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1987年是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年,是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中专著问世最多的一年。李振霞主编、红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哲学史丛书”,包括《中国现代哲学史纲要》(上、下册)、《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选辑》(1—4)、《中国现代哲学史论文  相似文献   

2.
《周易》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不理解《周易》就不能写好与理解好中国哲学史。以往之中国哲学史研究,由于对《周易》及汉代易学没有正确认识,导致了对中国哲学史之重要思想的系列错解。对此,我们以对《老子》第四十二章、周敦颐《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二程思想和朱熹《仁说》的解读需要深切把握《周易》及汉代易学思想为列,指出冯友兰、牟宗三、劳思光等诸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上的缺失。新时代应该有新的真正能够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哲学史》著作,正确解读《周易》经传及其发展史是成功重写中国哲学史的最重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由《哲学研究》杂志编辑部、吉林大学哲学系,《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编辑部、《吉林大学学报》编辑部共同发起和组织的中国近现代哲学史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7月6—9日在长春市举行。来自十八个省(市)、四十二个单位的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的专家、学者,各自携来新的研究成果,齐聚一堂,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研究中大  相似文献   

4.
刘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他于魏景元四年(263)写的《九章算术法)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理论基础。笔者在《刘徽思想探源》(《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一文中曾探讨了刘徽的思想与魏晋辩难之风的关系。本文继而探讨刘徽与先秦、两汉某些思想家的关系,是为续篇。  相似文献   

5.
本质与存在     
阿维森纳是中世纪东方著名伊斯兰哲学家,其代表作《治疗论》是古代形而上学的集大成之作。其中的《形而上学(神学)》卷是哲学史上的经典文本,它的第一论第五章是全书最关键的部分之一。在该章,阿氏立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阿尔法拉比等人的思想,在形而上学史中首次系统精确地区分了本质与存在两个维度,奠定了影响深远的存在论路径。  相似文献   

6.
近7年内,《高等学校》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外国哲学史丛书。其中的每一本书在科学界和教育界都获得高度的评价。于不同时期在《共产党人》、《哲学问题》、《哲学科学》和《高等学校通讯》等杂志上发表的一些评论,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上述情况。这  相似文献   

7.
《彖传》是易传各篇中成书最早的一部作品,也是易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 《易经》本是占筮之书,《周易》的哲理化而成为一部哲学著作始于《彖传》,易经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本无必然联系,而《彖传》的作者为寻求其间的关联开始试图将六十四卦的内容予以逻辑化、体系化,这种逻辑化的企图和战国时代学术思潮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参见朱伯:《易学哲学史》上册,第2章,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史》(季刊)是由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中国哲学史》编辑部编辑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理论性、专业性学术刊物.由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教授任顾问,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任继愈教授任编委会主任.《中国哲学史》(季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贯彻“双  相似文献   

9.
有关西方哲学通史,广有声誉者如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雨伯威格的《哲学史概论》、A·韦伯的《哲学史》、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以及罗素、梯利、科普尔斯顿的《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早在解放前就写出过不止一种“西洋哲学通史”,解放后一方面移译了苏联人的《哲学史》,一方面又尝试着写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自己的”“欧洲哲学史”读本,从建国初到80年代初期,这类著作还是相对少见。但从80年代以后中国人自己编的“西方哲学史教程”这类书已不下数十种之多。适逢此时由苗力田、李毓章主编,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为主而写出的《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以下简称:“新编”)奉献到了读者面前。因此对这本新教程存在的意义就更值得格外审视一番了。 哲学既可以被看作一种思想观念体系,也可以被看作一种活动;既是不计利害关系的求知或对好奇心的满足(亚里士多德),又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黑格尔和马克  相似文献   

10.
西门 《天风》2014,(10):17-19
<正>经文:《彼得前书》4章12节至16节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在《彼得前书》中,虽然苦难、苦楚、受苦之类的词句每一章都有,但是救恩、恩典、恩惠的内容也同时充满着每一章。受苦与救恩并存于每一章,贯穿于全书  相似文献   

