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采的"怨恨"精神指的是奴隶道德的隐型特质,其呈现样态多种多样,但它的本性却始终隐而不显。在尼采哲学中,怨恨精神与原初生命力的状态密切相关,其真正的发端在于"无力":生命力的匮乏状态;怨恨精神与生命力本身,这一原初的肯定性因素有着根本差异。怨恨精神的一大特征在于:它具有与生俱来的目的性,即"要战胜其它的力"。在这个目的的支配之下,它运用多种抗争策略,在与主人道德的抗争中一再取胜,即便如此,这却并不能真正改变它作为"力的匮乏"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2.
同"道"具有类似性又有差异的"一",是道家思想中另一个具有象征性的重要概念,它同样由老子所开创,并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变化和发展。作为本原性的概念,它既是描述"道"的谓词,又是指世界和万物的生成者和万物统一的基础和内在根据;作为建立秩序的政道和治道,它既是统治者要掌握和运用的根本原则和方法 ("执一"),又是统治者修身养性的根本目标和价值("贵一")。相比于"道",在"一"与"多"的关系中,"一"对于万物和事物直观上就呈现出了统一与差异、共同与多样的多重关系。  相似文献   

3.
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是尼采哲学中的两个主导性学说。本文认为在这两种学说之间存在一种紧张的悖论式关系。本文将首先阐明永恒轮回、强力意志的含义,并进一步阐释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之间的这种悖论式关系,并最终将这种阐释与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联系起来。本文认为,我们只有站在存在之真理被遮蔽的角度上、站在形而上学终结的角度上,才能理解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之间的悖论式关系。尼采以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思考了古希腊哲学开端中的生成与存在,触及了形而上学史上的赫拉克利特主义和巴门尼德主义。但这种思考方式是非希腊式的,是极端现代式的。尼采以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彻底耗尽了形而上学的一切可能性,彻底遮蔽了存在之真理的声音,以生命之强力为标准来解释一切,从而使现代人不得不直面虚无主义的问题,直面西方哲学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形式理论(Hylomorphism)"是他的形而上学的重要部分,但它的确切含义似乎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当前流行的"构成性"解释模型把形式与质料看作构成复合实体的不同成分,并认为它们的关系类似于属性与物质对象的关系。然而,这种解释遇到了许多理论上的困难。本文指出,"构成性"模型是对"质料形式理论"的误解,因为形式与质料不是构成实体的两种成分,而是生成实体的两种本原;形式是首要的和终极的本原,它以目的的方式规定着质料之本质;复合实体作为被生成物具有一个存在的原因结构,即形式展现在被实现了的质料之中,质料亦处于形式这一目的之中。"质料形式理论"便是关于可感实体生成的本原和存在的原因结构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提出úπoκεíμεvov(在本文中,此词用其拉丁化的拼写形式hypokeimenon)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三个本原之一.理解它对于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自然的存在物及其生成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再者,它也是在亚里士多德思想中和实体问题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分析和厘清这个概念对理解亚里士多德思想脉络和首要的实体问题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物理学>第一卷中相关内容,本文确定hy-pokeimenon有两个基本意义.它们又是相互关联的.  相似文献   

6.
虚无主义是尼采对西方文化的诊断.尼采认为,要摆脱虚无主义就必须进行价值重估,重申权力意志的创造性力量.虽然海德格尔与德鲁兹对尼采的评价大不相同,但在对权力意志的创造性特征的理解上,他们具有相似性.鲍德里亚认为,这种创造性的思想仍然是一种现代性的思想,它以"真实"为条件,创造就是将真实呈现出来.这种创造性的理念仍然是合乎资本逻辑的意识形态.在"超真实"时代,虚无主义遵循的是一种消失的逻辑.只有这种逻辑,才能摆脱现代意识形态的效应,并以此为基础来探索现代文化的替代模式.  相似文献   

7.
尼采的诗《最后的意志》彰显了权力意志的信仰尺度——狄奥尼索斯反上十字架的人。这种貌似敌对、实为同盟的关系源于欧洲虚无主义的历史危机,它揭露了叔本华所代表的现代意识形态的虚伪和腐败。与现代解释学不谋而合,尼采重新评估耶稣基督,把基督还原为救世主的心理类型,再现其历史唯一性。尼采看到耶稣的仁爱及其纯洁性,作为超人的偶然范例,他脱离基督教的道德历史,把自我超越的力量投射到将来,在诗歌中与狄奥尼索斯的灵魂构成平等的张力。  相似文献   

