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无规矩则无以成方圆,无规范则无以构成社会。社会依靠规范而整合起来,规范不同,社会就不同。黑帮有他们自己的规矩,他们构成了自己的社会,文明社会有它自己的规范,他们构成了现代新型社会。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规范的演进过程。不理解现代社会规范的本质和特点,就不能建构文明社会。或许,人们会说,在我们的社会,我们也制定了许多文明的社会规范,却不能被执行,这  相似文献   

2.
礼仪是人们在共同生活和长期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 ,是调整人际关系的要求。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 ,不仅要受到自然法则的限制 ,而且要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在这些社会规范中 ,除了法律规范之外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道德规范 ,而礼仪则属于道德规范范畴。没有包括礼仪在内的社会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与指导 ,社会的各种关系就会发生混乱。礼仪作为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 ,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个体的行为。礼仪是人类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同时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  相似文献   

3.
陈维扬  谢天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7):1284-1293
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将社会规范区分为描述性规范与指令性规范。近年来, 研究者从以往对社会规范的静态区分, 开始深入研究社会规范“如何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 即探究社会规范的习得、传播与转变过程, 以及社会规范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社会规范的习得可以追溯至童年早期的社会互动, 描述性规范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网络中学习社会范畴典型范例的过程, 对现状的合理化催生了描述性规范向指令性规范的转化。社会规范发挥作用也呈现动态性, 不仅与社会规范的心理功能相关, 即遵守或违反社会规范能满足个体的安全感、归属感、独特感需要等, 还与外部环境如权力位置、惩罚机制相关。未来研究可对社会规范形成过程、作用过程做进一步分析; 结合社会规范强度研究, 深入探讨规范性影响的作用过程; 开展文化情境下的社会规范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道德社会学中的“失范”(anomie)概念,是指社会缺乏约束人们行为的共同规则的状态,社会成员对什么是他们应该遵守的适当的社会规范存在着本质的分歧。关于失范的两种主要理论,是由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克姆(1858—1917)和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大师罗伯特·K·默顿(1910—)提出来的。 一 杜尔克姆在《社会劳动分工论》中指出,现代社会中的失范,是由于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改变尚未完成而造成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快于这种分工所要求的道德基础,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能力普遍衰弱,社会规范的制度  相似文献   

5.
礼和法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礼依靠道德教化的方式引导人们遵守社会规范,而法则依靠强制力使人们遵守礼的有关规范,从而达到社会安定有序的目的。"礼"与"法"(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两大基石。"礼法合治"思想奠基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后经战国末期儒学大师荀子的推阐,其影响进一步扩大。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礼法合治"的思想正式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得以实施。此后,虽然朝代更迭,但"礼法合治"思想基本上为后世所继承发展。"礼法合治"的思想和实践可以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政治智慧和法律资源。  相似文献   

6.
陈思静  马剑虹 《心理科学》2011,34(3):670-675
社会规范需要被激活才能显著影响个体行为,第三方惩罚(TP)正是这样一个激活的过程。本研究将TP引入独裁者博弈(DG),社会规范被激活的被试参与了TP与DG,未激活的被试只参与了DG。结果表明,前者在TP之后显著提升了DG中的亲社会行为。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社会规范激活过程中,社会责任感越高的个体被激活的程度越高,对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产生的愤怒情绪也越高,从而产生了更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在排除了实验中其他因素和相关理论的解释后,这一基本的实验结果表明社会规范激活受到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并伴随着特定情绪的激发。  相似文献   

