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方仙道的兼容并取的特质,使其学说日趋缜密完善,方术日益丰富多样,其道日神,其术日异,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信徒,形成了庞大的方士集团。“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方士言东海三神山及仙人仙药者“不可胜数”;汉武帝时,“齐人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史记·封禅书》)。西汉时,曾有人专门为方士们作传(见章太炎所辑《七略》)。范晔《后汉书》中亦专立《方术列传》,从中我们可看出方士集团的声势和影响。方士的影响和声势主要是靠了他们的多种多样的方术造成的。由文献记载所见,方士们的方术可分为三类十四种。一、不死方不死方有却老术、不死药、祠灶炼丹术、辟谷术、尸解术五种。 1.却老术印老,即使青春永驻,返颜还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较大发展,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加强了,人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显露出来,并逐步得到确认,表现在宗教发展史上便是怀疑天命鬼神和重民轻神思潮的兴起。叔兴反对“陨石于宋”是天降征兆(《左传·僖公十六年》)、子产反对禳慧星除灾(《左传·昭公十八年》)和反对榮祭龙免水灾(《左传·昭公十九年》)、弥牟反对取征于鬼神(左传·定公元年》)以及季梁的“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太史嚣的“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相似文献   

3.
百年来道教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可谓硕果累累,鸿篇巨作甚多,仅专著就多达五百余种。然而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至今仍在困惑着学人。那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究竟成立于何时?对此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一是道教产生于南朝刘宋时期,第三种观点认为道教始源于黄帝时期,成立于战国时期。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论证道教肇始于中国原始宗教,是在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以黄帝诸经、《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于战国时形成的方仙道、黄老道为核心组织的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  相似文献   

4.
5.
方仙道和黄老道继承马王堆帛书医药养生房中术的内容,结合神仙方术和儒家宗法思想等,推出了新的成仙房中术和广嗣术,大大发展了马王堆帛书的阴阳大道与合气之术。两汉之际,盖有涓彭派存在,活动在北方。容成派活跃在汉末魏初,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二曲以虚明寂定为人生本面,其本体境界呈现出虚明寂定的特征,进而在其人生境界中自得明道、率性自然,最后达到理欲两忘的圣贤境界。二曲的境界说是本体论思想的重要延伸,它揭示了儒学本体论中在人生实践中的自由超越的特点,同时也揭示了本体论和境界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许多人,包括教徒和非教徒,对基督教三大派系究竟有什么区别,不是很清楚。各派系教徒只是对本派的教义、神学、经典、礼仪、节日、神职、教制、教历、教堂等有所了解,而对其他派系的详情就不甚了解。本文就基督教三大派系———东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之间的区别,作如下介绍:学过世界史的人都知道,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中心,罗马是天主教的中心,东正教是在帝国东部地区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形成的,由于帝国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民族等方面与西部不同,因而东正…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对伏牛山地区的佛教记载较散,资料较详的是在明代。当时来山修行的僧人很多,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对伏牛山的佛教进行过研究,笔者根据掌握的禅宗史料提出这时伏牛山佛教已经有了明显的禅宗派系特征,在这里传教修行的僧人,主要是元代禅宗断桥伦一支的浙江天目山高峰原妙及其弟子中峰明本一系,其中受四川禅宗无际明悟禅师一派的影响很大,早期来山的僧人大多数都是无际明悟的弟子与后人,可以说成立了无际伏牛山禅派一系。  相似文献   

9.
心性本觉的修养论——禅宗伦理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禅宗作为宗教也是一种神学世界观,可是它在本体论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建树,其“万法尽在自性”的本体论命题的表述,所采用的完全是僧侣主义、神秘主义的独断论方法。应当承认,在对本体和现象的抽象思辨分析上,禅宗远不如唯识宗、  相似文献   

10.
七、观心的方法与观心的境界《摩诃止观》“正观章”(卷五至卷十),是全书的中心,详细介绍圆顿止观的观心实践,由此体证三谛圆融的妙理。智指出,如果说“十广”中的前六章,是根据经典以开发圆教的妙解,那么现在则据妙解以确立真正的观行。理论上的慧解与实践中的...  相似文献   

11.
四月南台,绿染风采。南台四月,绿壮情怀。四月南台,绿的立体……空气含绿,阳光射绿,山巅披绿,台项铺绿,幽谷飘绿,小溪流绿,灌布挂绿,涟漪荡绿,酒窝溢绿,笑眉表匕绿,倩影摇绿,步履踏绿。绿的蓬勃,绿的绮丽;绿的骄傲,绿的舒蜜;绿的壮阔,绿的飞絮;绿的香馨,绿的神奇;绿的价值,绿的魅力;绿的旋律,绿的主题!·34·绿——南台采风之三@文焕 ~~  相似文献   

