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关乎文化自信的问题,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必须特别注意坚持文化自信。从文明论视角来看,一个国家和社会能否坚持文化自信,主要取决于它所代表的文化与文明是否在国际竞争和文明博弈中具有足够的综合实力;在“后西方”时代讲文化自信,就是要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习惯,从根本上肯定各大文明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经验智慧尤其是创新能力。因此文化自信必然表现为敢于进行各种创新行动,包括建构一套既有其文明特色又具有普遍性的话语体系,这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又可反过来增强文化自信。在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时坚持文化自信需要特别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学术的思想资源,二是深刻体认和阐发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三是自觉养成中国学术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论生活世界的交往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世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与创造活动所生成的主体间世界。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与背景资源为交往行为提供了价值与意义的根据来源,因此,文化价值性是其首要的特征。生活世界因交互主体的建构呈现出交互主体性,而交互主体性又是在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的互动中确立的。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并不是完全隔绝的,二者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是群体自信,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体现在人的价值自信中。文化自信的关键是人的价值自信,价值自信的更高层次具体表现为道德自信,道德自信是价值自信的提炼和升华。但文化自信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整体性文化认知缺乏、文化自卑心理严重和道德价值建构不足三重障碍,这些价值认知障碍是影响文化自信建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论述和讲话,从文化自信来看儒家思想,笔者有以下几点理解和认识。其一,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其二,儒家思想是建构当今主流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其三,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7,30(3):737-740
本质论与社会建构论是心理治疗领域中两种对立倾向。本质论坚持了经验实证主义的传统,代表着心理治疗领域中的现代主义取向;这一取向把病理心理作为行为问题的本质,从个体的内部寻找产生病理心理的原因。社会建构论挑战经验实证主义科学观,认为病理心理并非一种“精神实在”,而是一种文化建构。它代表了心理治疗领域的后现代主义取向。作者认为,两种取向的对立短时间内难以消解,在目前的条件下,应开放和宽容,互补互惠。  相似文献   

6.
道德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道德文化自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价值观及其生命力的充分认同、积极肯定、坚定信念和切实践履。按照性质来看,道德文化自信有相对于整个人类的一般道德文化自信即类自信和相对于特定群体或个体的特殊道德文化自信即殊自信;按照主体来看,殊自信又可分为群体自信和个体自信。当下中华民族既不能自负,也不能自卑,而要确立道德文化自信,因为它是道德文化自负和道德文化自卑两极之间的中道,是中华民族消解道德文化自负、克服道德文化自卑、增强软实力创新道德文化的精神之源。  相似文献   

7.
全國人民沿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綫所規定的道路,从事着巨大規模的社会主义經济建設。随着社会主义經济建設發展的同时,也还要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設向前推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經济在意識形态上的反映,它与以前的一切文化有着原則的不同。但是,它不是从“空地上建設起來的,它与歷代的文化遺產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本身就包含着人类許多世紀所創造出來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绻话v史上積累起來的有价值的东西,不尊重祖國的文化遺產,我們就不能够建設社会主义文化。因此,继承祖國的优秀文化遺產,并吸收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遺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設工作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文化自信中的"文化",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文化,因此,讲文化自信,就是讲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这一规定本身就包含着文化自信这个概念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即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一致的新的文化观念,从理论上回应新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种种挑战。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先要从理论上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品格,弄清楚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呈现了文化自信的独特意义,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是我们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引。通过对广府传统窗牖型式特点等内涵分析,结合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对广府传统窗牖装饰艺术进行原始归纳和提炼,从视觉设计、艺术品、产品设计、现代中式窗设计、精神传承等方面探索广府传统窗牖艺术转化路径和设计规律,是对文化与技艺的活化传承,是一种创新。处理好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关系,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推如动何天发主挥教中中华国优化秀的传进统程文中化,的浸润作用,是当前天主教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1.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源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理念、智慧与气度,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和自豪。就天主教界而言,坚定的文化自信是抵制"去中国化""逆中国化"重要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道德自信是人们在其社会行为中表现出的一种价值肯定、价值抉断并准备身体力行的行为状态,是信仰层面的坚定、判断层面的坚持、行为层面的坚守。道德自信是文化自信之根,决定着文化的发展走向,是一种文化的根本性标志,是文化的内核。道德自信的心理障碍、认识障碍、制度性障碍是当前提高道德自信必须扫除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以英国脱欧和美国川普主义为标志的后全球化时代的启动,似乎突然之间将中国推向一个经济全球化引领者的位置。与这一经济角色相应,中国适时提出"文化自信"的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当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但由于所有的"自性"都是从与"他性"的关系中产生的,因而"文化自信"就一定是一种以主体间性为哲学基础的文化间性,而不是中国威胁论者如亨廷顿所担忧的那种"亚洲普世主义"。"文化自信"的底蕴是儒家的"和而不同",意在达成一个文化的星丛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思想来源,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里丰富和发展。自强不息、因时而变、以人为本和贵和持中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自信,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积蓄力量。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历史也许不会太长,但是它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却能远泽后世、流芳千载。齐文化是以先秦齐国为中心而形成的一种优秀的地域文化,随着历史的潮起潮落,它既经历了自己的辉煌,也身受过某种尴尬。但无论沧桑如何变迁,齐文化毕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秦文化的核心和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与支柱”(王阁森等:《齐国史》导论,第6页)。因此,它所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也以其特有的深沉与厚重,对后世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清朝初年,以“生济南文献之邦,宦江左清华之地”(郑方坤语)的王士祯为…  相似文献   

