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斯曼传略     
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的名字,对中国穆斯林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主要是因为关于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的时间问题,中国穆斯林一般地是以《旧唐书·西域传》所记载的“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为依据的。那便是伊斯兰教历30年——奥斯曼哈里发在位的第八年。其次,《古兰经》标准本的定本、开始复制和流通是奥斯曼哈里发任期内的事,这也是世界穆斯林所知悉的。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教在唐初开始传入中国。学术界较为一致 的观点认为伊斯兰教是在唐永徽二年(651年)由大食使节传入中国,如此算来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有1350年的历史。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典籍中对伊斯兰教有不同称法,唐宋时期称大食法,元代称回回法,明清时期称回回教、天方教、清真教,民国时期称回教,解放以后通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随阿拉伯中亚穆斯林入华而传入我国,并不断发展壮大。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随贡使、使节传入。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在庸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传入中国。在起初的很长时期,伊斯兰教一直处于个体信仰的状态。虽然在元代时已经形成了今天中国回族分布特点——大分散,小集中,并且“常居名城巨邑”,而就其传播而言,可以说一直是封闭性的,根本没有向外扩展的意思。穆斯林在中国只是作为侨民或者“番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130O多年的历史。一般来讲,唐、来两代为其传播的初期阶段,元、明两朝则是进入广泛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清真寺不仅始终是穆斯林履行宗教功课,进行思想交流,开展学术文化研究,举行重大活动的中心和维系穆斯林社会生活的桥梁、纽带,而且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息息相关,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特殊作用。据有关史籍的记载,自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阿拉伯哈里发国家)第一次派使臣到长安后,中阿双方间的关系甚为密切,大食使节不断来华,民间贸易活动日趋繁荣。由于唐、来…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按学界通论,以唐永微二年(651年)大食始遣使朝贡作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据实论之,唐宋时期进入中国的穆斯林,不论是商贾工匠,还是使节士兵,均为侨居中土的“蕃客”,其后裔称“土生蕃客”甚至“五世蕃客”。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国尚是教名未定,教义不明,不见于典籍,亦无汉文著译,基本上是侨民的宗教。蒙古西征后,东西交通大开,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大批来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在元代称“回回”,属色目人,政治地位较高,“仕于中朝,学于华夏,乐江湖忘乡国者众矣”(王礼麟…  相似文献   

6.
正一般认为,唐永徽二年(651)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宋、元三个朝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时期。在刚传入的唐代,就有穆斯林努力学习和适应儒家文化。据《全唐文》卷767记载,唐宣宗时就有伊斯兰教徒李彦升考取进士的事,当时一名文人还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华心》。文中赞扬李彦升是一位"形夷而  相似文献   

7.
成都古代最早的穆斯林先民,据史料所知,先知穆罕默德传教时期相当于中国隋朝,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大约是在唐太宗贞观至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27—655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大量的西亚、中亚诸国的穆斯林先民纷纷来到中国。据《通鉴》载:“天宝以来,胡客留居长安者四千人。”  相似文献   

8.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在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里,它是立法的依据。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参与社会交往都恪守它的规定,并对之无尚崇敬,视为天经。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因印刷条件所限,广泛流传在穆斯林手中的《古兰经》,都是相互模仿的手抄本。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首次出现了木刻版印制的《古兰经》版本,流传在我国。它是我国穆斯林的一个创举,对伊斯兰教文化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2001年11月6日—8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江苏、辽宁、内蒙、河北、甘肃、宁夏、陕西、新疆、湖北、山西、海南、广东等14个省、市、自治区的75名代表应邀参加会议,中共中央统战部二局副局长蒋坚永,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副司长李岚等出席了开幕式。据《旧唐书》记载,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大食国遣使来华,这是有史可考的穆斯林来到中国的最早时间,所以史学界把这一年定为伊斯兰教传华的标志年。由此推算,到2001年伊斯兰教在中国已有1350…  相似文献   

10.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神圣经典,是伊斯兰教立教的根本依据。中国穆斯林将其尊称为《天经》或《宝命真经》。他们坚信《古兰经》来自“天启”——造物主安拉的意欲,令行禁止,是伊斯兰 教“六大基本信仰”之一。因此, 《古兰经》是穆斯林必备的经典。 中国穆斯林木刻版《古兰 经》,始于清代云南回民起义领 袖杜文秀。1862年,他下令刊刻 了《宝命真经》30卷,由此,开 我国木刻版《古兰经》先河,成 为中国伊斯兰发展史上的一件大 事,从而为中文《古兰经》—— 《宝命真经》的广泛普及提供了 可能。 1895年,国内知名的经学大 师努伦丁·马联元(…  相似文献   

