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来对之加以把握。本文拟从“道德共识”在现代社会的命运入手 ,揭示这一问题得以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实质 ,以推动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一、现代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道德分化”我们…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提出并论证一个表明哲学与文化关系的哲学观,即,作为文化学的哲学。虽然我对这种哲学观的阐释局限于西方哲学领域,但“文化学”本身却是一个比较哲学或世界哲学的概念,其内容和意义不可避免地展现于中国哲学的历史和现状之中,并影响着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世界哲学的发展方向。下面分别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识。一、何谓“文化学”?与“文化学”相对应的西文术语(以英文为例)是meta-culture,而不是cuturalstudies(可译为“文化研究”),也不是philosophyofculture(可译为“文化哲学”)。顺便说一下,meta一般译作“…  相似文献   

5.
汪信砚  翁路 《哲学动态》2023,(5):25-37+127
在马克思法哲学批判时期的著作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是表征现代社会的两个概念。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关于现代社会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为特征的思想,从两个方面对现代社会展开了批判性分析。一方面,政治解放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立,使现代人分裂为双重身份并处于双重组织之中,而政治国家也随之陷入双重悖论;另一方面,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也具有一致性,即政治国家沦为维护市民社会的私利的附属物,其结果是市民社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逐渐宗教化。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突破现代社会困境的“和解方案”并初步建构了其未来社会理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真正的民主制”,但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以“社会力量”替代它。就超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以实现人的类本质而言,“社会力量”与“真正的民主制”具有共同的理论主题,两者的差异在于,后者的核心要义为市民社会通过不受限制的普选制“变体”为政治社会,而前者则强调无产阶级通过变革市民社会、消除私有财产的方式走向人类社会。青年马克思的现代社会批判在其思想发展中产生了重大的理论效应:一是使马克思切入近代政治哲学的问题域,开创了新的政治哲学传统;二是促使马克思...  相似文献   

6.
魏波 《世界哲学》2023,(6):109-116
现代社会,作为个体的人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同时也出现新的自我迷失,映照出现代性带来的时代精神的危机。马克思、尼采等现代思想家深入研究了自我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从社会文化结构的整体及其变迁中探讨了现象背后的微观和宏观机制。借助对现代社会精神结构尤其是各种病态现象的分析,他们发现了自我的深层结构,揭示了道德文化塑造自我的微观机制;同时,借助对资本及权力的批判,他们又揭示了个体迷失自我的宏观机制。这种自我迷失不仅使人难以形成自我的同一性,也直接导致人的病态。对上述问题的反思构成现代性批判的一条中心线索,而在启蒙中推动自我的觉醒则成为“治疗的学问”的哲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1.现代哲学中的传统和创新哲学的问题通常被认为是固定不变的,而在专门科学中,不仅理论,而且问题本身也在经历着变化和进步。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数学中所提出的问题,今天在许多方面都与不久以前的情形不同了。这些问题,有一部分现在得到了更加精确的规定,另一部分问题人们正在努力给予回答,这后一部分问题一般只有从比较高的理论观点才能提出来,而这种较高的理论观点,在此以前还根本不曾达到过。与此相反,哲学的基本问题似乎还是相同的,这些问题两千五百年以前就已经支配着最早创造了新的理性传统的那些希腊思想家了。按照这种传统,宇宙之谜的解答,不应该听任  相似文献   

