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界对于巴塔耶“不成形”概念的阐释总体上还是字面性的,“不成形”的含义主要被把握为对形式的否定和僭越。这种阐释未能交代出“不成形”概念的深刻内涵。事实上,在巴塔耶那里,“不成形”首先是就事物的物质性面相而言的,它表达的是事物样貌呈现出的令人不快的物质性过度。其次,“不成形”引发的不快是人的基本情状,它反映着包含在人性中的对特定物质的禁忌态度。最后,此种意义上的“不成形”具有巴塔耶所理解的“神圣”的意味,因为不成形之物所彰显的终究是死亡的物质性力量。总之,“不成形”的概念内涵必须在巴塔耶神圣人类学的框架内得到更充分的界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通过深入解析萨特对巴塔耶的批判,来阐明其在"存在-虚无"本体论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无神论人本主义的内涵:在萨特看来,无论巴塔耶如何从原则上抗拒神秘主义及其神学前提,他的"内在体验"主张由于未能跳出传统神学所构建的超越性视角,从而势必包含对某种形式的超越者的领会,由此必然会被定性为一种神秘体验。总之,巴塔耶未能通达真正意义上的无神论,即那种拒绝以任何方式在关乎人的问题中置入"非人"因素、始终坚持在"人"这个单一而绝对的内在平面上考量一切问题的思想要求。  相似文献   

3.
周磊 《中国哲学史》2021,(2):37-43,53
明代“气学”心性论建构存在两种不同的路径,分别以王廷相的“性由心主之”与吴廷翰的“心由性主之”为代表.王廷相建构了现实、动态的人性论,其“性由心主之”理论将人心设定为人性养成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这种致思方向符合“气学思维”逻辑推演.而吴廷翰的“心由性主之”则依然没有摆脱理学“复性”模式,人心在人性养成过程中作用较低,因此...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考察了马克思关于异化讨论中的四个不同面向,即社会、审美、心理以及伦理维度。基于以上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分析,本文指出:就道德问题而言,青年马克思的观点与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主奴关系部分所表达的观点具有很强的亲缘性,并且触及了承认政治的问题。最后,本文指出了青年马克思的观点——特别是在当下关于分配正义的政治与身份认同的政治之争的背景中——所具有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兰经》谕示:“拜功对于信士,确是定时的义务。”(4:103)这就是说拜功不仅是主命,且是定时的主命,具有一定的时间性。五番拜各有规定的入时、出时,不得任意改动。所以教法学家把认时作为拜功的主命之一。现  相似文献   

6.
陈来 《哲学研究》2022,(1):41-51+126
随着“气质之性”说的确立,“气”的观念成为朱子晚年讨论已发未发问题时的一个要素。文章从黄榦论性时所引述朱子“气不用事”的思想出发,梳理分析明清朱子学和朝鲜性理学中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对于朱子学中所说的“未发”,如果从性去理解可称为主性派,从心去理解则是主心派。主性派中,又可细分为主“天地之性”说和主“气质之性”说。主心派中,又可细分为“未发为中”说和“未发不中”说。通过这些不同理解,可见有的问题朱子本人虽论述较少,但却成为后世朱子学者的重要讨论对象。正是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形成了朱子学内部的不同观点或派别,这一过程也使得朱子哲学体系中的各种逻辑可能性得以渐次展开。  相似文献   

7.
茫茫一生繁华如尘,若要平安把主跟定。名和利呀皆如烟云,争强好胜独自苦闷。不把世俗追寻,要把金钱看轻,该爱就爱该忍就忍,成圣的路上轻装上阵。把主放在心,对主献真情,不怕风雨苦路行,从善如流度今生。匆匆一生如梭光阴,想要幸福与主同行。富和贵呀转眼无影,为所欲为自掘陷阱。不要计较怨恨,要让心无纤尘,该退就退该进就进,虔诚的信仰洁净自身。惟主是至尊,向主敞开心,不惧坎坷赴天庭,趋善避恶度今生。我曾苦苦地寻求,以为有了富贵就有了奔头。却不知贪念越多越是忧愁,到头来感到一无所有。我向圣母祈求,祈求圣母助佑,圣母扶着我走向希望的…  相似文献   

8.
晓望 《天风》2005,(5):2-3
2005年4月17日上午9时,和平的钟声在南京莫愁路堂响起,莫愁路堂众弟兄姊妹在洪亮的钟声中开始了以"前事不忘、祈祷和平"为主题的主日崇拜。唱诗班的弟兄姊妹们手持点燃的蜡烛,端庄、肃穆缓缓步入圣殿,与会众一道向神献上嘹亮的赞美歌声:圣哉、圣哉、圣哉!全权的神明!清晨我众歌声、穿云上达至尊……  相似文献   

9.
1985年10月4日,西德海德堡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格罗绮应邀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作学术报告。报告的题目是:《黑格尔论主奴关系》。报告人认为,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黑格尔哲学具有密切关系,因而使得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书中有关论述主奴关系的一章非常出名。在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与非马克思主义学派中,都有人对这个章节作出自己的解释。有的人认  相似文献   

10.
这是苏叔阳在他的一本书《我们的母亲叫中国》后记中写的一句话.这话叫人心动!前些时,苏叔阳把他在病中住院期间写成的《我们的母亲叫中国》寄赠给我,并且告诉,这是一本专著(计划60万字)的提纲,经压缩改写成这本小册子,其实  相似文献   

11.
黄友威 《天风》1997,(3):35-35
“你喂养我的羊。”这是约翰福音最后一章记载了主复活后,第三次向门徒显现时托付彼得的一句话。与其说对彼得的嘱咐,还不如说当时在场的门徒以及如今在工场上的工人,都是接受这重托的对象。这里,耶稣用“你爱我吗?”和“你喂养我的羊”两句话反复地问、反复地交代,因此从中不难看出,主把爱他和为他工作联系在一起,是要我们知道主把羊群喂养工作的使命托付给我们,亦作为衡量我们爱他的最高标准,所以我们不能不深省。  相似文献   