7.
社会规范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系统地回顾了社会规范的研究成果:①关于社会规范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学派;②关于社会规范的形成、类型与结构的研究;③社会规范与管理行为、价值观等因素关系的研究;④有关社会规范的跨文化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指出,由于跨国商业经营的普遍,社会和组织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因此,进行社会规范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各种国际交流活动,而且更有助于揭示文化因素对管理的影响,以利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理性行动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两大社会心理学宏论对于个体集体行动参与倾向的共同解释力,以“中日撞船事件”为考察蓝本向天津市431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效能和社会规范作为态度和行动倾向的中介变量,在不同情境下对行动倾向的作用不同,符合理性行动原则;内部动机作为态度和效能、社会规范之间的中介变量,并受到学校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支持了社会认同理论对遵从规范行为的解释;回归分析验证了不同水平认同对行动倾向作用程度的差异,整合模型则揭示了其具体的作用路径和影响机制.结论:理性行动理论与社会认同理论可彼此互补成为集体行动参与的整合性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9.
社会规范的跨文化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日、美三国的社会规范进行了比较研究。被试为北京1434人,大阪608人,洛杉矶1409人。在3方共同研讨基础上编制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共67个项目。采用SPSS 10.0软件对结果进行了多元统计、解析。结果表明:(1)三国国民的社会规范的基本维度是一致的,包括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法律规章和社会习俗4个维度。其中,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组成内控规范,法律规章和社会习俗组成外控规范。(2)中日两国的社会规范都是以内控规范为主,外控规范为辅。中国人在内控规范中,以伦理道德为主,价值取向为次;在外控规范中,法律规章为主,社会习俗为辅。而日本人的内控规范中却以价值取向为主,伦理道德为辅。(3)美国人的社会规范以外控为主,内控为辅。在外控的两大维度中,法律规章为主,社会习俗为次;在内控规范中,以价值取向为主,伦理道德为辅。尽管三国之间有着相同的规范维度,但组成各规范维度的具体规范,既有超越特定文化的共同规范,又存在着依存于特定文化的特殊规范。社会规范的文化差异是导致管理冲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对环保行为的心理学解读——规范焦点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常被低估.通过将社会规范区分为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并强调注意焦点的作用,规范焦点理论重新强调了社会规范的重要作用.根据规范焦点理论,不同类型的社会规范有不同的作用,恰当地使用相应的社会规范信息对环保行为进行干预,可以减少乱丢垃圾、促进垃圾分类,改善节能、节约和保护资源等行为.立足于环保应用,总结了运用这种既科学又省力的措施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从文化差异和我国社会现阶段特征两个方面,论述了规范焦点理论及其所倡导的措施对我国环保工作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安慰等。亲社会行为产生主要涉及几种认知过程:对他人行为和情绪的注意、社会信息加工、对结果的奖赏预期、社会规范表征、自我控制、以及社会信息整合与价值计算等。基于这些认知过程,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主要与前脑岛和前扣带回、默认网络背内侧子系统、奖赏系统以及前额叶皮层等神经区域有关,因此提出亲社会行为共同的认知-脑神经回路。未来可以对亲社会行为脑神经基础的共性、功能连接以及跨文化研究等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通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积极性认同态度与行动意向的关联程度,建立自我调控过程中社会文化性差异的假设模型。对日本大学生(305人)、中国大学生(384人)、中国大学生父(或母,329人)进行社会规范认同态度及行动意向问卷调查,利用AMOS软件进行了多组比较的结构方程模型的协方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1)在血缘关系性社会规范方面,日本大学生、中国大学生、中国大学生父母三群体积极性认同态度对行动意向影响无显著差异;2)在社会职责性社会规范方面,日本大学生、中国大学生、中国大学生父母三组间的积极性认同态度与行动意向关联差异显著。日本大学生对于社会职责性社会规范进行更有效的自我调控;3)除两国间文化差异以外,中国大学生与其父母间对于(最初预想以外的第三因素)自我付出性社会规范的自我调控过程也呈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医患共同决策在国外《医学决策》杂志已经讨论了近10年的时间,并且涉及医患共同决策的各个方面,包括医生、患者方面的研究,社会反应,共同决策发生的条件等等。本文综述了近3年来,美国《医学决策》杂志及相关文献关于医患共同决策探讨的内容,尤其近年对医患共同决策的医患双方参与人群特点的研究,医患共同决策的社会规范制定研究和医患共同决策发生条件及经验总结。通过对国内外的共同决策研究的分析,以期能对缓解我国日益恶化的医患关系起到促进作用,并能够最大限度地让患者参与到对自己疾病的决策中。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社会发展的千年历史表明,社会没有个人之间相互联系活动的协调一致,就不可能存在,就不可能作为完整系统而卓有成效地起作用。社会通过各种不同的社会机构,运用各种不同的社会调节器,特别是社会规范——原则和规则——对个人发生影响。但是,社会规范并非常常都是由这一或那一地方性的管理主体所实现的社会管理的工具。在社会中,规范的产生和功能的发挥,并不是一定的社会机构作用的特权,规范通常被称作非制度化的东西。这种规范的调节作用往往与自觉的管理活动没有联系,或者至少不完全相联关,就是说,这种规范的调节作用是自发地实现的。然而,这种规范的  相似文献   