8.
闫平 《哲学动态》2007,(7):73-75
在中韩建交15周年、中韩交流年开启之际,由中国伦理学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和陕西省伦理学研究会承办的“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于2007年4月14~16日在古城西安召开。来自韩国、日本以及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伦理学者近150人参加会议,提交学术论文130余篇。与会学者围绕“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的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一、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关于弘扬传统伦理文化的方法论。有学者认为,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文化的生命结构是“形”与“神”的统一。文化其“神”是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核心价值,文化其“形”是文化所生长和依…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文化里,理性与信仰长期以来处于紧张的不协调关系中。不少基督教神学家们曾努力弥合这两者,用古希腊哲学来论证信仰的合理性。但这种做法自近代、特别是自康德以来受到质疑。克尔凯戈尔极鲜明地表达了这样一种看法:基督信仰从根本上超出了概念理性,不管这理性是否是辩证的。他主张,这种信仰只与个人的生存方式相关。但问题在于,这种生存是完全“荒廖”的,还是能够容纳某种理性的光亮?海德格尔在1917年至1919年间所做的宗教学笔记表明,他那时已极为关注早期基督教信仰与古希腊宇宙论及古罗马法典思路之间的不同。通过狄尔泰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哲学研究的新创获──《中国现代文化哲学》评介李翔海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文化成”的历史。文化一方面是人类的创造物,另一方面又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断加深,“文化哲学”也日益成为现代哲...  相似文献   

11.
1965年4月 2日到24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哲学家以“科学技术革命中的哲学问题”为题在柏林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哲学大会。在这次会议前后,民主德国的理论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集中讨论两个问题;人在科学技术革命中的地位问题;在技术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哲学问题。这里译出的第一篇文章是谈人和生产技术的关系问题的。泰斯曼把社会生产分为八个领域,即探向研究、定向研究、致用研究、规划、设计、营造、调节与制作。前六个是间接生产,后两个是直接生产。作者认为,现在的科学技术革命缩小了人在直接生产中的机贼性劳动,扩大了人在间接生产中的创造性劳动,使科学成为生产力。作者一方面强调人永远参与一切社会生产领域,批评了克劳斯的那种认为现代技术革命把人“排除出”社会生产之外的错误观点,说这等于“修正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则接受并进一步加深了克劳斯从资产阶级社会学中抄袭来的“人与机器共生”的观点,说这种观点的“价值是无可争议的”,“常常会导致很深刻的见解”。这里译出的第二篇文章是淡现代技术革命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的。作者认为,在现代技术革命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就是:全盘研究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基本发展规律;研究现代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以及同规划、领导与组织社会发展的形式的相互辩证关系;研究作为现代生产力突出标志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融合;科学规划和精确测量脑力劳动的问题;随着技术革命而开拓的人在生产中的新地位和决定性的社会领域,尤其是经济、意识形态、教育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作者认为现代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应担负三个任务,即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系统地研究新的方法论问题以及彻底批判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哲学。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意义的发问王树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意义,决非明确,而有待发问。这里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或者说,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意义取决于什么?我认为,传统哲学,只有不经现代人研究,那才是地道的传统哲学;但也只能是一种死的哲学,与现代无关。相反,如果经过现代人研究,那么,传统哲学就会被改变,就不可能是地道的传统哲学,但却可能是一种具有活力的和具有现代意义的哲学。这一点,对于“六经注我”者,自不待言。就是对于标榜回到“本文”的“我注六经”者,也不能例外。只要看看当今问世的一些古代经典今注今译本,就对此不难明了。因此,中国传统哲学现代意义的问题,实质上就归结为有无现代人研究以及现代人如何研究的问题。其次,强调只有现代人对之研究,传统哲学才具有现代意义。这里也发生问题,即所谓现代意义是传统哲学本身所具有,还是现代人的引申?或者是一者兼而有之?我认为,这也是很难说得清楚的。最近在香港《二十一世纪》杂志上看到何炳棣先生对于杜维明先生的批评,以及连带对于整个新儒家的批评。何先生的文章抓住的要点是对《论语》中的“克己”如何理解的问题。何先生认为“克己”就是限制自己。在他看来,杜维明先生把“克己”  相似文献   

