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我相关指的是一个陈述涉及自身,描述本身的性质,实现自我相关的最一般方法是奎因方法,它通过描述句子的一部分来实现,而被描述的部分与句子本身又是同构的。在《墨经》中有几条论及自我相关: 以言为尽悖,悖,说在其言。(《经下》)悖,不可也,之人之言可,是不悖,则是有可也,之人之言不可,以当必不当。(《经说下》) 学之益也,说在诽者,(《经下》)以为不知学之无益也,故告之也,是使知学之无益也,是教也,以学为无益也教,悖,(《经说下》)  相似文献   

2.
确证悖论是科学哲学和逻辑哲学中的难题,自亨普尔1945年将之发表以来,许多人致力于解决它.目前较为流行的解悖方案是相干型解悖方案.本文也是沿着相干型方案,从相关变量法(RVM)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两种解悖方案.进一步地,分析RVM方案总的来讲是属于情境迟钝方案,并指出RVM的解悖方案是现有知识背景下的最佳归纳确证方案.  相似文献   

3.
在父子互隐案例中,一般认为孔子会赞成父子互隐;但如果从礼与直、道与鲁的角度则会得出孔子未必赞成父子互隐.孔子讲"吾党之直者"如此,直者是父子互隐,而孔子则不能简单认为是直者,孔子应是礼者;直者有优点,也有缺点,"直而无礼则绞"、"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孔子主张由直而进至礼."吾党"是鲁国当时社会现实如此,但孔子还说过"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即虽然孔子认为鲁国多少比齐国好,但鲁国也不是完美的,鲁国也应进一步改进,进至完美(道)的境地.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简单地维护现实,也努力批判现实.  相似文献   

4.
顿新国 《学海》2012,(5):180-183
归纳悖论研究是当代逻辑哲学、科学哲学、形式知识论等领域的核心话题之一。归纳悖论的两次研究高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许多不足。通过回归归纳悖论的源发语境,分析和澄清其涵义及真实"悖境",梳理解悖的历史脉络,可以表明归纳悖论的研究应该且正在实现认知转向。同时,这种认知转向对构建合理的信念接受理论、解决葛梯尔问题等知识论疑难、构建新的动态认知逻辑分支,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悖论研究是一个古老的研究领域,信念修正理论则是最近三十年发展而成的新型逻辑理论。悖论的形成、发现与解决是一种典型而复杂的信念修正过程。虽然这两个领域的亲缘关系非同一般,但迄今为止学界对这种亲缘关系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从信念修正理论的角度提出一种重新审视悖论相关论题的新思路,进而提出一种基于信念修正理论的新的解悖方法论,最后依据这种解悖方法论对罗素悖论给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这种交叉研究的新思路不仅能推动悖论研究的发展,也能为信念修正理论指出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茶山丁若镛在《周易四笺》中运用了推移、爻变、互体、物象四种解释方法,其中,两互作卦法属于互体之理论。两互法的由来可上溯至郑玄和虞翻,此法之运用则首见于完颜亮入寇时会稽之士所行之筮例,然其不过是一个事例而已。后来,吴澄构建了两互法体系。其体系与丁若镛两互作卦法大体一致,但又存在重要差异。吴澄的两互法基于邵雍的先天易学,而丁若镛则去除了先天易学的部分,仅择取其中的两互关系。另外,吴澄的两互卦遵循了秩序井然的规则,但这种规则性却未见于丁若镛的两互作卦法。总的来说,吴澄的两互法仅停留在形式的层面,而丁若镛却将两互作卦法广泛地运用于《易》辞的解释之中,这可以说是丁若镛对互体说与两互法的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广告大战实际上是创意的竞争,怎样才能在高手如林的商业广告中脱颖而出?从反面着手如何?“悖反”策略就是与大多数广告创意手法相“悖”,从而取得一种卓然超群的效果的策略。在广告中运用“悖反”思维,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创意。一、妙用揭短策略生活中往往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别人揭你的短处,你可能因此而恶名远扬,而若你自己揭自己的短处,他人反而容易谅解,认为你诚实可信,值得信赖。因此,在众多广告纷纷自卖自夸时,运用“悖反”思维,来个自卖自贬,有时也是一种上策。例如,日本有则手表广告语:“本表尚不完美,一年还有24…  相似文献   