15.
时慧颖  汤洁  刘萍萍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2):2718-2734
眼睛效应指人们面对眼睛或类似眼睛的图案时会发生行为改变的现象。但是, 眼睛效应的稳健性备受争议, 主要有4种观点:促使人们更亲社会、更遵守社会规范、降低反社会行为、无效果。结合规范错觉和创新扩散理论, 基于感知规范的视角, 当感知亲社会规范流行程度较高时, 眼睛效应既会“促进亲社会行为”或“促进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也会“降低反社会行为”; 但当感知亲社会规范流行程度较低时, 眼睛效应对一些反社会行为“无效果”; 当规范错觉较大且无规范干预时, 眼睛效应同样对一些反社会行为无效果。因此, 将以上4种争议观点整合为“不同感知规范条件下的眼睛效应”, 揭示了眼睛效应不稳定的原因, 为未来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考察吸烟者身份认同和关系观在感知吸烟社会规范与社交性吸烟行为关系中的作用。对1016名吸烟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感知吸烟社会规范显著正向预测社交性吸烟;(2)身份认同对感知吸烟社会规范和社交性吸烟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3)关系观正向调节感知吸烟社会规范和社交性吸烟的关系,而对感知吸烟社会规范和身份认同关系的调节不显著。研究支持了感知吸烟社会规范影响社交性吸烟的身份认同机制和文化价值观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7.
王财玉  雷雳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7):1245-1257
社会责任消费是指消费者通过个人努力来促进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良性发展的一种消费模式。社会责任消费结构与测量从单一维度逐渐过渡到了多维度, 并涵盖了从产品获得、使用到购后垃圾处理的整个过程。从影响社会责任消费的心理距离来看, 社会责任消费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三类:进化心理机制阐述了作为人类进化结果的亲社会偏好是如何影响社会责任消费的, 属于远端机制; 社会规范机制阐述了外部的社会规范(命令性规范与描述性规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属于中端机制; 态度-行为(意愿)模型则主要阐述了消费者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 属于近端机制。随着消费者社会责任消费影响力的扩大, 企业纷纷重视其自身社会责任行为, 并由此衍生出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的营销策略, 然而其效果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文章最后指出了已有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一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与以血缘及婚姻为基准的家庭代际关系不同,社会代际关系是一种社会秩序,也是一种社会结构,直接反映了社会利益在代际之间的分配状况.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代际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并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探究社会代际关系的实质、内容和特征基础上,从法律规则、行政规制和社会规范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我国社会代际关系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9.
黄馨茹  李健  倪荫梅 《心理学报》2023,55(3):481-495
在不同社会偏好类型中,研究者较为关注利他偏好及其信号功能。本研究探究在独裁者游戏中,决策者的利他偏好如何受到分配方案对接受者可见性的影响。实验1采用行为实验结合计算建模的方法,发现无论在选择或评分条件下,相比于行为不可见,当分配者的行为能够为接受者所见时,分配者都表现出更大程度的利他偏好。此外,相比于评分条件,在选择时人们更加在意分配效率。实验2仅使用选择条件,并操纵社会规范,发现行为可见增加利他偏好的作用依赖于利他的社会规范,当存在非利他社会规范时,行为可见的影响减小。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利他社会规范下,当行为对接受者可见时,人们将表现出更多利他偏好。  相似文献   

20.
第三方干预是维持和发展社会规范的关键力量,对整个人类群体具有进化意义。补偿和惩罚是第三方干预的两种主要形式,二者均是维护社会规范的重要力量,具有恢复得失平衡以及促进规范遵从的积极作用。研究者广泛认可威慑效应是第三方惩罚促进规范遵从的主要作用机制,然而也有许多研究结果与该假说相悖。除威慑作用外,第三方干预行为作为高代价信号,也具有澄清社会规范、改变人们规范知觉的作用,这暗示着信号效应可能也是第三方干预促进规范遵从的重要作用机制。探究第三方惩罚促进规范遵从的边界条件、检验第三方补偿等非破坏性措施在维护社会规范方面的有效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