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徵散论     
王徵(1571─1644)是明末天主教徒、维新派和机械工程学家,但长期以来为旧史学家所忽视。本文认为宋伯胤先生《明泾阳王徵先生年谱》一书,对王徵的科学成就和宗教信仰做出了公正的评价,恢复了他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并从王徵的思想、政治经历,探讨了天主教信仰对他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融合的可能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四、王徵谢官归田后,于明崇祯11年秋(1638)将以往聆听汤若望神父的修会内修奇迹等辑录成册,写序并刻印为《崇一堂日记随笔》一书行世。现国内有向达先生1936年3月抄本,台湾有影印明刻本。 在书序里,王徵首先释解“崇一堂”一词之所指和意义:“盖天主十诫首云:‘一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故尝谬拟一联:‘自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以来,两间无两主  相似文献   

3.
明代科学家王徵,字良甫,号葵心,又号了一道人。隆庆五年(1571),生于陕西泾阳。父应选,号浒北,通经算,教学乡里,著有《算数歌款》和《浒北山翁训子歌》等。王徵从小秉承父训,又受业于学者张(钅监),为后来成就奠下初基。16岁补弟子员,24岁成举人。但由于志在经世致用,醉心科技,无心追逐科举功名,直至天启二年壬戊(1622)五十二岁时才考取进士。一、器物研制成就在中举至中进士这一漫长的岁月中,王徵芒履蔬食,力田著书,研制器物。先后造有虹吸、鹤饮、轮壶、代耕、自转硙、风硙,水铳等等,大有裨于农业生产和民生日用其中“虹吸”、“鹤饮”“水铳”最有实用价值:虹吸,引之既通,不假人力,而昼夜自常运矣。鹤饮,虽用人运,然视他水器则犹力省而功倍焉。”在虹吸、鹤饮图说后并附有铭。《虹吸铭》曰:尔躬匡梴,尔腹渊然。一孔气宣,厥瀵斯泉,载沃载涟,惠我(田)田。祝尔万年!“《鹤饮铭》曰:“冽彼下泉,泽蔑及亩,尔奋尔力,遑恤濡首,载沉载浮,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明末进士、中西学巨子、我国西北天主教奠基人之一,爱国爱教先贤王徵 逝世三百五十周年,谨撰此文,缅怀先生,以启迪我辈效法先生努力步于爱国爱教之道。  相似文献   

5.
徐晓鸿 《天风》2010,(4):54-56
<正>王徵热心传教,清代学者刘凝(约1625-约1715)所辑的《天学集解》之附录中,收有王徵的《活人丹方》,读来颇有意思。兹录于下:  相似文献   

6.
包兆会 《天风》2016,(5):46-47
正王徵(1571-1644),字良甫,号葵心,陕西西安府泾阳鲁桥镇人。机械工程学家,其译绘的《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力学和机械工程学的书;曾担任直录广平府推官、山东按察司佥事等职;他也是明末清初陕西天主教第一人,留下诸多基督宗教文献,与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一起被称为晚明"四贤"。  相似文献   

7.
方旭东 《现代哲学》2023,(3):141-154
在晚明奉教士人中,王徵以其“畏天爱人”之说独树一帜,基督宗教原有的信爱论在他这里变成了“畏天”说。论者一般认为,这种“畏”的宗教情感,是王徵以儒释耶的结果。本文挑战了这种流行观点,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王徵“畏天”思想主要来自善书。通过对王徵所用“畏天”一词语义的考辨,作者确定,其用法与善书最为接近。而王徵从小所受的善书教育以及他本人对善书从未间断的修持,证明这种相同不是巧合,而是王徵从善书那里习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汤用彤先生解放前在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曾多次讲授过“魏晋玄学”一课,并计划写一本《魏晋玄学》,但终因解放前生活极不安定而没有能实现。在他拟定的这本书的章节目录中,有“贵无之学”上、中、下三章。上为王弼、何晏;中为嵇康、阮籍;下为道安、张湛。这里我们根据他的讲课提纲和当时听课者的笔记,先把“贵无之学”(下)一章整理出来,供研究魏晋玄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徵略传王徵,明穆宗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4月19日出生于陕西泾阳鲁桥镇王家堡。字良甫,又字葵心,号了一道人,又号支离叟,天主教圣名斐理伯(Philipe),乡人私谥端节先生。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乡试中举,后困公车近三十年,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登文震孟榜进士。王徵饱读经典诸书,才富五车。名理渊涵,躬行砥砺。任直隶广平府推官,辨清白  相似文献   

10.
本讲义首先是围绕着讲座的题目展开的,海德格尔依次说明了“本体论”、“实际性”以及“实际性的解释学”的含义,并初步表达了他的整个讲座的要旨。他所理解的本体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象论,而是对存在本身的探讨,实际性指的是人的此在,而实际性的解释学涉及此在自身的解释。他所提供的西方解释学史纲也是基于他的实际性解释学立场的,根据这个立场,他对奥古斯丁的解释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相反,他对当时占主流的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的认识论一方法论解释学评价不高。  相似文献   

