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娟 《大众心理学》2020,(4):29-29,20
DISC理论是一套"人类行为语言",1928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博士(Dr. William Moulton Mars ton)在《正常人的情绪》一书中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面临的环境介于敌对不友好到友好和谐两个极端的连续轴,而个体的反应则是从积极主动反应到被动反应的连续轴。  相似文献   

2.
陈劭夫   《心理科学进展》1985,3(4):32-38
在过去的几年中,跨文化研究已为大多数心理学家公认为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他们本人并不一定在另一种文化中工作,但已接受了任何一个心理学的定义(例如,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必须重视世界各地人类行为的多样性这样一个事实。而且,工业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已告诫人们注意收集跨文化材料的重要性。有关跨文化研究的大量文献不仅仅是心理学家写出的,也常是心理学家与人类学家共  相似文献   

3.
香气在营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气营销是一种基于嗅觉与情绪、记忆、行为决策之间关系的体验式营销模式。近年来, 心理学家和营销专家对香气营销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对其理论依据、营销效果、与其他因素交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证实怡人的香气可显著延长顾客的店内停留时间, 提高产品评估, 加强品牌记忆。未来香气营销的研究应更关注嗅觉心理反应的差异性对营销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贝姆(D.J.Bem)七十年代提出了改变自我意识的理论。他认为通过评定人们的行为能改变其自我知觉,从而影响态度的改变.他认为强调肯定的自我知觉比说服(或唠叨数落)、比否定的评定能更有效地改变人们的行为。因而,贝姆提倡用一种叫做“肯定的评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贝姆认为,肯定的评定方法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持续强调否定行为可能影响学生用一种否定的方式评定自己,从而导致他们在一种与这种否定的自我知觉一致的方式里行动;第二,如果人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蓉蓉  韩向明 《心理科学》2002,25(3):371-372
1 前言人际关系取向是个体在不同的交往场合中 ,表现出的一种相同的基本反应倾向。美国心理学家舒兹 (W·C·Schutz)认为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 ,因此都具有人际关系的需求。舒兹把人际关系的需要分为三类 ,形成了他的三维人际关系理论 (简称FIRO)。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是由包容、控制和情感这三大需求为前提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和相应的行为表现来描述、解释和预测人际关系现象 ,还可以通过群体成员的人际需要模式的组合来解释和预测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试图探明人际关系取向与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6.
万明钢   《心理科学进展》1992,10(2):14-20
跨文化心理学家们试图弄清社会文化变量是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的,为此,他们有时强调社会文化造成了人类行为的差异,有时又侧重文化塑造了共同的行为模式。无论采取哪种研究策略,测量都是运用广泛的研究方法。本文将综合介绍一些西方心理学家关于跨文化心理研究中的一些策略、测量方法、样本选择等问题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7.
应聘者反应是个体在选拔情境下由公平知觉导致的一种针对组织的态度或行为后果.应聘者反应的首个理论模型是Gilliland的选拔公正模型,随后,启发模型、整合模型和信任模型相继建立,极大丰富了应聘者反应的理论内涵.然而,应聘者反应的测量明显滞后于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测量工具不统一、测量结构混乱、信效度研究匮乏等方面.未来的研究方向有:(1)加强现有模型中论证不充分的环节;(2)进一步丰富跨文化研究;(3)从一般性问题向特定情境的研究进行深入;(4)结合跨领域内容,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儿童的社会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儿童正常与异常的社会行为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感兴趣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多研究表明,早期的社会行为特征,尤其是典型的外显与内隐行为问题,如攻击和社会性孤癖(Achendach,1982)可以预示青少年期与成人期的生活适应问题,如犯罪(Robins,1966),精神疾病(Frazee,1953)。近年来,受社会佳态学理论(Bronfenb-renner,1979)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家庭、同伴、学校、社会、文化等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而且,很多研究已经揭示出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家庭、学校等社会因素的关系,迄今为止,关于儿童社会行为的研究几乎完全局限于西欧与北美地区。  相似文献   

9.
婴儿气质的追踪研究——中美跨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国际上对婴儿个体差异研究的兴趣正在增长。由于对父母一孩子相互关系问题的探讨导致了对婴儿气质追踪研究的浓厚兴趣。1982年,美国心理学家Goldmith和Cam pos根据七十年代十多位发展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把婴儿气质的研究综合鉴别,分为四类:行为的模式;时间恒定、遗传与适应性行为的发展;新生的特征;以及社会对身心特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成瘾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波  秦启文 《心理科学》2005,28(1):32-35,31
成瘾的易感因素和维持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因果网络系统.有三种研究取向。生物学取向综述了成瘾的脑机制和遗传基因观。心理学模式主要介绍成瘾人格的研究现状,以及成瘾的强化观。社会因素则阐述了创伤性事件、父母及同伴压力对成瘾的影响。本文支持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成瘾行为的发生,以期从成瘾易感和维持因素的探析上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型(BPS)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问题人格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它给人的行为以特色、并使一个人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是否有差异的问题,是独生子女特异性的核心问题。自1898年美国心理学家博汉农(E·W·Bohannon)发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以来,在独生子女人格特异性问题上,心理学界长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霍尔(S·Hall)、内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今许多应用心理学家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解释个体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他们认为,人类的成就动机并非来源于客观现实,而是来自于人们对它的解释,人们的成就行为受到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社会认知模式已成为工作、管理、运动、教育领域内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研究的基础,这种模式集中地体现在对成就活动中决定个体认知与行为方式的成就目标定向(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的分析上。  相似文献   