11.
1932年9月19日,北平成达师范学校在东四牌楼清真寺举行隆重集会,庆祝阿拉伯文铅字印刷试印成功。并且把这一天定为“九·一九回文(阿文)活字节。”阿拉伯文做为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的文字,从唐朝开始就随伊斯兰教传入中国。阿文书籍也流传到了中国。在漫长的一千多年时间里,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是源远流长的文明交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交流内容不同,但结果一样,增进了两大文明之间的互惠共赢,结出了友谊的硕果,推动了各自社会的发展。一、古代中伊文明交流与伊斯兰教中国化《旧唐书·西域传》记载,伊斯兰教兴起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经学沿着丝绸之路,从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等地传入我国,中国伊斯兰经学学者所选用的课本基本都是流行于伊斯兰世界的经典名著,其中所表达的思想秉持着中和公正的传统。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由阿拉伯、波斯及中亚等地逐渐进入到中国。史籍记载,从永徽二年到贞元十四年(651-798)的148年间,阿拉伯向中国派遣使团达39次之多。除官方的使节外,民间的来往也比较频繁。  相似文献   

14.
陈进惠,于1938年出生在辽宁省丹东市一个回族穆斯林家庭。1960年毕业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曾任《中国穆斯林》杂志编辑、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研究部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图书馆馆长。陈进惠受伊斯兰文化氛围的熏陶,在其学生时代已与阿拉伯文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远在伊历一、二世纪,阿文书法在伊斯兰世界已经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艺术。中国,作为伊斯兰教最早传入的国家之一,阿文书法的传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不少清真寺建筑都饰有阿拉伯文雕刻。其中,始建于公元1009年的泉州清净寺门楣上的古兰经…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伊斯兰的经典《古兰经》。从唐朝到民国的1200多年中,《古兰经》始终没有被完整地翻译成汉语,不为广大中国人了解。目前学术界已知我国最早《古兰经》汉译本出版于民国十六年(1927),是我国汉族学者铁铮从日文转译过来的。然而,笔者在整理伊斯兰文献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1912年由两位甘肃籍阿訇用"小经"文字以经堂语翻译了《古兰经》全文,命名为《天方尊大真经中华明文注解》。这一发现刷新了我国《古兰经》翻译的历史纪录,将中国汉语通译《古兰经》的历史提前了近15年。该译本对研究我国经堂教育的发展和经堂语的应用,以及明清时期的汉语言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中国穆斯林用"小经"字母拼写汉语,是伊斯兰文化中国化或本土化的重大尝试,是对汉文化认可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中国穆斯林对汉文化产生向心力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6.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惟一的根本经典,是伊斯兰教立法的第一渊源。《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圣人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得到真主安拉的启示而汇集的一部神圣经典。一、《古兰经》名称。“古兰”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诵读”、“宣读”。《古兰经》首先颁降的经文即是“你应当奉你的创造主的名义而宣读,他曾用血块创造人。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96∶1—5)《古兰经》显然是要求人们反复诵读的一部经典。中世纪伊斯兰教经注学家根据经文的表述,称《古兰经》有55个名称,其中常以…  相似文献   

17.
《古兰经》随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一千三百余年,历来被中国穆斯林尊称为“宝命真经”。原版印刷凤毛麟角,多数均为相互传抄。然随着教门在神州大地的普及,上述情况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特别是经堂教育的发展,此种供需矛盾更现突出。中国穆斯林木刻版《古兰经》始自云南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他在大理建立反清政权之后,以“总统兵马大元帅”的名义下令板刻印刷,历尽艰辛,伴着硝烟战火,于伊历1279年(1862年)发行。在30卷《古兰经》的每卷扉页上印有《宝命真经》大元帅杜新镌字样。同治十年(1872)清军攻陷大理,原版毁于战火,民间有收藏者均被收缴,…  相似文献   

18.
《拜达维古兰经注》(Tafsīr al-Baidāwī),亦有《嘎最经注》之称,为波斯著名学者纳绥尔丁·拜达维(Nāsir al-Dīn al-Baidāwī)所著,是逊尼派重要的《古兰经》注解之一,在伊斯兰教经学文本中享有盛誉,是我国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主要教材之一。一、《拜达维古兰经注》的成书纳绥尔丁·拜达维,生于伊朗设拉子市附近的拜达维,生年不详,1286年卒于伊朗名城大不里士。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前两期《中国穆斯林》上发表的拙文《试谈〈古兰经〉中的比喻艺术》中,对《古兰经》的比喻的类型及特色做了粗略探讨,本文旨从《古兰经》中的比喻内涵方面谈谈自己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综观《古兰经》中的比喻,包罗万象、气象万千,但它所反映的内容无不体现着伊斯兰教的信仰体系,无不蕴涵着伊斯兰教的信仰原则——“信道且行善”。从某种意义上讲,《古兰经》中的比喻,是对伊斯兰教有关教义教理的一种形象阐释。这说明,《古兰经》中的比喻与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紧密相连,是人们诵读、研习《古兰经》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下…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先哲伊本·阿拔斯的光辉史略保立山伊本·阿拔斯(公元619—687)是伊斯兰教经注学家、圣训传述家,穆圣的堂弟和弟子。全名阿卜杜拉·本·阿拔斯·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布·本·哈希姆·本·阿卜杜·穆纳菲。出身于麦加哈希姆家族。他精通《古兰经》,擅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