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谓词表达模态,在表达力上比算子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但蒙塔古悖论和语义的不完善曾使模态谓词遭遇技术困境。采用"模态"与"真"相结合的研究策略,不仅可以在语形上利用真谓词限制模态谓词的表达力实现模态谓词的相容性,亦能在语义上借助语义真理论定义模态谓词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因此,以谓词表达模态可以促进模态逻辑的研究,实现各种模态概念与真概念的结合,体现真概念在逻辑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2.
弗完全理论通过限制排中律的使用,弱化经典逻辑,采用非经典的三值语言来处理语义悖论,最终使得形式语言能够一致地包含自身的真谓词。文中我们讨论了弗完全理论的两种基本形式——基础的弗完全理论和高级的弗完全理论。基础的弗完全理论引入了"真值空缺"的思想,认为句子除了真假之外还有"既不真也不假"的第三值,像说谎者这样的语义悖论语句就落在真假之空缺中,该理论借助于对不动点的归纳构造过程证明了形式语言中真谓词的存在性。高级弗完全理论在前者的基础上引入一个适当的条件句,定义了一个"更强的真",发展出了既满足真的素朴模式又具有不动点解释的、一致的高级弗完全理论。  相似文献   

3.
首先,本文在第二节中提出了谎者悖论所包含的一些问题,比如加强的说谎者悖论,Curry悖论,Yablo悖论,偶然的说谎者悖论,以及塔尔斯基的真不可定义性定理。其次,在第三节简单介绍了塔尔斯基的分层理论,并且指出了他方案的一个最大不足之处就是把一个真谓词分成了很多个个真谓词,这和我们的直观很不符合。之后在第四节介绍了我的一个解悖方案,并讨论了它的一些性质,比如可靠性,完全性,以及我的方案和塔尔斯基方案的区别。第五节说明了第二节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在我的这个方案下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4.
依本文之见,说谎者悖论以及某些与之相关的悖论之被导出源于对某些不合理的前提的接受;而这些前提之被接受又源于对"是真的"与"是假的"这两个词的关键语义特性缺乏认识。本文为决定这些语义特性的基础提供了说明;这一基础包含两个论点,第一,每一语句均有其含义;第二,每一语句陈说的字面内容是一个命题态度的内容,因而具有某种一般形式。借助于这一基础,本文为这两个词构造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塔尔斯基式真理理论的意义理论以说明这些特性,并借助于该理论论证说谎者悖论及其某些相关悖论的导出没有根据。  相似文献   

5.
任晓明  吴玉平 《世界哲学》2007,114(2):11-17
达米特从反实在论出发,通过探讨真概念与语义理论的关系、真与意义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弱化的真概念。通过将真理理解为人们对于陈述句的一种辩护的能力,提出了一种辩护主义的真理观。主张把“语力”因素作为语义理论的支柱,把语句的真值条件与这种语言的使用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语言哲学中的语用学转向,也体现出解释学对分析哲学的影响和渗透。达米特的辩护主义真理观尽管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并引起较大争论,但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真理,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罗素的观点看来是主张,类型论提供了避免一切悖论的方法,此外类型论在本质上还是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让我们依次来考虑这两点。晚近的作者在所谓“语义悖论”和集合论悖论之间作出了区分,而罗素没有这样做。埃匹曼尼德悖论被称为语义悖论,因为它在本质上涉及到真的概念(谎话是不真的);并且“真”被称作一种语义关系,因为它是  相似文献   

7.
作为知道者悖论研究的副产品,否证者悖论并不是一个新的形式结论,它只是对理想相信者悖论的重新解释,但这种解释的提出向人们表明,任何合理且精致的数学直觉都会导致不相容性。否证者悖论所涉及的"主观可证"概念作为一种新型命题态度,介于逻辑与世界之间,它沟通了哲学中的"知识"概念与认知主体实际所使用的"知识",从而为人工智能进一步的精确刻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语义悖论是逻辑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语义悖论的研究是人们获得逻辑和语言新观念的丰富源泉。语言分层论就是基于对语义悖论的深入分析所获得的崭新成果。它的主要思想是,为了正确使用和了解语言,必须区别语言的不同层次,语义悖论就是由于语言在语义上混淆层次而产生的。 1.语义悖论何谓悖论?何谓语义悖论?简单地说,悖论是一种逻辑矛盾,其中含有一个命题,由它的肯定可以推出其否定,而由它的否定又可以推出其肯定。语义悖论则是指一种与真假、意义等语义学的概念有关的悖论。例如,著名的说谎者悖论:说谎者说:“我在说谎”。试问他是在说真话,还是在说假话  相似文献   

