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全球化的境遇里, 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 (参见Welsch) 的质变, 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 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 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 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 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 (Aura), 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 即“审美日常生活化”。与此同时, 美学也在面临当代文化与前卫艺术的双重挑战。美与日常生活关联的问题, 被再度凸显了出来。一、美与当代文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 (Featherstone,p. 65-72), 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 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2.
晚明时期的西画东渐面临着文化的冲突和历史的考验。为了研究其传播之初的艰难之处,可从晚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因素的角度,以晚明各大美术思潮为对象,类比研究西画在华之初所面临的困境及困境的来源。而舶来品西画在与本土深厚的文化审美基础之间的"较量"中,被动的西画东渐活动,必定随波逐流于本土主流美术思潮之中,只有"被改良"才能得以在华生存。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兴起,针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探讨炙手可热。这其中,电影服饰审美涉及了艺术与生活的两个维度,恰恰成为了其范畴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它不仅隶属于电影美术,具有电影艺术的特征,而且通过观众的审美再创造,日常生活审美化,完美诠释了审美与生活之间的秘密构建。  相似文献   

4.
薛涓 《法音》2021,(8):7-10
明清更替之际,逃禅之风盛行,大量士人涌入佛门,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特殊景观。对这一独特的图景,时人多有关注。邵廷采称:"明之季年,故臣庄士往往避于浮屠,以贞厥志,非是则有出而仕矣。僧之中多遗民,自明季始也。"^([1])归庄亦说:"二十余年来,天下奇伟磊落之士,节义感慨之士,往往托于空门,亦有家居而宪细者,岂真乐从异教哉?不得已也。"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衣食无忧的现代都市人企图走出日常喧嚣、获得心灵自由的审美实践活动,与我国文人传统中的人生艺术化命题有着看似相似的理想。然而,日常生活审美化并没有给普罗大众的生活带来真正的诗意,它与传统的人生艺术化有本质的差别:绝大多数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热衷本质上是一种源于身份意识的媚俗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日常生活审美化毫无崇高追求,它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生艺术化仍具有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革命的压力下,文化会产生一种应激性的变形与复原,它有一种自在的逻辑,当它与外在的社会逻辑相叠加,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状态。基于这种思路,本文考察了中国早期社会主义的逻辑、文化的逻辑,以及二者的重叠——中国早期社会主义的文化逻辑。这种文化逻辑包含了:革命的情感化与审美的理想主义,形式感与美感的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要素的"意识形态";文化的机制化与意识形态的"审美化";传统在革命中的"变形"与"坚持",以及现实主义作为一种风格而被接受等。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9,(6):140-145
明代中叶之后,江南造园之风兴盛。在激烈的造园竞赛中,士大夫阶层为将自己与富商、俗吏区别开来,采取了两种应对模式:"园可画"(以艺术化的方式构筑园林)与"画可园"(以象征性的方式拥有园林),它们的核心在于对文化资本的娴熟运用。比较而言,"画可园"摆脱了经济资本的掣肘,避免了儒家传统对奢侈造园的批判,甚至逃脱了现实中园林衰败的命运。本文将借助布尔迪厄的"区隔"理论对晚明文人的造园实践加以考察,并对两种模式的社会背景、观念来源、特点和意义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8.
从经济活动、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三个方面及后现代包装设计产生的社会情境来看,“包装审美化的强烈趋势”是其产生的社会必然性和革命性变化。这一趋势顺应了后现代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化的大潮。  相似文献   

9.
"芙蓉出水"美感的源头可上溯至先秦儒家的情性说,而在魏晋时期得到了强调与高扬。《世说新语》中对人的审美的基本评判标准与"芙蓉出水"的"自然"密不可分,展现出的人物品评标准可以分为人生艺术化与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强调人物品藻中将人的审美要求与对自然的认知融合起来,以达到人生艺术化的效果。而艺术人生化则是《世说新语》一书中出现的部分道具怎样外化人之情感,与人生相谐的。  相似文献   

