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诗经》这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蕴涵极为丰富的宗教信息。本文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诗经》中表征上帝意象的四个象征:天、帝、神和祖,并探究了《诗经》中的上帝意象为个人内在心灵服务的心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笛卡尔在1630年提出了"永恒真理的创造"学说,并终身坚持。这一学说指出,形而上学、逻辑学、数学等学科最首要的真理是上帝所创造并保存的,上帝还保证永恒真理的不变性。然而笛卡尔却在同时坚持认为上帝是无限而不可理解的,对其所创造的永恒真理持有完全自由与无分别的态度,这样一来,这些真理的不变性又遭到了威胁。这两个方面构成了笛卡尔永恒真理学说的内在悖论。本文认为笛卡尔一共进行了三次不同的努力,即诉诸上帝的单纯性与统一性,诉诸上帝的完满性,以及上帝作为自因的学说,来应对上帝的无限性、不可理解性与永恒真理的不变性之间所形成的张力。这说明笛卡尔一方面试图提高上帝相对于人类理智秩序的超越性,另一方面又试图将上帝作为这一秩序的保证者。因此这三种解决就是笛卡尔试图把不可理解的上帝不断重新拉回人类的理智秩序之中的努力。这是笛卡尔不可能完成,但却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6,(5):170-177
在《帝制论》中,但丁构建了一个囊括一切人口、土地和民族的普世帝国,并将其权威直接诉诸上帝,赋予帝国和教会同等的地位。但丁的这一主张,进一步发展了中世纪晚期的"二元论"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过,由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但丁自身思想的限制,这一"二元论"主张不可避免地陷入诸多理论困境。首先,但丁虽然批判了教皇和教会,但他仍然高度认可它们的职权。其次,在但丁的基督教思想体系中,"永生的幸福"最终高于"尘世的幸福",精神权力具有相比于世俗权力的优先性。以上两点,为教会对帝国的干扰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最后,但丁虽然把帝国的权威完全诉诸上帝,但上帝的意志又不可知,帝国的命运变得扑朔迷离。世俗政治即便独立于教会,但它无从建立自身的确定性。只有在现代政治哲学的革命浪潮中,世俗政治的自主性和确定性才能一步步实现。  相似文献   

4.
《耶利米哀歌》(下文简称《哀歌》)在《圣经》中是哀歌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国破家亡之时,先知通过哀歌抒发苦情。他们通过追述、肯诉、哀求,将他们的痛苦、哀怨、焦虑、失望等情绪全然表现出来。同时,《哀歌》生动地运用了人格化(personification)的对话体叙述方式,表述他们的苦难之情。值得注意的是,在《哀歌》出现的众多声音中,上帝却保持沉默。上帝的沉默是否意味着上帝在《哀歌》中缺席,进一步追问,上帝的沉默给他子民的信仰带来什么意义?《哀歌》用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表达上帝的子民在悲痛中行走,在苦境中自省,藉此在信仰中成长,活出新生命。另外,通过《哀歌》,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在苦难中挣扎,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存的勇气。  相似文献   