8.
情感的洞穴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情感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因素,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的非理性非智力方面。情感与理性和意志等相结合,构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结构和内心世界,成为人类从事主体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内在根据和主体性条件。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受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人的情感之区别于高级动物的心理,在于它总是与人类的理性和智慧相关联。作为人对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在海德格尔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看法之外,对尼采的后期哲学给出一种新的解释。海德格尔批评尼采的后期哲学是一种主体性的形而上学,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则认为尼采完全消解了主体性的问题。本文则认为,尼采哲学是一种全新的主体性哲学,即一种"没有主体的主体性哲学"。在他的哲学中,主体性并不依赖于一种理性的意识、我思、自我或主体,而是意味着一种前反思性的生命本能或权力意志。换言之,真正的主体性意味着生命本能或权力意志的主动性(Aktivit?t)或自发性(Spontaneit?t),也就是权力意志向外和向上的自发性的释放与扩张。与此相对,传统形而上学所理解的主体性一方面是从权力意志的主动、自发和原初的主体性中抽象和派生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于这种主体性的否定和压制。  相似文献   

10.
尼采哲学同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勒-庞蒂等为代表的现象学有着很多共识。首先,尼采哲学同现象学一样抛弃了现象与本体或"物自身"的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肯定了现象是唯一的实在,并认为现象就是权力意志;其次,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具有赋予和创造意义的"意向性"特征;最后,尼采还承认权力意志的意义赋予或创造具有时间性的视角特征。从这些共识来说,尼采哲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现象学。但是,尼采哲学不只有现象学的一面,还包含了谱系学的一面。作为一个谱系学家,他否定了现象学的"明见性"原则以及对于"起源"的追求,而是认为任何"起源"都是历史性的,都是权力意志的偶然产物。从这一点来说,尼采哲学同时包含了超出现象学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1.
在1936年的弗莱堡"谢林讲座"中,海德格尔通过"躲藏"在谢林身后,对自己关于存在的追问进行了一种姿态转换,转而以一种"去主体性"的方式,在与存在的源初关系中重新理解人。这同时也是谢林哲学中的一个主导问题,并在1821年的"埃尔朗根讲座"中得到了专题讨论。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的谢林阐释其实是与谢林在思想上的一种"会合",他们共有的论题都在于:对作为自由或者存在的本原之诠释,只能基于本原的"自身实行",而这需要一种"泰然任之"和"绽出"的姿态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一、尼采及其美学思想尼采(1844—1900)是继叔本华之后的另一个德国唯意志主义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虽然在大学里前后任教十年,但他不是学院式的美学家。他的美学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他哲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即使这样,他的美学思想还是十分丰富,其中有不少创见。在美学史上,尼采的美学思想具有革新的意义,对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美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要了解尼采美学,首先要了解尼采的哲学。尼采在哲学上深受叔本华的影响,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世界和人生是令人痛…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简述了形而上学史,探讨了康德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接着概述和批判了尼采的形而上学批判.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错误在于把存在解说为价值,在于在追问存在者的存在根据时遗忘了存在本身.在尼采以强力意志为根据的价值之思中,主体性形而上学忽略与遮蔽了存在.形而上学的秘密是根据律.形而上学通过根据律主宰了现代人的命运.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与超出就是把作为存在者原则的根据律拆解为作为存在原则的存在与根据相互归属的根据律.德里达认为,在阐述此在的存在机制与存在意义的基础存在论中,海德格尔区分了本源与非本源.他把本源理解为本真本己性.在德里达看来,这种理解还是带有传统形而上学亦即在场形而上学的烙印.德里达对亚里士多德时间观的再解读表达了他对形而上学的深刻批判和解构.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批判表明了他自己看到了比作为在场之存在还要古老或晚到的"事情".这种"事情"乃是对在场—不在场的绝对超出,就是德里达以踪迹之名所思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论不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过程哲学宇宙论的宏观视角出发,通过结合历史性考察而强调“无限的背景总是作为未经分析的理由而存在”和“任何一种存在物都只有根据它与宇宙的其他存在物相互交织的方式才能得到理解”。该文系统论述了构成宇宙的、作为“事实世界”的“创新的世界”和“价值的世界”及其相互融合关系,认为“人的不朽”也就是“已经得到实现的价值的不朽”,从而展示了其独具特色的人生观;文章言简意赅,值得仔细品味。  相似文献   

