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之态,是自古以来为世人所尊崇的一种思想和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把艺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艺术家通过自己对自然某些特质的理解,用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来,而艺术的对象,就是人们所面对的自然。书法虽不同于其他艺术那样可以直接取法自然与生活,但它通过其独有的艺术特色,无论是在书法作品和书法理论中都可看到各种自然形态的美感,亦或是书家与自然相同的感悟。文章将着重对古代书论进行梳理学习,发现书家在欣赏表达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在模仿感悟自然之美,并将从自然中吸取的精华转而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与艺术追求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表现艺术.因此,它既不是"纯形式",也不是再现性的绘画或装饰性的图案.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书法与绘画虽有相似的一面,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古人所谓"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实际上并不是指书与画在形体、结构、笔画和表现方法上的趋同.书与画的"同",从根本上讲,是"同"在对生命意趣的表现上面.中国书法的美本质上更应该说是一种动态的美、内容的美、意蕴的美或表现的美.  相似文献   

3.
书法教学以传授书法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基本书法技能为主要任务,同时,书法教学也是艺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美育因素。书法教学应有意识地挖掘美育因素,渗透审美意识,提高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求达到使他们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文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文学与书法相辅相成,汉语言文学是书法家必修课。在书法作品中要呈现文章的意境美,书法艺术中文章意境美与书法线条美相契合,形成书法作品的神采美。书法家的技法学习、人生阅历、文学修养等因素形成其个性书法风格,彰显出不同的文学韵味与书法神采气象。一、文学是“土壤”,书法是“花朵”,土肥花艳古往今来,书法家的成长与文学的熏染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文学修养,就谈不上书法的造诣。孙过庭《书谱》论道:“书之妙道,  相似文献   

5.
青年男女喜欢表现自己,以展示自己的“魅力”获得爱慕,但往往展示过度而弄巧成拙,失去应有的魅力。如何展示自己呢? 1.不力求“倾倒众生”,以释放神韵之美。 俗话说,“人要衣装“。合理妆扮自己,即适时、适地、适体地展示自我形象。如果过于突出自己,一味追求前卫,或“独  相似文献   

6.
论祈祷     
《中国天主教》2001,(3):22-25
一、什么是祈祷 有人说:祈祷不就是跪在堂里求天主赏自己所求的吗?说的对,但是不全面。全面的答复是:心里思慕天主,钦崇天主或求恩或谢恩,都是祈祷。 思慕天主,就是在工作顺利的时候,想起天主;在不顺利的时候也想起天主;在愉快的时候想起天主,烦闷的时候也想起天主。这些都是思慕的祈祷天主。钦崇天主,就是从心里赞颂天主;大自然的美妙,人类社会所具有的各种真、善、美,都能激发我们从内心赞颂天主。要求天主赏你聪明、才智,求天主赏你良善、和蔼、尊长爱幼的美德,也是祈祷。感谢天主赏你的智慧、健康等等,也是祈祷。 总…  相似文献   

7.
工程师伦理思维的培养是解决当前工程行业伦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伦理思维是工程师职责本质的回归,其内在地蕴含三个维度:工程活动合规律性的"真"、合价值性的"善"以及合精神与情感性的"美"。求"真"是求"善"与求"美"的基础,求"善"是求"真"的价值范导,而求"美"则是求"真"、求"善"的最高旨意。作为求"真"、求"善"与求"美"三者价值指归的统一体,伦理思维有利于工程师建立新的工程观,建造有益于公众福祉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工程。  相似文献   

8.
"清玄"是魏晋书坛中以葛洪、杨羲、王羲之、王献之等一批道徒书家为代表人物所引领的一种书法风格。此时的道教向上层化发展,帝王、士族多有道教信仰或崇道倾向,因此,魏晋时期的道徒书家在书坛中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一般书家创作风格的群体。对这类书家的研究必须要注意到道教信仰对其书法风格的影响。他们书法中所呈现出的崇尚自然、超然仙趣、注重人格修养、主张存思之气的运用和"恬淡无欲"的"清玄"书风,实则是对"至道-至美"的道教美学在书法中的具体实践。这种"清玄"风格在自然美的追求、书法品鉴的标准、书法创作的心态,以及道教写经书法的传承等方面都对后世书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书法是中国文化中独具东方特色的艺术瑰宝,她所蕴含的审美因子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语文教学科应当充分挖掘书法的形体美、文化美、精神美。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建构学生的完美人格,优化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书法之美的感受,并不常用“美”这个字眼来表达,而是在发展变化中,构筑起“物象化表述”、“品级划分”和“风格品评”三种表达方式。三足鼎立的书法审美表述,一方面通过语言的转换,表达出人们对抽象书法的不同解读;另一方面,三者在相辅相成之中,丰富和完善了书法审美的方法和内容,反映出东方独特的艺术思维和书法观念。  相似文献   

