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提升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我们应该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当前和未来的维度,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高度,来认识其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它真正要传达的不仅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而且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勃勃生机,为人类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文艺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创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文章阐释了:如何把握习近平文艺思想,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美术由"高原"向"高峰"迈进;如何践行习近平文艺思想,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3.
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升到"兴国之魂"的高度,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又一次深入阐述和科学定位,充分肯定了它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对核心价值观以及文化的社会功能和地位认识和把握上的高度自觉,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责任担当的自觉。当前就是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意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4.
赵朴初一生致力于佛教建设,在他看来,人间佛教是佛教中本有的思想,并在中国得以体现和发展。结合当代社会,赵朴初提出适应社会主义制度与契入社会主义文明来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他关于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无疑会促使人们思考:在社会主义语境下建设人间佛教如何可能?即在社会主义文化结构中,如何于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理念与佛教思想之间找到契入点以建设人间佛教,并消除现代性对人性的桎梏,健全人格、和谐社会,从而丰富社会主义文化新内涵,复兴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这是当代人间佛教建设从"可能性"转向"现实性"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从对我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的勾勒入手,分别论证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全面认识特别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实践功能与国际意义。藉此,凸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定位。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本是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政治伦理学研究取得了辉煌成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逻辑进路相切合,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伦理学研究遵循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而推进,呈现出"历时性"、"共时性"和"批判性"的理论特征。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政治伦理学研究的理论进展主要在政治伦理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政治伦理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研究、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新时代,推进政治伦理学研究首先要加强理论建设,使政治伦理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进一步科学化;其次要强化学术功能,发挥政治伦理学的价值导向、现实批判和理论批判功能;再次要彰显中国政治伦理自信,积极应对国际政治伦理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诞辰2565周年会议上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哲学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唯物论为指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基础之上进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中国的现实土壤和历史传统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绝不可能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这体现出我们党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体现了尊重历史传统的正确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就等于失去吸取营养的活头源水,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更谈不上开创未来了。为了易记易行,可以尝试着将中华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仁义信和、民本大同",并赋予其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成果,这一思想既是对新时代中国现实国情和人类未来走势的理论反映,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旨的关键体现。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建构实践及时代意义,对学习、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意涵和实践特色具有重要价值,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研究绕不开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郭敏 《道德与文明》2019,(1):116-120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道德引领既植根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相关历史经验,又回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任务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求,构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建设的三大维度,即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的道德引领维度,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的道德引领维度,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的道德引领维度。  相似文献   

13.
社会公正是伦理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关注的核心问题。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与社会公正理念的发展,可感受中国关于公平效率问题的变化脉络,也能体会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核心之一,即要让中国人民更多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公正作为表达社会发展标准和价值取向的范畴,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内容,不同思想家不同理论派别的公正标准也各不相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公正观不一样,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公正理念也大相径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伦理学关于"好社会"的追问,与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初心",其目标宗旨是一致的。我们应自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14.
李扬 《学海》2023,(1):5-12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融通结合、双向赋能,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在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文化自强迈进的过程。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与根本路径,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精神品质在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导范式。当前,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战略共识,并且具备良好的文化实践基础,但也面临国际形势动荡不安、意识形态斗争愈演愈烈、文化建设仍有短板等严峻挑战。因此,应从文化内容、文化功能、文化绩效、文化创新等维度协同发力,系统探索文化自信自强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15.
正《求是》杂志2019年第12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章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章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  相似文献   

16.
实践和理论的双向互动,使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中得到了新拓展。本文从历史选择论的新理解、对社会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新认识及主体历史意识的新自觉三个维度,对这一新拓展之内涵作了具体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的"心性文明"思想,是基于时代与实践的需要,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人文主义的基础上,积极吸纳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形成的以道德文明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内涵是丰富深刻的,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道德文明建设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宗教中国化的方向,关键一点就是要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相融合。在实现路径上,宗教中国化首先要确立民族自信,其次要紧跟中国现实,其三要返本开新作新贡献。  相似文献   

19.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宗教中国化的方向,关键一点就是要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相融合。在实现路径上,宗教中国化首先要确立民族自信,其次要紧跟中国现实,其三要返本开新作新贡献。  相似文献   

20.
坚持和弘扬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优良方面,加强对本民族的认同,特别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这对于中国多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社会和谐与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民族认同之阐释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认同问题的研究,首先应该探讨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认同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