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晚清以来,研究者围绕着齐学与鲁学的含义、典籍、差异、冲突及其联系进行探讨,形成了一些共识:汉代齐学与鲁学的内涵应当从经学派别的角度去界定,它们各以不同的典籍为载体,在学术旨趣上有很大的不同,进行过四次交锋,又因同属儒学和今文经学而具有融合的天然联系.但是,在五经中一些典籍的学派归属、齐学和鲁学的特点与齐文化、鲁文化特点的关系等问题上,研究者之间还存在差异.共识是学术积累的体现和学术进步的基础,差异则是学术研究的方向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经学内容和方法的倾向或特色的不同,将经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汉学、宋学和清学三个阶段,并探讨了各个阶段所包含的历史时期、基本的学术特色及代表人物的学术观点、学派特色,展示了经学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王肃遍注群经,他所创立的经学派别,史称“王学”。王学与郑(玄)学之争,表面上是经学不同见解的争论,实质上具有极强的政治功利色彩。就经学自身发展而言,郑学的确立是汉学的终结。而王学的出现,则体现了学风上的重大转变,开儒玄双修之端绪。  相似文献   

4.
侯乃峰 《管子学刊》2009,(4):126-128
自西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获得独尊地位以降的两千年中,经学研究基本占据着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主流地位,虽然其内部也不免有所谓的今文古文之争、汉学宋学之别。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几部获得官方认可的儒家经典,在排斥对其它学派所尊奉的典籍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同样排斥了没有获得官方认可的儒家典籍,《孔子家语》一书的流传过程应当就是这样的例子。自三国王肃注解《孔子家语》,王注本面世之日起,排斥之言,甚至疑伪之声始终不断。  相似文献   

5.
两汉学术标帜经学。经有数经,各经异解;学分个古,二派异说。今文经学,内存数家;古文经学,亦有歧义。而汉代经学独尊,设立学官,诱以利禄,经学纷争,自然而生。汉代经学之争,依纷争的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汉武帝到汉元帝时,主要是今文经学内部之争;其二是从汉哀帝到东汉末年,主要是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今文经学的内部之争既刺激了今文经学的发展,又给古文经学的兴起提供了条件;而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则促进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融合。因此,从汉代经学纷争中,可以探寻到汉代经学演进的某种轨迹。…  相似文献   

6.
最近,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印行了大陆学者王葆先生的《西汉经学源流》一书,读后颇感欣喜,因为这部书以富于索的精神和续密的考辨方法,打破了多年来经学研究的沉寂,堪称近年来中国经学史研究的一部力作。王葆先生的牺汉经学源流》一书虽涉及到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与经学发展的关系,研究经学范围内所展开的派别斗争与社会政治斗争的关系,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经学思想发展的规律等问题,但该书的重点,是从经学史的早期阶段──西汉著手,重新流理中国经学的源头、流派、著述形式、历史分期,以及此时期经学的发展与社会、…  相似文献   

7.
<正> 汉魏之际,儒学又发生分化,其中的一派好讲义理,并且与老庄道家思想合流,形成新兴的玄学思潮。另一派则致力于经学内部的改造,把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这两大经学派别合为一家,这就是“郑学”的出现。郑学,是东汉末年郑玄所创立的经学学派,郑玄(约108—201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以便同郑兴、郑众父子相区别。早年曾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春秋》,又向东郡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左传》、《周官》等古文经,最后又西入关中,向马融学古文经。东汉桓帝至灵帝年间,发生了党锢事件,郑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术界出现了经学研究的热潮,但经学的诸多重要问题还值得认真深入地研究。本文就"经学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学说"这一人们所熟知的经学定义提出质疑,认为作为经学原典的五经出现在儒家之前,先秦诸子百家皆宗奉五经,五经不是儒学的专利;而汉武帝以来的经学与设立五经博士之后的儒学存在经子之分,"儒家经学"的习惯用语存在混淆经子之分之嫌。  相似文献   

9.
闽人杨时、游酢从学于二程。杨时学成南归时,程颢以"吾道南矣"一语相送,后人由此语引出了宽泛不一的道南学派的各种界说。而道南作为一个学派,应具有成为学派的必要条件,其界说也应符合学术派别构成的一定规范,如共同的活动地域、学统脉络、学派特色及相似的哲学逻辑体系等。考察道南学派的原由出处及形成、发展的客观实际,可以论定道南学派为在闽地传播洛学直至朱熹闽学建立的一个动态发展的学术派别,包括杨时、游酢及其后学罗从彦、李侗。作为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一个理学学派,道南学派将洛学南传的历史地位及影响主要体现在延续了两宋期间传统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交流,奠定了朱子学走向世界的理论局面等。  相似文献   

10.
台湾学者的文化省思徐远和5月14日至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大学哲学系与台湾大学哲学系、政治大学哲学系、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在台北联合举办了“传统中国文化与未来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大陆11位学者首次组团赴台参加了会议,并与台大、政大17位学者共同作为主讲人,发表了28篇论文。与会学者多达250余人。此次会议备受台湾各方面的关注,普遍认为,五个举办单位在两岸研究、教学和新闻方面颇具代表性、权威性;这是两岸哲学界首度就中国文化问题联合召开的高层次的大型学术会议,将对两岸学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执行长邵玉铭教授评论说:“这次大型学术研讨会从哲学角度来反省文化问题,可谓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里程碑。”以往,大陆哲学界比较重视港台当代新儒家思想的介绍与研究,而对其他学术派别的观点一般未予注意。此次赴台,通过会内外与各大学哲学系师生的广泛接触,耳闻目睹,加深了对台湾哲学界的了解。据介绍,40余年来,台湾哲学界形成了三大哲学派别,即当代新儒家学派、士林学派(亦称天主教学派)和自由主义学派。台大和政大学者在这次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主要反映了士林学派在传统文化与未来文化发展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下  相似文献   