13.
王雁飞  凌文辁  朱瑜 《心理科学》2003,26(2):366-367
1 引言当今许多应用心理学家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说明个体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他们认为 ,人类的成就动机并非来源于客观现实 ,而是来自于人们对它的解释 ,人们的成就行为受到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目前 ,社会认知模式已成为教育、体育、工作管理等领域内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研究的基础 ,这种模式集中地体现在对成就活动中决定个体认知与行为方式的成就目标定向 (achievementgoalorientation)的分析。目前 ,探讨社会认知过程的中介作用是成就目标定向研究的热点之一。2 成就目标定向的理论来源及其概念释义成就…  相似文献   

14.
早在本世纪40、50年代,美国知名心理学家霍尔和斯金纳等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条件性情绪反应(CER)。①并将其定义为:指一种情绪反应是人工地按照条件作用原理引起的,是心理学的行为学派研究情绪的一种技术方法。这种方法是用条件刺激作用于实验动物正在  相似文献   

15.
Jay   Belsky 《心理学报》2007,39(3):454-468
很多发展心理学家探讨了早期经验与心理行为发展的关系,但这些发展心理学家较少以进化理论为指导来探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行为特点。比如,配偶选择、性交往与父母教养等成果颇丰的研究领域均缺少以进化理论为基础的理论解释。与主流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不同,Draper和Harpending (1982),Ellis (2004),Chisholm (1996) 和Belsky等(1991)以进化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早期经验与繁衍策略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进化观点认为儿童在家庭中获得的早期经验会影响身体发育与未来的繁衍策略。Ellis(2004)已经证实女性青春期确实与早期家庭经验有关  相似文献   

16.
陈英和 《心理科学》1999,22(4):314-317
关于儿童心理洞察力发展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心理学家将个体认知自己的他人人心理状态的系统性知识结构统称为个体的“心理理论”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包含着人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如思想,信念,愿意、意图,情感等,各因素间呈逻辑性联系,该模式为人的行为提供一种因果性解释机制。  相似文献   

17.
影响中小学教师期望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引言自美国心理学家Rosenthal和Jacobson将“自我实现的预言”引入教育领域并于1968年出版了《课堂中的皮革马利翁》以来,关于教师期望效应的研究在美国已达400多种。Rosenthal等的研究表明,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着自我实现的预言。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导致了学生学业成就等方面的不同发展,高期望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而低期望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业成就。这种现象在小学一、二年级中尤为明显。在多种研究的基础上,心理学家一是建立了教师期望效应实现的理论模式,如Brophy和Good的“五环节…  相似文献   

18.
最近二、三十年来,国外心理学家对控制点理论进行了广泛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特别是在教育心理学中取得了许多成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一、什么是控制点自从罗特提出控制点的概念以来,许多心理学家对此下过定义。一般来说,所谓控制点,就是人们在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影响自己的活动及其行为结果的各种心理力量的看法。有关控制点的精确术语叫做强化的内控和强化的外控。如果人们把强化物(分为正的和负的)看作是自身行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师生关系和学生外化问题行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1个学年中, 采用问卷法对1407名小学4~6年级学生进行3次追踪测量。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1)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启动积极的相互作用过程, T1时的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能显著减少T2时的学生的外化问题行为、提升T2时的师生关系亲密和降低T2时的师生关系冲突, 进而显著影响T3时的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师生关系和学生外化问题行为; (2)学生外化问题行为驱动消极的相互作用过程, T1时的学生外化问题行为能显著减少T2时的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降低T2时的师生关系亲密和增加T2时的师生关系冲突, 进而显著影响T3时的学生外化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和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研究结果支持动态相互作用模型, 提示班主任在警醒学生外化问题行为的负面驱动作用的同时, 可有意识地利用协商管理行为的积极驱动作用干预学生的外化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20.
关于性别与性别角色差异的一些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明钢   《心理科学进展》1993,11(4):14-263
本文从三个方面综述了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学家、跨文化心理学家关于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差异及其形成的跨文化研究。主要的内容有,两性行为特征差异的研究;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研究;性别特征模式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