5.
资本内部的辩证法是资本在自身运动中所展开的逻辑,即资本自我推动和自我创造的辩证法。《资本论》第二卷关于资本流通过程的研究创造性地建构了这一辩证法,进而揭露了资本所蕴藏的内在危机。资本循环中"货币的复归"、资本周转中"价值的转移"和社会再生产中"资本再生"等环节鲜明地揭示了资本自我推动和创造的过程,即资本"外化"与"收回"自身的逻辑。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洞悉了资本的运动规律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也明晰了资本主义产生危机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6.
犹太教是一种伦理一神教,这决定了它必然放弃对上帝的知识论态度,转而使用实践理性去确证上帝的存在。不是神性的生活,而是人的生活,人对上帝的虔诚回答成为犹太教的真正内容。所以,人在最内在的意义上发现自己与上帝的永恒联系并从中找到生活意义的神圣源泉。借助这种对人们的精神本质与上帝之间关系的道德确证,犹太人响应了上帝对他们的召唤:认识唯一种,相信它,印证它,在它那里寻找到一切的意义,在它那里得到庇护,这就是犹太伦理一神教所公示于世的真理。拜克的观点凸现了犹太教的实践理性品格,有利于实现犹太教的现代化转化生成,使之真正成为一种普世主义的宗教。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约伯记》要表明的应该是上帝的形像与作为;苦难是人认识上帝的途径之一,虽然这途径既残酷又现实;人心中对上帝的看法与上帝自身所展现出来的形像是否一致?《约伯记》告诉人们,人对上帝的认识是极其有限的,甚至连提出问题的资格都没有。本文试就《约伯记》中的故事和各人的辩论,来浅谈《约伯记》中约伯的上帝观,希望在我们对上帝的认识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马里翁认为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本体—神学—论思想,一种以自我为基础(其基本的表达式是"ego cogito,ergo sum"),一种以上帝为核心(其基本的表达式是"ego sum,ego existo"),前者是一种并不完备的形而上学,后者则展现了笛卡尔的一种成熟的形而上学思想。但是,关于笛卡尔的这种成熟的形而上学思想及其体系,马里翁在其《笛卡尔哲学问题:方法与形而上学》和《笛卡尔哲学问题II:自我和上帝》中分别给出了两种并不相同的解释,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大体上认可马里翁的第一种解释,同时应该对他的第二种解释保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9.
应当在神学教育中植入对《规章》的学习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自发起至今已经走过了七十多年,中国教会通过三自爱国运动走上了独立自主、爱国爱教的道路,结束了宗派林立的局面,实现了联合礼拜。七十多年来,中国教会在上帝的带领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基督教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渐渐地形成了《中国基督教教会规章》(下称《规章》),并在不断地修订完善中日趋成熟,这对中国基督教会来说,实在具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据说美国又出版了一本引起轰动效应的书《上帝的传记》。我没有机会阅读这本书,只是听了别人的介绍,作者是新闻工作者,以文学的形式根据《新旧约全书》的事例写了这本书。我想作者最大的难处是如何使旧约的上帝与新约的上帝同一,使摩西的上帝过渡到耶稣的上帝,使犹太教的上帝与基督教的上帝一致起来。既然是一位上帝,上帝与上帝之间不能相距太大。这个使解经家望而生畏的难题,企望这样一本书就解决,当然不可能。对于这类美国式的噱头、一种微妙的玩笑,其实不必太认  相似文献   