15.
尼采曾把那些认为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背后存在着一个更完满的世界的人称为"背后世界论者",他们因"痛苦和无能",经"致命的一跃"达到终极的疲惫。这个"跳跃"的意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克尔凯郭尔的信仰学说。但是,克尔凯郭尔通过揭示"道成肉身"原则的存在论意义,把"神步入时间"转变成"永恒真理在时间中生成"的哲学命题。对于生存者来说,永恒不在身后,永恒就是未来,他要在时间中与永恒真理建立关系。这个认识突破了古希腊"回忆说"所蕴含的永恒真理在我们身后的认识,凸显了个体在时间中面向未来生存的意义。相比之下,尼采经历了从宣扬艺术形而上学到批判"背后世界论"的思想历程。他最终提出了"相同者的永恒轮回"的思想,其中蕴含的极度张扬生命意志的"生命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支撑着尼采的"背后世界"。  相似文献   

16.
早期心理学家们主要采用量表法对自由意志观的构成及其与责任归因、惩罚态度、控制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近年来,学者们开始采用另一种方法考察民众的自由意志观及其形成,以及在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是否相容的问题上民众持何态度。已有研究表明,自由意志问题的相关心理过程要比预先的设想更为复杂,很可能在不同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几种心理机制分别存在。今后的研究需要针对具有不同教育程度、文化背景或社会特点的人群,采取更多样的研究方法,引入更多心理变量,进一步考察该问题的内部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作为主体性、创造性的审美态度是克服虚无主义"顽疾"的"良方"。通过阐明虚无主义的内涵和范围能厘清尼采对西方文明"顽疾"的诊断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他所开的"药方",我们将发现尼采是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处呼唤生命意志的回归的,以企让权力意志的创造返归主人的位置重新书写生命的美丽。尼采的人生观的意义在于渲染生命的激情来实现此在主体的审美创造性生存。  相似文献   

18.
沈顺福 《管子学刊》2020,(1):99-108
宇宙观是对宇宙存在体比如天、地、万物等的认识。世界观是对宇宙万物的整体性认识。哲学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万物的本源问题。它表现为对"大一"和"小一"的认识。"大一"指宇宙间的全部存在物。"小一"指万物的统一性根据或本源。虽然古代有万物的表述,但是它并未遍指一切事物,因此并未有世界观的性质。真正具有统一性属性的概念是道。在老子、孔子等时期,道并未遍指一切存在物。从墨子开始,道成为指称所有事物的存在方式的概念,具有了世界观性质。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形成于墨子。从庄子及其时代开始,人们将世界万物的本源归结为气,以为万物统一于气。这便是对"小一"的认识。由此,中国古代思想进入了哲学阶段。中国古代哲学开始于庄子及其生存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尚杰 《世界哲学》2016,(3):32-41
尼采的哲学,是一种从视域角度重估生命价值的哲学,它的一个重要学理基础,在于凸显瞬间的价值以抵抗传统,而传统与永恒之间,有着隐秘的互译关系。这就使得尼采的思想为现代欧洲哲学奠定了基础,它使哲学走上了生活艺术的方向,当代欧洲哲学延续了这个方向:一方面,强调时间问题引领了全部哲学问题;另一方面,从视域或者差异、不连续性、如何、当下在场等概念,分析"时间哲学",从而在搁置了传统哲学问题的同时,开辟了异域的哲学话题。德勒兹、福柯、德里达等哲学家,接着尼采继续讲述这些哲学话题,这使我们不仅要重新思考传统哲学问题或者"重估一切价值",而且要创造一批不曾有过的哲学概念,这使哲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20.
宇宙论证明试图从宗教或哲学的角度解答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宇宙中有某物存在而不是什么都没有?马克思认为,该证明是从偶然的事实出发推导出独特的必然存在物,黑格尔颠倒了这一证明以便替它辩护,但该证明实际上是说,因为非理性的世界存在,所以上帝才存在;从交互作用原则来看,作为"非对象性的存在物"的必然存在物并不存在;创世问题是抽象的产物,如果你放弃抽象,你就会放弃该问题,因为从终极实在原则来看,作为整体的人和自然界恰好是通过自身而诞生的必然存在物;交互作用原则和终极实在原则看似矛盾,但实际上二者的适用对象或角度是各不相同的,并不构成真正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