9.
真之收缩论是关于“真的收缩处理的理论”,其目的在于降低对传统真理论的高期望,主要包括冗余论、代语句理论、极小主义理论等。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认为真是没有本质的,但在对真的具体解释上则存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收缩论者并非认为“真的”这一谓词不重要,只是,他们对“真的”的理解更注重逻辑和形式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布劳威尔的直觉主义把数学理解为心智的构造性活动,只接受心智可构造的数学对象和数学证明。在直觉主义看来,判定一个命题为真必须要给出这个命题的构造性证明,对逻辑联结词及量词的理解也是基于构造性立场的。本文构建了直觉主义逻辑的证明语义,这是一种内涵语义,其特点是:遵循构造性思想、尽量贴近直观、避免使用集合概念,语义解释从具体命题、具体对象(个体)、具体性质和关系等出发,使具体命题成为"公式解释"和"直观有效"概念的基础。进而在这种语义下证明了直觉主义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奎因通过定义逻辑真句子为他的逻辑论题辩护,即逻辑等于带等词的一阶逻辑,我们称之为奎因论题。奎因早期没有否认集合论属于逻辑,尽管他已经认识到集合论与逻辑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性。奎因后期在《逻辑哲学》中明确说集合论不属于逻辑。逻辑真句子的基础是逻辑概念和非逻辑概念的划分。塔尔斯基式的逻辑概念标准可以为奎因论题提供一种根本性的辩护。奎因批评模态逻辑,说它没有明确的语义。即使量化模态逻辑有了可能世界语义学,奎因论题仍然可以通过说明模态词不是逻辑词而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12.
语言学、修辞学、美学、文艺学上所讲的“悖论”一词借自逻辑学,逻辑悖论以表面的逻辑矛盾的形式映射人类认识发展中的某种辩证特征,当某一理论或语言系统试图以自己的规律和方法无条件地绝对地解释或表述任何对象时,就会产生思维层次之间的缠绕,于是悖论应运而生。 文学理论和修辞理论中讲的“悖论语言”,与哲学或数理逻辑上讲的悖论都有较大出入。文学理论和修辞理论中讲的悖论之“悖”,往往只体现在语表(语言表层结构、表层意思)上,而不是体现在命题上,文学作品中的悖论语言,很像立体交叉桥,构成多层次车道,有的语义、语旨向东,有的语义、语旨向西,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交错。  相似文献   

13.
江怡 《世界哲学》2005,(6):57-63
达米特的反实在论意义理论在当代语言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分析了他对"意义"和"真"这两个概念的解释,指出他的意义理论完全是一种形式说明,或者说,是对意义理论本身的形式构造.同时,达米特反对用真值条件来解释意义,主要是根据他对"真"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他把"真"看作我们在具体场合说出的句子的属性.达米特的思想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他也在这种批评和反批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当把塔斯基对真概念提出的T-模式拓展到有向图上,塔斯基定理成立与否取决于归谬过程中使用的悖论及有向图的特征。本文证明了在使用说谎者悖论证明塔斯基定理时,在并且仅在有向图中含有奇循环时,说谎者悖论才会导致矛盾;在使用佐丹卡片悖论证明塔斯基定理时,在并且仅在有向图中含有高度不能被4整除的循环时,佐丹卡片悖论才会导致矛盾,这表明当T-模式拓展到有向图时,哥德尔关于"认识论悖论"应用于不完全性证明的思想能够被非平庸地类推于真之不可定义性的证明中。  相似文献   

15.
极小主义真理论作为紧缩真理论的一个分支,既赞同紧缩论关于真的一般性理论观点,又不完全同意紧缩论的看法,是一种特殊的紧缩论。其基本思想与理论特征可以概括为:通过以意义为核心的真模式间接定义真;认为真是归属于命题的一种弱属性;区分"真"与"真的"的不同意义;反对简单地消除真谓词。  相似文献   