11.
求美综合症     
人们的爱美热情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高涨,他们为美而求,为美而忧,为美而累,甚至许多人因为忽视了精神防卫而出现种种心理缺陷,诸如不美的忧虑美、求美的想更美、靓丽的怀疑美,以致酿成各种各样的“求美综合症”。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是最完整体现书法艺术性的时期,也是书法最受人热爱、最能表现主体精神的时期。道家的艺术精神注入其中,使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美学思想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在课堂中,学生有权力选择魏楷中的任何字体,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发展自己的优势,这符合时下的工匠精神。自己做自己的代言人,做自己的品牌,人人不同,将这种思维渗透到将来的事业发展下去。在书写文字的过程中,沉稳思考、坚持不懈才是写好书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正>汉字是中国书法教育的载体,写好汉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在专业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和擅长书法的家长之外,语文教师、美术教师、书法教师成为了书法教育的主体力量和重要支撑。随着我国各界人士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和大力弘扬,书法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当前抓起的格局基本形成。但是,我们发现客观存在社会领域的书法教育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培训力量鱼龙混杂、培训目的比较功利,以及学校领域的书法教育保障力度不充分、推进质态不均衡、实施效果不理想等现象。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书法教育和起点环节的低年级写字教学,唯有紧密融合、  相似文献   

14.
吕少英 《美与时代》2005,(12):51-52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依附于汉字而存在的艺术.书法是为满足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并逐步发展完善.书法美来自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相似文献   

15.
正书法创作于我而言,就是我心里追求的一场恋爱。我自幼受祖父的影响,喜欢上了书法,直至今日已三十余年了。在这三十余年里有喜,有忧。喜的是,每当自己临帖与创作能找到感觉时,心里就有一种喜悦涌上心头;忧的是,每当临帖不进步或创作找不到极佳状态时,就茶饭不香,甚至有时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这块料,想把毛笔摔掉,自暴自弃。但为了自己对书法的这份爱,始终不死心,依然继续读帖,研究有成就  相似文献   

16.
颜楷是书法中常见的一种书体,被多数学书者所熟识。对颜楷文化的历史背景、审美分析、书法影响及其所凸显的人文精神方面进行分析和整理,一方面对颜楷文化的特质进行分析和梳理,进一步加深对颜楷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借鉴于古人书法实践所呈现的正态化,试图对当代书法进行人文关怀分析,使当代书法的价值得到切实地发挥。  相似文献   

17.
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即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规律。如秦以篆为主,汉以隶为要,待魏晋时期书体发展完备之后,唐、宋等各个朝代书法基于自己的时代背景,展现着不同的书法风格,有着自己的书法特色。宋四家的出现不仅在宋代有重要的影响,在整个书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些书法大家的书法作品直到今天都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后人有学苏、学米、学黄,但是同样作为宋四家的蔡襄的书法却很少被提及。文章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找出原因,从而引发大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书之作用,自古及今,已有共识.而如何发挥书的效能,即怎样读好书,众说纷纭,现举读书巧法五例如下:1、出入读书法.南宋陈善在其《扪虱新话》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陈善生活在南宋淳熙年间,那时能够提出如此  相似文献   

19.
求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在人类精神领域的这一方“美”的净土里,同样存在着各色各样千奇百怪的心理状态,这些似乎极端但却“有理”的心理状态我们姑且称之为“心理黑洞”。心理黑洞之一:对自己身体的厌恶在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当中,很多人会对自己的身体不满甚至产生厌恶的心理。  相似文献   

20.
汉字在演变、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书法艺术。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书法的美学的探讨,并逐步发展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如今,书法不仅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对世界文化宝库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书法所体现的独特美学进行阐述,以期让更多人了解书法的独特之美,促进书法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