13.
尽管用“语言学转向”不足以反映20世纪西方哲学的全貌,但对语言问题的普遍关注却是该时期不争的事实,这无论从大陆现象学和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来看还是从英美分析哲学来看都是如此。然而,为了真正把握语言问题在这一时期哲学中的意义,必须联系整个现代哲学及其演进来看待,尤其必须回到它们的源头———早期现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传统。本文认为,就西方哲学对待语言问题的姿态而言,存在着从早期现代到后期现代再到后现代立场的变迁。在以唯理论和经验论为代表的早期现代哲学中,意识主体的中心地位导致语言居于思想的单纯表象工具…  相似文献   

14.
肖雄 《中国哲学史》2022,(3):108-116
梁漱溟、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学者的政治哲学均将中西政治传统之根本差异理解为其背后的“精神-主体性”之差异,这种解释可以方便地称之为政治哲学中的“智识之辨”。这种解释不止于描述中西政治在制度表现、社会组织、人际秩序等现实政治运作上的不同特征,而且试图在认识论(广义)、主体性及存有论上解释何以会有这种差异。这种“精神-主体性”的解释一方面是要说明传统文化何以没有孕育出民主以及如何开出之;另一方面是要说明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并为建立文化主体的自我认同、避免现代文明的流弊、纳现代文明于传统等目标奠定思想基础,在传统与现代的双向批判中实现返本开新。  相似文献   

15.
索绪尔开创的现代语言学影响了20世纪人文科学的发展,正如美国学者乔纳森.卡勒所言:“他把本来是深奥难懂、专业性很强的语言学变成了一个主要的知识领域,变成了其他人文学科的典范”。(卡勒,第68页)作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师的德里达正是从索绪尔的语言学中找到了哲学创新的灵感。一、索绪尔的语言学对德里达的影响针对当时语言学研究中把语言理解为个人言语行为的个人心理主义倾向,索绪尔指出要将语言学的研究转向语言自身,重视语言研究的社会因素。他提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而不是“言语”。在索绪尔看来,言语是个人的与暂时的,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史学会现代哲学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今年4月,在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召开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主题为“中国现代文化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会上,还回顾了研究会成立十年来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并进行了换届选举。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和中共天津市委党校,1998年4月27日至29日,在天津联合主办了来自全国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的中国现代文化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学术研讨会。“文化哲学”是哲学研究正在开拓的新领域,研究好这个问题,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7.
社会哲学研究设想讨论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邀请所内外十余名专家学者,就开展社会哲学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把社会哲学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适合时宜的。“社会哲学”不是一个新名词,但在现代,应该赋予它新的、更丰富的涵义。在我国,社会哲学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应该加紧这门学科的建设。一、研究社会哲学的必要性与会同志指出,社会哲学是当前哲学中有生命力的一个方面。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对于拓宽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于整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哲学,必须破除社会和自然界相分离、相对立的旧观念,全球问题,人类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相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经济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相斥的,中国传统文化阻碍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两种观点均有理论的说明,但依其论述,主要依据还是历史史实。“相容说”依据的史实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某些东亚国家或地区,在其社会以这种传统文化为主导文化的背景下,取得了现代经济高速成长的令世人瞩目的业绩。“相容说”依此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并非悻行,“西化论”是错误的。“相斥说”依据的史实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到达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这是令人鼓舞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奢侈浪费的作风等猖狂流行起来。这是必须严肃对待的。在此时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其中既有不利于现代社会发展更新的内容,也具有很多有益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容。举例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深根固蒂的思想意识,即等级观念,儒家法家都强调上下贵贱的等级差别,这是一种陈旧的观…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终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后现代哲学”的界定后现代主义是正在西方流行的纷坛繁杂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氛围,对它可作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如最新版《牛津英语词典》对“后现代”(post-modern)条目的定义:“一种艺术或建筑学思潮或作品,以背离或抛弃被认可的或传统的风格和价值为特征。”广义的理解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除后现代艺术、建筑之外,还包括后工业社会的社会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我们认为,这两种理解都低估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内涵及其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狭义的理解根本否认后现代主义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