11.
<正>由《中国哲学史》编写组集体编写、作为"马工程"重点教材之一的《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是集中国哲学史界许多学者共同参与撰写,又经多次讨论和修改而完成的新著。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时期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和最新成果,其成就当然是主要的。然而其中有些学术观点在学界存在着分歧,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这也是正常的。我曾参与了这部教材第一编"先秦哲学"部分章节初稿的撰写,对于评审专家提出的一些修改意见也曾尽量予以吸收,后经许多学者多次讨论和修改而完成的定稿,确实大大提升了初稿的学术质量。但是在修改过程中,本书第一编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后来写入了"中国哲学的萌芽"一节,提出  相似文献   

12.
蒙培元,1938年生,1963年、1966年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和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主要著作有:《理学的演变》、《理学范畴系统》、《中国心性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主编)等。另有论文80余篇。  相似文献   

13.
近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已有近70年的历史。回顾历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个严重弊病是照搬西方哲学史的模式来研究。 1919年胡适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首先采用了西方哲学史的体例来编写,改变了过去那种“学案”体的编纂方法,开启了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先河。但胡适的一个最大缺点是没有注意到中西哲学的不同特点,用西方哲学史的传统框架来套中国哲学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册)比胡适的《大纲》大大前进了一步,但仍没有改掉《大纲》的缺点,这尤其表现在哲学史材料的取舍和对古人思想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是理学一系的现代新儒家学者,自然对以朱熹为核心的宋明理学格外重视。在他的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以及其他著作中,系统地勾勒和阐释了自己的朱子学思想。冯友兰的朱子学是历时性的,尤其以《中国哲学史新编》最为完备。与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创立时期的其他中国哲学史家相比,冯友兰的朱子学在诠释框架、哲学意味、系统性方面独具特色。研究冯友兰的朱子学,对于深入把握冯友兰的哲学特色和宋明理学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最近读到冯友兰教授题为《哲学与哲学史》的论文(见《中国哲学史研究》创刊号),其中在“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殊任务”一节说:“战国时期,公孙龙作《白马论》,主张‘白马非马’。当时及后来的许多人认为这是诡辩,因为在常识中,一般都说‘白马是马’。其实‘白马是马’和‘白马非马’这两个命题都是真的,并没有冲突。‘白马是马’是就马这个名  相似文献   

16.
胡适和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的开创者, 他们冲破了经学思维方式的限制, 以西方哲学的构架为参照系统, 运用历史主义和逻辑主义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学术, 分别于 20世纪 1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和上下册的《中国哲学史》 (以下简称《史》), 标志着中国哲学史研究现代化时代的到来。然而, 胡适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又有很多的不同, 本文在吸收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试图从文化立场、研究方法、论述结构、学说述评等方面系统阐释胡适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个性特征。一、文化立场的个性特…  相似文献   

17.
人们在研究黑格尔的哲学史思想时常常陷入的一个误区是 :只在《哲学史讲演录》和《精神现象学》中探寻他的哲学史思想。这一点 ,甚至连文德尔班这样杰出的哲学史家也不能幸免。① 事实上 ,在这方面长期遭到忽视的逻辑学才以更深刻、更简要的方式表述了黑格尔的哲学史观念。众所周知 ,成熟时期的黑格尔的逻辑学包括以下两部著作 :一是初版于1812 -1816年的《逻辑学》 (研究者称其为《大逻辑》) ,1831年准备出第二版 ,但黑格尔刚写就“第二版序言”就去世了。二是初版于 1817年的《哲学体系第一部·逻辑学》 (研究者称其为《小逻辑》 ,贺麟先…  相似文献   

18.
由辛冠洁、丁健生、蒙登进等同志主编、齐鲁书社出版的《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是近年来难得的一部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著作。这部著作,三卷四册,近一百五十余万字,是由几十位哲学史界的老专家和  相似文献   

19.
深化对"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研究--访方克立教授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方克立 ,193 8年生 ,湖南省湘潭县人。 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 ,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中国哲学会 (ISCP)会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评议组成员 ,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 ,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文化概论》、《现代新儒家学案》、《中国哲学与辩…  相似文献   

20.
创造七日     
<正>上帝六日创造,每一日创造完毕,都说:"有晚上,有早晨。"第七日为安息日,却没有说"有晚上,有早晨"。莫非上帝的安息日尚未结束,还在进行?《创世记》第1章记载中,上帝每日创造,除了第二日,都说:"上帝看着是好的。"尤其在第六日,人被造成,"上帝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参创1:31)。在这一章里,"上帝看着"一共出现了六次。很显然,创造的七日,是上帝所看的日子,并非人每天的日子。人类的每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