11.
翟志宏 《宗教学研究》2005,1(2):171-174
在西方基督教哲学中,如何从人的层面走向上帝、体认上帝,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直接认识或体验上帝存在的方式,上帝在启示中成为人们直接获得的永恒真理;一种是通过受造物的自然本性,在理性的推导下间接地认知上帝的存在.蒂利希把这两种方式称之为宗教哲学的两种类型,前者是本体论类型,后者为宇宙论类型.阿奎那通过因果推理和类比推理对上帝存在的论证,充分展示了宇宙论类型的思想特征.克尔凯郭尔则凸显了孤独体验和内在激情在走向上帝中的意义,表现出了对本体论类型的回归.本文旨在通过对阿奎那和克尔凯郭尔的比较,来评述两种宗教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西方传统的自我和儒家传统的自我在西方,传统上所持有的以及今天仍高度评价的自我概念是什么呢?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牛津英语词典》给出了自我的最重要含义的解释,即:“在一个人中真实地、内在地是“他”的东西(与偶然的相对);我(通常与灵魂或心灵相等同而与身体相对立);一个处于连续变化的意识状态的永恒主体。”在《哲学百科全书》中,“个人的同一性”的作者作了这样的解释:“‘自我’一词有时被用于表示一个人所有的内在精神状态,有时,从更严格意义上讲,它指的是精神性的实体,而这种实体是哲学研究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人是什么?这不仅是现代哲学关心的话题,亦是当代神学所要着力讨论的主题之一。不同于传统教义学人论,潘能伯格倡导一种不以上帝的存在为预设的基础神学人观,主张从人及其历史本身出发,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尤其是历史科学的对话中探究蕴含在人性背后的宗教维度。在他看来,人是一种不同于动物的,虽有自我中心性,但本质上依然向世界、进而上帝开放的历史和社会中的人,其最后使命所朝向的必然是那永恒的上帝,因为只有他才能保证我们生命的完整性。厘清这一思想,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对人的自我理解和信仰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圣经·旧约》是具有多重属性的文化文本。犹太族群借此文本申明了唯一神的宗教信仰和戒律,谱写了以耶和华信仰为核心的神权历史,塑造了作为上帝选民、圣洁之民的自我形象。在广泛吸纳世界各地神话、故事等诸多材料的同时,《旧约》一方面从正面书写理想化的族群历史和宗教精神,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对他者形象的塑造和否定,进一步扩展理想化自我形象,完成对自我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亚伯拉罕的上帝作为超验的神圣位格,是在历史中自我启示的上帝,是立约、呼召与拣选的上帝;笛卡尔发动了一场以上帝为对象的哲学-神学领域里的“君主立宪”式的革命,上帝这个名称和位置依然保留着,也就是说,上帝依然是完美、绝对、无限等,并且上帝依然通过它象征性的最高权力,维持着笛卡尔整个形上体系的完整和统一,但是,上帝和人都要受到逻辑必然性这一“宪法”的束缚.这一笛卡尔革命对于造成“上帝之死”这一现代性事件是不无干系的.  相似文献   

16.
北京有位网络作家,叫老酷.他曾经致力于批判基督教信仰,代表作《蛮横的甲方——重读<旧约全书>》.在旧约圣经中,上帝与人立约,因此上帝就是甲方.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就是置疑旧约圣经里的上帝,是一位残暴的、蛮横的上帝.这篇文章不仅被收入他的批评、杂文合集《林中响箭》,还很快被方舟子放在批判基督教的专辑里面.  相似文献   

17.
吴立斌 《天风》2010,(1):12-14
圣经《创世记》开篇即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创1:1),这是基督教信仰的起点,也是上帝自我启示的开始。在随后的经文中,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和谐、有序、充满爱的世界。从《创世记》2章4节开始,重点集中在人身上,上帝将有着他的形象和样式的人安排在伊甸园里(参创2:8),  相似文献   

18.
游斌 《天风》2022,(3):29-31
本文将以"互寓"为枢纽,提出一个中国化的基督教思想纲要,尤其是在教会论方面探索以中国传统的"天下"范畴解释教会,即为"天下教会论"."互寓"思想根源于教父们的perichoresis,即在三一上帝的内在生命里,三一上帝彼此互寓,每一位都在爱的自我虚空中成就其他两位,成为一个上帝 1.  相似文献   

19.
《圣经》的上帝观与《论语》的天神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中的上帝观与《论语》中的天神观 ,在形上、形下的概念范畴中 ,异中有同 ,即二者同为至上神 ,高于人类之上 ,令人敬畏 ,同样具有明辨力和赏罚力。同时 ,上帝与天又都显现于人事尘世之中 ,通过世人的生活展示了自身的存在 ,最终都具有了道德意义 :爱、善、义、信、美、真等 ,从而将其体现的形上之义和形下之义合而为一 :“神人合一”与“天人合一”。这两种不同的观念 ,寄托了《圣经》与《论语》各自的道德精神、社会关怀以及各自理想与希冀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20.
上帝论无疑在基督教以及基督教神学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谢扶雅的上帝论思想,在经历了从早期到成熟期的转变之后,形成了上帝既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看法。而其尤为独到的地方在于对上帝的这两种状态(一体两态)的解释。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角度分别探究他的一体两态思想的哲学基础,并最终表明,从中国哲学而来的中和思想、天人思想对于上帝论具有创造性的贡献,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