10.
油画艺术审美功能就在于弘扬自然、社会、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中美的本质。油画艺术美的评价与标准是油画艺术作品艺术的价值体现。"按美的法则塑造自然物象,使其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是油画造型艺术创造美的座右铭。冷军的油画作品中,正是以体感美、质感美、空间美、技法美、构成美等油画艺术审美标准,诠释着作为油画艺术审美功能的优秀价值,为中国油画宝库增添了不朽的光彩。  相似文献   

11.
德清在以佛释老的基础上,实现了弘法护教的佛教理念,在思想认识上超越了宋儒对佛道二教的批评,为晚明的佛道会通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这正是德清佛道观思想的意义所在。晚明时期,士大夫中形成所谓"逃禅之风",甚至出现"士大夫无不谈禅"的局面。而佛教僧人也大多倡导儒释道的合一,  相似文献   

12.
圆悟克勤的禅学与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代时期,禅僧走向士大夫化,从而也使禅宗思想不断向艺术化、审美化方向发展.圆悟克勤开悟的著名公案,这一宗教实践,几乎成了士大夫艺术审美实践.而克勤所论述的人生的自由、解脱与超越的禅学理论,也正是深浸着宗教色彩的审美超越理论.克勤<碧岩录>在体例上,不仅创造了中国传统经学阐释学传统中所没有的一些方法,而且在其性质上体现出体验美学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3.
深广的社会生活描写以及丰厚的文化内涵成就了<红楼梦>的伟大,同时,它也以悲剧美的力量震撼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心灵,而这种悲剧美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贯穿其中的"色空"观念.  相似文献   

14.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扩张,美学研究在纯美学之外开辟了一个关于大众审美的新领域,即狭义的现代语境中的"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往往没有传统美学中严格的哲学思考和神性追求,它满足于人们日常的审美需求.这也就决定了"审美文化"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对其理解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而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文化则是在当代语境下的大学生群体所呈现的独特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5.
明清的市民美学带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征,是一种"休闲美学"。作为"闲书"的明清小说,生动地呈现着"今古奇观",而让人"拍案惊奇",它们是市民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审美对象,也是他们生活的教科书;生产刺激着消费,作为"闲评"的小说评点,是对小说欣赏的延伸,它却从理论上论证着小说的审美合法性,因而也是"休闲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休闲美学"以及"闲书""闲评"的兴起,意味着中国美学史上审美样式与审美趣味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话题来自西方,有其独有的语境与特征。在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还不具备充分的普遍性但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这是一种实践的文化,使美从高高在上的圣坛地位走下来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成为大多数人都能够体验的文化,缓解了当代人的工作、生活压力,也促进了消费,改善了中国大部分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文震亨的《长物志》一书详细记录了晚明文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一,当时如何鉴赏收藏品自身内涵的各项内容,这是收藏这一文人生活的主要内容;第二,收藏书画作品的规矩,相当于对不懂收藏鉴定之人士的科普性内容;第三,刺绣、缂丝、宋版书等一些相关杂项的收藏注意事项。《长物志》写作之初的本意是保存吴人审美旨趣,通过著述使得高雅的品味得以延续和保存,今日看来这些内容相当详实地记录了晚明文人生活的各种具体细节。通过第五卷书画卷这一卷的内容,可以清晰窥见晚明文人对于书画收藏的具体生活事项,展示了晚明私人收藏的方方面面,直至今日,这些收藏指南一样的内容,对于今人如何建立和维护书画私人收藏仍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典园林一向是古代士人寄托隐逸理想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它对代表城市"俗"文化的市井文化常常持排斥和贬抑的态度.而在岭南古典园林中,建筑和装饰却呈现市井化倾向,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人是文化传播的主体,引领了生活时尚,特别是晚明时期,文人思想上追求的适用性、大众化,使得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文人的设计思想超脱凡俗,在家具以及住宅室内设计发展历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韩剧日趋火爆,其美学架构值得探析。韩剧《来自星星的你》,除了剧情的浪漫离奇以及男女主人翁的唯美表演给人们带来的无限韵味外,还可以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美学意义的解读:外星人,旁观视角审视下人性美的再塑;超人意象:现实人生的艺术救赎之途;科幻与情爱:大众审美时代的情感接受;高产唯美韩剧背后折射出的消费文化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