15.
马迎辉 《哲学研究》2023,(4):81-90+127
拉康认定海德格尔对笛卡尔我思哲学的批评忽略了“故我思”中隐含的本己因果性,而此因果性就存在于“我在撒谎”“他不知道他已经死着”这些生存状态对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建构的建基之中,因为此在只有在想象性的误认中建构起他的身体性的在“此”存在时才能获得追问存在的能力,才能“以有死的方式”入世生存。尽管在思想“转向”时期,海德格尔已经在深度无聊中揭示了此-在与极端者的相关性,由此为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开拓出了新的空间,但在拉康看来,因为无视主体在欲望关联中的“缺乏存在”,海德格尔还是错失了主体生存的“先将来”维度对在世时间性的建构。通过对“让存在”之起源的追问,拉康最终从主体的生存维度将海德格尔的存有拓扑学——本有/它对三维时间的自行抑制着的传送,展示为了因掉落而不可见的客体小a对想象、象征、实在三界的生成。拉康创建的主体形而上学与海德格尔的超越的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错位的相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文化与健康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建构的关系。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健康心理的交互建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心理问题躯体化,即文化心理与躯体症状的交互建构; 二是心理问题道德化,即文化心理与德行标准的交互建构; 三是心理问题生活化,即健康心理与伦理规范的交互建构。它们既是中国人健康心理与行为的典型表现特征,也是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交互建构的结果。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伦理健康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建构、协调发展的完整体系。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理论的建构特性和行动特征,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充满自信地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且进一步强调要继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指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资源经过创造实践转变为另一种新的文化事物,借以形成新的文化特质,从而实现对中国文化资源的再利用。“创造性转化”是路径与方向的统一、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是在吸收学术界“创造的转化”“创造的发展”观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炼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要义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它是手段与特征的统一、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的统一、发展途径与发展目的的统一,它不仅吸收了“创造的发展”“综合创新”“综合创造”等思想观点,而且集中体现了全党关于文化继承、弘扬与建设的智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涵盖范围、社会要求和时间指向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彼此拥有共同的根本目的和前提性条件,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和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书记指出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中国极为重视的第四个自信。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自先秦诸子以来,仁、义、礼、智、信及勤劳、勇敢、无私、慎独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品德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里。在当代新中国,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我们的根,如何做好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从传承乡邦文化做起。以荆州石首市为例,以当地历史先贤名宦为载体,传承地方乡邦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把传统文化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在塑造当地独特文化特色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的发展,在搞好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时促进当地物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葛兰西的语境中,文化霸权的源头并非是经济基础,它本身有着一种自治的特征。文化霸权作为一种结构的要素,需要培育自己的有机知识分子进行文化的阵地战。而对于已经包含了经济要素的文化霸权,其首要的目标不是变革经济基础,而是意识形态的重新建构,以此来获得新的统治合法性。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基础不再构成基础,而是受文化霸权影响的一个要素,与政治、道德和法律一道共同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8,(1):100-106
公共管理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公共管理学科本身的自主性有关,其话语体系表现了一种多种学科综合、多种理论兼收并蓄的特点。美国公共管理话语本土化的建构在于它不断适应公众的直接需要,在于它领先的问题意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常态化的学术批评与争论。我国公共管理话语本土化的建构具有一个相对较好的文化基础,这一建构需要对话语体系本土化有一个正确的理解,需要有一个包括正确处理学术与意识形态关系、鼓励批评争论、自由探讨等在内的良好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