8.
悖意图形是图形创意的基础,其创意表现为逆序图形、怪异图形、矛盾空间。在进行悖意图形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悖意概念进行深度思考,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围绕图形词汇、图形语法、图形诗意的设置来进行;其次要引导学生从多种不同渠道找创意灵感,获取独特的视觉语言;再次,要从传统手工技法制作图形向现代的摄影、电脑等高科技手段演绎的图形转变;最后,在悖意图形设计教学中体现图形多元文化,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深度表现,提高悖意图形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9.
广义逻辑悖论研究及其社会文化功能论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建军 《哲学动态》2005,(11):47-51
逻辑悖论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边缘性、交叉性研究领域,其多层面意义与价值已经并正在逐步呈现出来.我通过对20世纪逻辑悖论研究百年历程的考察,将以往的研究划分为三个不同层面:Ⅰ特定领域某个或某组悖论具体解悖方案研究;Ⅱ各种悖论及解悖方案的哲学研究;Ⅲ一般意义的解悖方法论研究.[1]区别不同研究层面,既可避免把不同层面相混淆导致的理论混乱,也有利于把握各层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发挥各种不同旨趣研究成果的适当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名人与名言》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杂文,以大学问家章太炎先生为例,说明“名人”说的话,未必句句都是真理,而应该作具体分析。当社会流行名人崇拜,看重名人效应,并且确实因此而误导人们上当受骗的时候,重读此文,感悟良多,不能自已。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特别提醒读者的是“专门家多悖”。他说,专门家的话,“未必悖在讲述他们的专门,是悖在倚专家之名,来论述他所专门以外的事。社会  相似文献   

11.
实践的逻辑与哲学终结论的困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实践是一种具体、历史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把马克思意义上的哲学终结论解释为以具体、历史的分析取代抽象、超历史的形而上分析这种愈来愈被认可的说法,由于马克思仍然把需要、经济、理性、发展视为一般性、永恒性的东西,而需要重思。实际上,马克思在反旧形而上学之路上前进的距离不能过高估计。对实践的自悖性估计过低是马克思未能继续前进的根源。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反对过分的专门化富有意义,但把哲学终结于社会批判理论中的马尔库塞式见解也会造成某种漠视。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5,(4)
<正>佛使比丘是泰国著名的学术型僧人,他的道场"解脱自在园"取址于幽静的森林中,所以他同时也可以说是一名"林居僧"。20世纪70年代,他曾提出"法的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了鲜明的政治哲学体系,所以学者们也一直大多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来阐述此思想。但本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思考,认为"法的社会主义"强调的互依互存、各取所需等原则,对于当今突出的生态环境恶化、物种灭绝等问题都可做有效运用,而且佛使比丘管理的  相似文献   

13.
G.Priest在1998-2003年之间有一个对sorites悖论的模糊解悖方案,根据该解悖方案,对含混语言的最佳语意论应该是某种的模糊语意论。在这样的模糊语意论中,边界语句是既真且假的语句,而sorites悖论中所涉及的离断律和等同传递律则不是有效的推论步骤。Priest并试图利用这样的语意论去说明:为什么sorites悖论看起来像是有效的论证,以及为什么切割点的存在尽管必然却违反直觉。我在本文中论证:Priest的模糊解悖方案是一个完全失败的方案,因此最好被放弃。我论证,Priest的模糊解悖方案至少有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它与Priest的真理理论以及双面真理论不兼容、它对于sorites悖论的诊断有特设的嫌疑、它对于sorites悖论为何看起来有效的说明不具有可信度、它对于切割点存在何以违反直觉的说明也不具有可信度、它有将高阶含混性崩塌为一阶含混性之虞。  相似文献   