12.
现存《神农本草经》诸辑本基本都是从《证类本草》中保留的《本草经集注》辑复而来。在《道藏》《太平御览》等古籍中残存有部分古本《神农本草经》佚文,内容与今本《神农本草经》有所差异:在古本中包含了较多的诸如仙药、炼金、太一崇拜等神仙方术方面的内容,在医药性内容上则普遍较今本为简。又"本草"一名的由来与汉方仙道相关,最早是指被称为"本草待诏"的方士与他们掌握的本草之学。因此可以推断古本《神农本草经》或是汉代本草方士所传或所作的方书,后逐渐融合更多的医药元素而呈现为今本《神农本草经》医药典籍的样式。  相似文献   

13.
马一浮的易学思想以三易为核心,三易即不易、变易、简易。马一浮既将三易看作理解《周易》文本的枢纽,又将其扩展为认识世界、探究人心的关键性范畴。通过对《易》之三易和心之三易的分析,马一浮检讨了诸种错误认识:就《易》的内在结构而言,他针对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强调变易和不易的联系,提倡得象尽意的简易之用;就认识世界而言,他针对断见和常见,强调不易和变易不即不离的关系,提倡简易指向的非断非常的正见;就理解人的心性结构而言,他针对陆王的心即理,剖析心性层面不易、变易、简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倡程朱的心统性情和性即理,并由此在朱陆之间进行了取舍。马一浮以三易为核心的易学思想,是其经学思想的终论。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革命后伊朗的派系权力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同当年的伊斯兰革命一样,革命后伊朗不同派系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斗争从未止熄,并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本文在分析革命进程中三支基本力量的基础上,对革命胜利后强硬派、务实派和保守派之间激烈的权力之争、政治理念之争作了粗线条的梳理,认为强硬派随着霍梅尼的去世难以东山再起,而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将是长期的和复杂的,眼下还不能妄下结论。  相似文献   

15.
崔巍 《学海》2006,(6):146-150
孙中山去世后,中国国民党内逐渐形成了许多政治派别。它们既有因政见不同而从主流中分化出来的,也有在统一两广和北伐过程中被卷入党内的地方实力人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这些派别为争权夺利而与蒋介石集团进行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集团利用新的国内形势和占据中央政府的有利地位,在国民党四全、五全大会、热河失陷、两广事变和西安事变中,采用各个击破的策略,削弱了主要地方实力派。最后又在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下,1938年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蒋介石的国民党领袖的法统地位,从而基本上整合了国民党。  相似文献   

16.
曾庆云 《天风》1995,(7):41-42
“我若心里注重罪孽,主必不听。”(诗66:18) 初信者可按“主祷文”  相似文献   

17.
与明清以前的内丹学相比,民国内丹学面对道教在民国社会中处境极其不利的形势下,特别是面临强势的耶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冲击,以及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影响日益增长,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既坚持内丹学的三教合一观基本内容,又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民国内丹学主张三教一道,即三教义理都来自道,都是道的一部分,是"流",却提出耶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也是道的一部分;佛家重炼性,仙家重炼炁,但到了无上根源是一样的;孝亲即是行道等。可见,民国内丹学的三教合一论继续发展,是民国社会形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和圆老在一起,人会感到自自然然。他没有防你之心,你也不必有防他之意。他待你真诚,你对他也没法不真诚。他对我不止一次讲起这么个寓言——也许是真事:在大海边有个小孩子,他和海鸥是好朋友,相亲相受,嬉戏玩耍。海鸥一点儿也不怕他。他一招手呼唤,海鸥便飞落在他肩上或怀里。他抱着洁白的海鸥,像抱着纯真的心。海鸥还叽叽呕呕地给他讲海的故事,给他唱大海的歌。有一天,孩子的母亲说:“都说你和海鸥非常友好,你  相似文献   

19.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谈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正确态度,人们常常举出“闻过则喜”,作为一种高标准的要求。可是,事实上能做到的并不多见。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能够认真地加以考虑,就算很不错了。等而下之的,脸红者有之,反唇相讥者有之,压制者有之,伺机报复者也有之。对这些表现,如果要给一个道德评价,大多数人还可以比较容易统一认识。但真要普及“闻过则喜”的要求,可能人们就会觉得有困  相似文献   

20.
“藏”古文作匨,《说文》:“匿也”,故藏字一般都指储放东西的地方而言。但佛教中的藏除同样含此意义外,还有佛籍经典亦称藏,《善见律毗婆沙》云:“藏者器也,何谓为器?器者能聚集众义。”盖佛经最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为藏。道家经典也同此称做道藏,如《宋史·王钦若传》说:“明年为景灵使,阅道藏”例。本录所说之佛藏,则专指佛教寺院堂塔中的仓房言,一般计有药藏、经藏和轮藏之分,试溯其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