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进我国健康城市发展,从健康城市观念、认同和文化形成角度,系统梳理了健康城市观念发展、国际发展历程、中国发展历程、社会组织研究机构与公众对"健康城市"建设参与等;深入分析了"健康城市"建设在中国面临的挑战;并从继续深化对"健康城市"观念的理解、培养"健康城市"文化、政府携手社会共同强化"健康城市"认知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健康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6,(4):89-95
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城镇化的发展进行城市政治学反思: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是凸显人的"城市权利"的城镇化;城镇化中的政府治理方式需要向效能治理、公正治理、统筹治理变革;而城镇化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也可以在城市政治学中找到解决的方案。这些反思对于深入推进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时间已经过去六年,这个口号真的实现了吗?当前城市该如何发展?城市社会学又该如何发展?一、中国的城市发展卡斯特在他的著作里把城市的发展分为工业化城市、后现代化城市和信息化时代的城市三个阶段,同时国外的城市社会学发展也经历了相应的三个阶段。但是如果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城市发展就必然出现问题。由于改革开放后急速的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导致了中国城市地域的  相似文献   

4.
王留玉 《美与时代》2021,(2):104-105
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做强其城市品牌对于中原地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未来五年要抢抓"十四五"机遇,找准城市定位,在城市改造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提升城市形象;综合利用多种方式,展示黄河儿女的风采,提高郑州知名度;拓展城市企业集群,培育重点企业品牌,增强经济实力,为城市品牌建设提供经济支持;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市幸福指数,增加郑州的吸引力和归属感;探究宣传教育方式,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展现郑州美丽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5.
东汉以后,佛教的传入及其影响力的不断加大,逐步改变了先秦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政治单一化特征。作为一种新兴的作用力,佛教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城市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而且也促进了中国城市街道功能的多元化演进。正是在这种宗教力的推动之下,包括经济、宗教与政治等因素在内的多种合力共同推动了唐、宋之际中国"城市革命"的实现,从而对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与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载体,体现其精神的价值,由城市空间中的公共设施、景观、人群等构成。由于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急于求成,许多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背离了人的需求,片面追求城市景观表面的统一,可以说是用了一个"公式",把城市景观套用进去,这就造成了"千城一面"。城市在不断发展,旧城被重新改造,美其名曰是提升城市风貌,城市景观一年一变,百年老树换成新苗,旧时景观不再;一座一座城市的建造,人口不断搬迁,促使新城市的产生,新文化的孕育。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迷失状况,文章从其价值产生的出发点入手,针对居民社会日常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探讨当前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构建及原因。  相似文献   

7.
开封地处中原腹地,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七朝古都"、"北方水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称,有着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其传统居住生活区和商业活动区的功能延续,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文化保护和延续古城风貌,通过古城保护与新城发展重组城市空间格局,提高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8.
复式城市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筑有城墙的独立部分组成的城市。复式城市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城市形态,其原因主要出于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历史名城遵义,僻处祖国西南一隅,其城池建设肇始于明,经营于清,最终在清中后期形成了典型的"拓展型"复式城市。其发展历程也折射了中国古代因政治而建、因经济而兴的复式城市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正>2010年4月25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全国首届"全球空间理论与中国城市问题"青年峰会在苏州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科  相似文献   

10.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迈入全新的阶段,各项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和升级,而经济增长也由以往的高速发展转变为中高速发展,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经济新常态"形势。西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城市之一,在城市发展建设方面应紧扣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产业升级,依托"一带一路"政策,将自身打造成西部龙头重镇,实现自我发展的良好转型。文章通过政策解读、文献调研等手段,从经济新常态和"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对西安城市建设的转型和发展提出探讨,分析了转型发展阶段西安新型城市建设策略的意义,以及对新形势下城市建设的思考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城乡统筹"是"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以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本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光明村和关山村"与浙江省桐庐"荻浦村和环溪村"为例,对比分析其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建设模式,为摸索适合中国发展的乡村建设模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的进展及理论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健康城市的建设走过了探索和实质性发展两个阶段.它以健康促进的理念为指导,以"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人群"为主线,成为了当前开展健康促进的典范.健康城市能呈现实质且快速发展的势头,政府主导是其重要的特点.它既符合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和现状,也是以"上游策略"来解决全人群健康问题创新性举措.中国健康城市推行的深远意义在于,它为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赋予了先进的内涵,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促进曼谷宪章"的核心精神是完全相符的,成为了引领中国公共卫生汇入国际现代公共卫生运动的领头兵.但是,它的茁壮成长仍需要有远见的政治家的呵护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前,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小城市崛起,为公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使得其在突飞猛进的过程中出现了设计匮乏、制作粗劣、质量不高、造成视觉污染等问题,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管理者思想观念上的误区;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缺少联系;公共艺术精神内涵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如下:公共艺术应与城市建设整体形象协调统一;研究、开发和保护城市优秀文化资源,丰富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力;积极推广城市公共艺术,让公共艺术融入大众生活。这样有利于解决了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千城一面"的问题,有利于塑造个性化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4.
陈卓 《美与时代》2021,(3):36-37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以在城市各方面的发展中都要融入生态理念,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到当代社会发展中去。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也是如此,必须要融入生态理念,让城镇景观的规划设计符合美丽中国的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似乎和传统文化始终处于一种互相矛盾的状况,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现代化发展不能摒弃国家历史文化,反而要强调中国元素的融合发展。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城市环境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改变"千城一面"的窘境,更能弘扬国力,增强国家形象、国民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苏州博物馆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的设计表达中可以感知到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城市环境中散发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10月24~25日,"伦理视域下的城市发展"第五届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2015学术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伦理学会主办,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联合承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欧洲建筑师学会、北京建筑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100余人汇聚一堂,围绕城市发展的伦理问题进  相似文献   

17.
文体节庆活动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改善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是文化产业、商贸和旅游的联动发展。中国国际漫画节从"政府和市场导向为主的交易型"和"以奖带展"转型升级为"政府和市场导向为主的交易型"和"产业导向为主的专业型"相结合,以及"以节带展"和"以奖带展"相结合的模式,广州国际美食节从B2C模式,发展为B2B和B2C模式相结合,充分发掘其文化价值、商贸价值和旅游价值,促进了广州市文商旅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分析了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少文化、重西化、没特点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必要性,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策略,包括将"中国材料""中国色彩""中国历史""中国图案""中国园林""中国故事"融入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当中。  相似文献   

19.
城市的急速发展,伴随着景观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城市景观环境的再生设计,已然成为此问题的重要解决途径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解读,将因地制宜、效法自然和天人协调的理念贯穿于城市景观再生设计中,对当下城市景观再生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20.
环境行为学是基于环境心理学来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所产生的关系和作用,研究人的经验、行动、感知等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物质环境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在经济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极大程度上带动了城市旅游的发展。公共设施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部分,其完备性与发展能力直接决定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从环境行为学和公共设施的概念出发,以牡丹江城市为例,从城市美化类设施、安全设施、休憩服务类设施、交通运输管理类几个方面来研究城市旅游公共设施系统,为优化城市旅游公共设施系统、促进旅游业支持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