16.
证明论语义是通过“证明”来解释表达式意义的逻辑语义学,与传统模型论语义在哲学和技术方法上存在诸多不同。它作为一种推理主义意义理论,又与布兰顿等的推理主义存在显著区别。证明论语义以典范证明而非“真”为中心建立有效性等语义概念,从而获得比模型论语义更为细密的意义颗粒度。本文通过阐释证明论语义的哲学背景和意义解释机制,指出其具有过于局限的“字符串式”的意义颗粒度,并证明对其放松会导致它迅速倒向模型论语义的颗粒度,从而说明证明论语义在意义颗粒度方面相对于模型论语义的优势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7.
动态量化方案是关于语义悖论的一种新型语境敏感解决方案,其基本思路是:悖论推导过程中表达关系在语篇中的凸显导致语境转变,产生新的真值条件进而扩张量化域,使得悖论性语句先后呈现不同语义状态。探讨该方案的主要争议可得,其中"语境转变"的解释植根于语言学基本观点,提供了悖论语篇语境研究的新角度;其真理分层的理念能够克服塔斯基经典层级论的困难,保持了真值谓词层次间的连贯性;其量化限制的做法依据"名词化"直觉,具有较高程度的非特设性。  相似文献   

18.
毫无疑问,真之理论在戴维森的哲学理论中扮演着核心地位,如果不理解他的真之理论也就无法理解他的整个哲学思想。虽然在他的哲学生涯中,戴维森对真的理解并非完全保持一致,甚至在某些地方曾出现过重大转变,但这并不妨碍他的真之理论形成一个整体。因为戴维森在很多关键地方,对真的理解保持着不变。戴维森对真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否定方面看,戴维森认为真是不可被定义的,因为它是一个最简单的概念;其次,真之紧缩论对真的解释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它并不能把握真的实质。从积极方面看,戴维森肯定了真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并认为人是真的前提;同时,他又强调了真与信念、愿望以及意义之间的联系,认为对这些概念的解释必须以真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基于库恩不可通约性概念的广泛意义以及它所派生的不可翻译性概念及其对真理语义论的拒斥等问题,库恩在不可翻译性论题中所要求的完全的、整体结构的可翻译性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且对真理语义论的运用也不是必要的。然而相继理论在其可检验性或经验内容、语句的指称与涵义方面的比较与翻译却是可能的,且对真理语义论的运用也是必要的。一种有限制的局部可翻译性方案,认为它与戴维森的彻底解释概念是一致的,翻译与解释之间不存在明确界线。如果这是可行的,那么在相继理论间运用真理的语义概念便是可能的。于是,不仅科学进步中的合理性、真理性观点能得到语义学辩护,而且库恩科学哲学中的内在矛盾也能得到合理解决与澄清。  相似文献   

20.
"Sein显然不是实在的谓词",是康德反驳本体论证明的著名论题。在《康德哲学中实在谓词难题的解决》一文中,胡好为了解决他所说的"实在谓词难题",即"实在谓词不是实在谓词"的表面冲突,把该论题解读为"主观综合的现实谓词"不是"客观综合的实在谓词"。胡好解决"实在谓词难题"的新方案难言成功:(1)他的基本框架来自于知性分析论,脱离了康德反驳本体论证明的语境,看不到该论题是针对本体论证明的小前提混淆"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而提出的;(2)他用新造的"现实谓词"代替康德所说的"实存谓词"没有必要,把"在与主词概念的关系中对一个对象的肯定"当作"现实谓词"也与康德原意不符;(3)他关于实在谓词是表达事物可能性的谓词的说法包含歧义,甚至有自相矛盾和自我否定的倾向。胡好"新方案"的失败表明:必须放弃从经验论出发理解"实在谓词"的做法,放弃"实在谓词是综合命题的谓词"这一基本预设,而要坚持对"实在谓词"作先验论的的解读,在先验神学的框架中把它与上帝的实在性联系起来,承认它就是诸如"全能的"等分析命题的谓词。更精确的文本分析表明:胡好的观点并无可靠的文本依据,他对我的观点的批评不能成立,他对"上帝是全能的"这个例句的处理也不适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