14.
有史料说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钟繇为得到《蔡伯喈笔法》所载秘书盗了韦诞的墓,后来晋太康年间又有人盗了钟繇的墓。按照中国人"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伦理观念,盗墓本是不义之举,更何况同一事件在钟繇身上发生两次。不同的是前一次钟繇是盗墓者,而后一次,他又成了被盗者,确实很富戏剧性。钟繇盗墓之说,虽有虚构之嫌,但确有可信之处。历代王侯将相盗墓者不在少数,如西楚霸王项羽、汉代广川王刘去疾等,在曹操当政之时更专设了盗墓之职。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三十年逻辑悖论研究的主要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芳 《哲学动态》2012,(6):105-111
当代逻辑悖论研究有三个不同层面:一是特定领域某个或某组悖论的建构及其具体解悖方案研究;二是各种悖论及解悖方案的哲学研究;三是关于悖论的发现、解决及其功能的一般方法论研究。文革前,中国学界的逻辑悖论研究主要体现在莫绍揆、沈有鼎等学者在第一层面的研究上。中国学界关于逻  相似文献   

16.
李育辉  黄飞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8):1321-1328
成对关系是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的最基本的单元, 对成对关系的测量得到的成对数据具有人际关系的互依性特点, 这种互依性往往体现在对象效应上。考虑到数据的互依性以及同时估计行动者效应和对象效应的行动者-对象互依性模型(APIM)是一种相对简单但很有吸引力的指导分析的模型。成对数据中根据数据的变异源分为三种变量; 根据是否存在可区分开成对关系中的双方的变量而分为可区分和不可区分的数据; 成对数据的分析往往开始于互依性程度的检验; 在独立性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考虑是否可区分, 则可以采用联合回归、多水平模型, 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 对APIM中的各个效应进行估计。其中, 尤为详细地介绍了使用LISREL软件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从文本表达看易、老、孔、医的同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论语》和《内经》等经典的文本表达呈现出共性:篇与篇、段与段甚至句与句之间看似缺乏逻辑衔接但却是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表达方式受到《易经》卦与卦、爻与爻排列方式的直接影响。其文本特征为:指点、叙述(呈现)和互文见义。共同的文本表达方式是易、老、孔、医同源性的又一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8.
生态故事片和生态纪录片是生态主题电影的两种基本形式。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有相对明确的分野,同时也具有相互融通的基质。纪录片以"纪实"见长,但并不排斥创作者的主观意图;故事片以"虚构"为突出特点,但也不拒绝真实。在生态影视创作中,纪录片与故事片在艺术手法甚至美学风格上,经常表现出互鉴、互动、互融的趋势。生态故事片《可可西里》与生态纪录片《平衡》的题材相同,但分别以各自的方式建构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空间,它们以一种殊途同归的方式,唱响了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之歌。  相似文献   

19.
王恒 《学海》2005,(6):49-53
列维纳斯与阿多诺在思想上都对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尤其是其核心概念“主体”持颠覆态度。不同的是以阿多诺为其代表之一的法兰克福学派更多地关注现实历史,而列维纳斯则更为关注被传统存在论思维所压抑的差异性层面的形而上解放。这个层面有助于解决激进左派的深层的理论悖结,并构成了现实政治解放斗争中常常是隐含着的背面。  相似文献   

20.
与前人相比,杨时以经子证《易》、解《易》表现出关联巧妙、新义迭出之特色,其背后蕴含着深具启发性的经典诠释意向与方法论自觉,即不满足于注《易》时那种添饰式或总结性的文献引证,而力图在《易》与其他经子文献形式较为相近的前提下,根据某种义理将诸文献融为一体。此法无疑是对传统以经子证《易》、解《易》的一种深度推进,并一般性地为经典互诠提供了二个重要启示:其一,引证或互诠须高度重视文献间形式之相似;其二,引证或互诠不能止于简单援引,须有根据义理使诸相关文献有机融合之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