1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法国学者多明尼哥.杨尼考(Dominique Janicaud)对于法国现象学的神学转向的指责是没有根据的,是对现象学的基本精神的误解。我首先根据胡塞尔的文本,在讨论超越性与给予方式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指出现象学涉及宗教现象或神圣存在是现象学本身所规定或要求的:每类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给予方式,我们不能够把一种事物的给予方式等同于所有事物的给予方式。其次,我主要讨论了莱维纳斯如何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原则,对于"超越性"在伦理学领域的现象学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表述,是对于胡塞尔现象学基本原则的继承。最后,我论述了马里昂为何把现象学理解为"最后的哲学",把现象学原则理解为最后的原则。现象学就是要描述被给予的自我如何转化为现象性的自我,被给予的自我是决定一切的核心,而不是先验自我。神学中关于上帝的描述属于溢满性现象中一部分。马里昂与莱维纳斯一样,都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最核心、最基本的精神和原则。  相似文献   

13.
正五世格达活佛(1903-1950),法名洛桑登真·扎巴塔耶,20世纪30年代支持经过康区的中国工农红军;川康解放后,积极为西藏和平解放事业奔走。1950年7月10日,格达活佛前往西藏昌都劝和,8月22日被害身亡,年仅47岁。格达活佛一生爱国爱党爱教,是一位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藏传佛教界杰出人士。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以<庖丁解牛>为例,将自己对老庄之道关于修道摄生方面的一点参悟所得,奉与诸同道分享并希见教! 一、遣有证无,是老庄摄生之道的一贯目标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篇幅不长,仅三百多字.但其中所寓含的养生之道和人生哲理,却给后人留下了震撼性的启迪.<养生主>是"老庄"之学唯一以"养生"命题的篇章,只不过今天人们对"养生"一词的理解与<养生主>的原意有所不同.所谓"生",是指人的形体生命,是<老子>中的"有".  相似文献   

15.
亨利八世时期的宗教改革塑造了统领英格兰王国和教会的"至尊王权",这种不同于中古二元社会的新观念催生了新型的王权理论。主张"至尊王权"的理论家们基于教派倾向的不同,提供了多样化的论证路径,同时,这种王权理论存在诸多问题,其内涵需要在王朝政治的实践中被不断修正。  相似文献   

16.
“你喂养我的羊。”这是约翰福音最后一章记载了主复活后,第三次向门徒显现时托付彼得的一句话。与其说对彼得的嘱咐,还不如说当时在场的门徒以及如今在工场上的工人,都是接受这重托的对象。这里,耶稣用“你爱我吗?”和“你喂养我的羊”两句话反复地问、反复地交代,因此从中不难看出,主把爱他和为他工作联系在一起,是要我们知道主把羊群喂养工作的使命托付给我们,亦作为衡量我们爱他的最高标准,所以我们不能不深省。  相似文献   

17.
从伦理的角度看,道德焦虑体现了人类对“善”的渴望和追求,是人类对自身所处的道德困境进行反思时做出的心理反应,在维持伦理秩序和人性提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焦虑毕竟是一种精神困扰,它在当今时代的凸显,意味着我们陷入了现代性道德困境中.从道德焦虑的伦理本性及其产生的现代性根源来看,要有效化解道德焦虑引发的精神困扰,把道德焦虑转化为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的精神动力,我们必须做出一系列伦理上的努力和尝试.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末英国爆发了要求废除大西洋奴隶贸易和英属西印度殖民地奴隶制度的废奴运动.这场运动的参与者、组织体系和目标选择,以及斗争和动员方式等都已经具备了现代社会运动的所有典型特征,从而使之成为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社会运动和第一次获得成功的群众性政治运动.本文将着眼于英国废奴运动初期阶段的1787至1792年,结合对社会运动这一概念的分析比照,探讨一些杰出的废奴主义者在废奴委员会组织体系内,发动民众请愿和抵制运动,并通过集会和演讲、文学和视觉艺术等手段传播反奴主义的信息,从而唤起民众的巨大的反奴热情.  相似文献   

19.
作为朝鲜李朝时期最为著名的性理学家,李退溪从哲学层面的“理动理尊”推演出伦理层面的“理发”“四端”,把“四端”提高到纯粹性和创源性的高度.对退溪来说理既是道德的基准同时也是原则,更是人超绝的道德能力,而“四端”作为先天而又内在的道德情感,无需外在的牵引,自己便有自我实现的力量.作为彻底的性理学者,退溪主理的道德哲学方法论不仅保持了性善论的儒学传统,也不同于主气论的情境主义,在伦理倾向上表现为坚定的原则主义,在实践上必然诉诸境界说和“对越上帝”的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20.
冯晨 《道德与文明》2017,(5):131-137
在儒家思想中,"中"是万物之性得以恰当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是不同事物按照一定方式结合时所呈现出的内在精神。因此,"中和"在客观上可以看做一种标准,此标准规定万物呈现其性时不仅顺畅自然而且与他物互相协调。同时,"中和"在主观上可以看做本心的呈现方式,为本心转化为道德行为提供原则。天命内涵中不仅包括天地生生之道,也包含个体对于自我生命的感悟。对物来说,天命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定;对人来说,天命除了表现为自然禀赋之性外,还包括其内心对人生使命、生命归属等的感悟。因此,"中和"一方面会给予物以恰当发挥其性的条件,另一方面则保障人能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中和"能够从两个方面最大程度地开显"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