11.
曹傳詠  沈曄 《心理学报》1963,8(4):32-38
問題 普通心理学中談到的知觉的几个主要特性,在不同程度上都参与着中枢的、主观因素的作用。在現存的知觉心理学諸学派中,有两个各走极端的学派,一个是格式塔学派,他們基本否定了經驗、学习在图形知觉中的作用。这可以哥德沙尔德(K.Gottschaldt)的早期工作为代表。另一极端是有意无意之間过分地強調主观因素的作用,把图形知觉  相似文献   

12.
《真境花园》是中国回回经学的重要典籍,历来受到各地经师的青睐,至今西北、华北仍有部分清真寺在传习。笔者基于田野调研和文献研究,在本文中主要考察《真境花园》在山东学派的流传及其经学价值。深入研究中国回回经学,对正确认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精神内涵,促进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对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乘佛教在印度有两大派别,即中观学派(中国学者所谓“空宗“)和瑜伽行派(中国学者所谓“有宗“)。中观学派的创始人是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据说龙树于年轻时精通婆罗门教,并修隐身之术,后来归依佛教而出家为沙门(修习说一切有部之学)。但他对小乘  相似文献   

14.
蒋孝军 《哲学动态》2012,(10):52-57
随着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独尊儒术,五经便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一直起着主心骨的作用。这种重要作用体现在它与统一思想、整饬人伦和建构制度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上。经学在汉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其形态是基本稳定的,但是到了清代特别是清末,经学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清代乾嘉期间,政治相  相似文献   

15.
高淑君 《孔子研究》2012,(5):99-106
基于对陆淳《春秋》学撰著和相关文献的分析,从《春秋》宗旨的解读、《春秋》辞义的显隐、对"三传"的评价和"无经之传"的取舍等几个方面考察啖助、赵匡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陆淳对二者学说的取舍、继承和发展,可知陆淳较好地结合了啖助和赵匡的思想并有所发展,理顺了唐中后期新《春秋》学的思想体系,确立了该学派启发后学的两个重要发展方向,即走向义理和经世的经学研究,对新《春秋》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五经是经学的元典,经学的其他典籍都是训解或依附五经而成,经学全部的注疏以至整个中国文化都以五经为根荄;元典为五决定了经学不是一经独尊,而是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学说,经学也因此而能够实现日新不已的自我创新。经学典籍虽众,但核心只有一个,就是围绕人而立论,为人提供人之为人的价值观,这在古人那里称之为常道。所以经学是阐释常道之学说,五经元典具有天经地义的法典性质与地位。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古代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的铸造,都是经学常道熏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近代经学以复古的形式表达创新的内容。形式和内容的矛盾与统一,尤其突出了它的时代特征。仅就形式而言,近代经学继乾嘉时期复东汉之古以后,先是复西汉今文之古,继而复先秦诸子之古,最终又转向金石之学而复殷商之古。此时的经学大师又多承乾嘉请老之遗韵,也以考据、小学为治经之途。因此,近代经学在形式上表现为各种学派并存、交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大致说包括有:今文经学的崛起,乾嘉考据之学的发展。诸子之学的复活与优劣异同的比较;理学趋于汉家兼容而从旁路摸入以及考古学的勃兴。一、今文经学的崛起近代经学从形式到内容最显…  相似文献   

18.
许东 《管子学刊》2010,(2):124-127
自魏晋以来,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存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清末太谷学派作为流传于民间的一个学术派别,其三教观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学派北宗传人张积中在山东肥城黄崖山聚徒讲学近十年,门人弟子遍及山左,现存遗著十九种,为太谷二传弟子中著述最多者。从张积中的三教观来看,他并非倡导三教合一,其三教观的核心是以弘扬儒家文化为基本理念,同时汲取佛道思想来完善其理论体系的太谷圣功之学,当属宋明"新儒家"思想在民间进行儒学传播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公羊》学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经学首推《公羊》。《公羊》大师最著称者 ,非董仲舒莫属。董氏能从《公羊》中发挥出自己的学说 ,与其方法密不可分。他的这一方法 ,在西汉今文经学中极具代表性 ,更给其后二千年经学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大凡在经学义理方面有所成就的经学家 ,都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或暗、或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董氏这一方法。一董仲舒是经学史上借用典籍以言己学的开山人物。他研治《公羊》 ,不是为了墨守其学 ,而是要借以建立自己的董氏《春秋》学。他的治经就不可能以文字训诂为主 ,“我注六经” ,而只能是“六经注我” ,以解经来灵活地阐发己说。《公…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界流行的一种说法:孔子是中国哲学的创始人,儒家是中国哲学史的主干。这个观点,盖基于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现象,沿袭近两千年封建经学的习惯,似是而实非。它主要是从政治伦理的观点出发,而削弱了哲学的其它更主要组成部分——如形上学、知识论及方法论等,这就将哲学史狭义化,因而造成严重的偏颇。如果抛开历史的和学派的成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