11.
徐晓鸿 《天风》2010,(3):52-54
在明代基督徒士大夫中,王徵(1571—1644)的名气远远比不过有明代天主教“三大柱石”之称的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但若论基督徒在科学上的贡献,王徵则是除徐光启之外,最有影响力的不二人选。古时候,人们对科学研究一直不重视,  相似文献   

12.
第一场 耶路撒冷城内某街路交叉口 上午。阳光洒下一片,一个瑞丽的日子。 (两个青年男子来了,他俩正在谈论着)青年甲:你听说了吗?那几个从东方乘坐着骆驼来的人 都是外国有学问的人哪!青年乙:他们本来就是专门研究天象的,这次不是说他 们看见天上出现了一颗巨大无比的星,他们认 为那表明地上降生了一个新生的君王,所以他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当西方国家正向近代文明迈进时,其新兴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也正冲决民族的、文化的藩篱走向世界,而这时中国却仍然沉睡在中央帝国的美梦之中。只有少数几位先觉之士,在与西人西学的交流中,由于科学研究上的收获,也从而培养了一种开放的心态,才剧烈地感受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认识到了闭关自守的危害性,因此便急切地发人之未发,振臂呼唤国家和文化的开放。我们陕西的王徵,便是这为数不多的先觉之士的一位。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应该明白个人是绝对有限的;个人的智慧是微不足道的;个人不论有多大成功都是离不开因缘的! 佛说:他说过的法只是“爪中土”,他未说的法则是“大地土”。作为凡夫来说,一生修学,竭力参悟,尚且很难得到正果。有谁能自以为是智者呢?愚夫罢了! “无明是佛成道处”,知道自己的“无明”,虚心修学,好话、坏话都能入耳化道,这样才能不断转愚成智,去除三毒。  相似文献   

15.
作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并没有写出系统的伦理学专著,但作为道德思想家和实践家的托尔斯泰,在他的生活历程和不朽的文学作品中,却体现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我们通过对托尔斯泰道德生活的研究可见一斑;他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显露出他的“纯洁崇高的道德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语)。他的道德伦理思想不仅给当时的俄国以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今日世界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本世纪以来的八十多年,列夫·托尔斯泰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尊敬和热爱。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如《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  相似文献   

16.
王徵(1571—1644),字良甫,号葵心,又号了一道人,陕西泾阳人。16岁补弟子员,24岁中举人,52岁考上进士。寻补广平推官、扬州推官,在登抚孙元化推荐下,任山东按察司佥事,监辽海军务。嗣因登州游击孔有德等叛,登州失陷,元化被执,王徵只身逃归。1643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入关,罗致缙绅,在李自成的特使面前,王徵坚决不从,引佩刀自誓,由其子永春代为应命,乡人以身赎者百人。永春得以平安回家。王徵与西洋传教士多有交往,且因性好格物穷理,与教士所言相契,由崇信科学而皈依天主教,洗名斐理伯,成为虔诚的天主教教友,其超性生活颇为充实,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7.
“你们是属基督的。”你之所以属他是由于赠与,因为父把你赐给了子;是因他用血买了你,他为救赎你的缘故付上了代价;也是由于奉献,因为你把自己分别为圣归他;因为你与他发  相似文献   

18.
陆徵祥(1871—1949),曾名陆增祥,字子兴,或子欣,上海人;幼年随父信仰基督新教;12岁入上海广方言馆,习法文,19岁考入京师同文馆;光绪十八年(1892)任驻俄、德、奥、荷四国钦使许景澄(1)译员,随许驻俄国圣彼得堡;1906年任驻荷公使;1911年任驻俄公使;1911年10月改信天主教。辛亥革命后,1912年—1920年,历任北洋政府多届内阁的外交总长,并先后两次任国务总理和袁世凯称帝期间的国务卿。1915年与日本谈判所谓“二十一条”,1919年参加激起“五四”运动的巴黎和会,陆徵祥都是当时中国政府的首席代表。1922年,陆徵祥任驻瑞士公使。1926年,他的比利时…  相似文献   

19.
赛法尔 第一讲赞美安拉,他创造阿丹于泥土中,并使之健全匀称。他把其子孙分成若干分散的支系,除他外无人知晓他们的情景。有些人,他使之贫穷;有些人,他使之富足。有些人,他疏远之;有些人,他亲近之。有些人,他止赐之;有些人,他赐给之。有些人,他使之死亡;有些人,他赋之以生命。有些人,他使之幸福;有些人,他降之以厄运。  相似文献   

20.
如何看待灾祸 “凡信赖上主,以上主作依靠的人,是可祝福的;他必像一株栽在水边的树木,生根河畔,不怕炎热的侵袭,树叶茂盛,不愁旱年,不断结实。”(耶17:7——8) 这段圣经为信赖上主的人,确实是极大的安慰。但信赖上主的人,他的人生旅途却未必一帆风顺,有些人甚至饱经风霜,终其一生。我们都知道:“幸福、灾祸、生死、贫富都来自上主。”(德11:14) 对来自上主的灾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