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集中地论述了朱熹在理气论上的创造和贡献,这就是他是正式提出和全面系统讨论与解决理气关系问题的第一人;他比前人更清楚、更明白地论证了理与气的区别;他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发挥了前人的"理在气先"和"理一分殊"的命题,深刻地揭示了"理"的涵义和"理"的多层次性,着力地考察了"理"的"分殊"的一面,把"理一"看成是能动的、生生不已的、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触及到一般和个别、本质和现象的关系问题;他提出的"阴阳者造化之本"的气本论思想,充满了辩证法气息.  相似文献   

2.
对于宋儒的理观研究,国内学术界历来关注的对象是北宋以理标宗的二程,以及南宋的朱熹。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丁伟志发表《张载理气观析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陈来所撰《关于张载的气观和理观》一文对丁伟志做出了回应,推进了对张载理气观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国内学术界对该课题的研究有两个倾向,一是认为张载重气不重理,此易造成对张载理观研究的轻忽;二是对张载之理的定位不准确,认为理是张载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张载有关理气关系的言论甚少,理气关系直到朱熹那里才成为一个成熟的思考框架,故本文把焦点聚集于张载的理观部分。本文…  相似文献   

3.
在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中,对世界本身而非认识本质的关注,使他并未追随胡塞尔寻求认识的彻底性。他援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进一步追问,提出完全还原的不可能性问题。因为还原使他发现的不是胡塞尔所言的"明证性",而是本源的"两间性"。这看似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否定,其实却是秉持现象学严格追问起源的精神,对胡塞尔现象学所做的改造。因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不仅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开放性所允许的,也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丰富和拓展。  相似文献   

4.
理气先后的讨论,是研究朱熹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朱熹的理气观是理在气先的理一元论。作者认为,朱熹理气先后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朱熹早年从理本论出发,主张理气无先后;由南康之后经朱、陈之辩到朱、陆太极之辩逐步形成了理在气先的思想;晚年则从逻辑上定论理在气先。朱熹在论本原时讲理在气先,但在论构成时强调理气无先后。朱熹关于理气先后的思想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因此,我们在研究朱熹的理气观时,应采取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和考察。  相似文献   

5.
朱熹以《易》为卜筮之书绝不是泛泛之言,而是关联着他对《易》文本自身特点的认识。其在具体阐发中不乏新见。尤其是基于卜筮之书的这种定性,对卜筮和道理的内在关系的分析,以及通过假托说以弥缝《易》教"洁净精微"的诠释,均极富特色和新意,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虽然早已提到“理”这一概念,但把“理”与“事”这对范畴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系统阐发的,当推隋唐佛学。到了宋朝,理事说又衍变为程朱的理气观。两者的具体关系如何,是需要认真探讨的。 朱熹确实深受佛学的影响,但他又是以反佛的面目出现的。把朱熹看成与佛教徒没有多大差别,未免过于武断;如果说朱熹对佛教绝对地排斥,当然也不符合事实。他对佛教既有批评,也有吸取,特别是对其所谓“理事说”,可算是作了一个“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布伦塔诺对内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分开启了现代心理学的两个研究方向,并在总体上厘清了无意识问题以及无意识理论的可能性问题.胡塞尔与弗洛伊德后来对意识与无意识的研究分别处理人类心灵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问题,它们可以纳入显现的意识现象(意识)与不显现的意识机能(无意识)两个范畴.而在胡塞尔与弗洛伊德之前,艾宾浩斯的记忆心理学研究已经...  相似文献   

8.
尼采反科学吗?尼采那里有一门科学吗?若有,是何种科学?这是在尼采研究领域颇多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图清理尼采的科学批判,特别是前期尼采对以苏格拉底主义为标识的科学乐观主义(理论文化)传统的揭示,中期尼采主要在《快乐的科学》中形成的科学新理解,以及后期尼采对于"作为谎言的科学"的批判。本文认为,无论在哪个时期,尼采的科学批判始终致力于揭示欧洲科学或欧洲知识理想的柏拉图主义哲学基础。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朗佩特对"尼采语文学"的重构,指出尼采中期和晚期哲学的现象学倾向,认为尼采在哲学批判、意识分析、个体言说等方面的思想努力,足以构成一种"尼采现象学"。  相似文献   

9.
李菁 《世界哲学》2008,(2):25-34
存在学可被视为“真(理)一逻辑地说(命题)一现成存在者”^**的三方关联。存在学的主题是:为获得作为命题之正确性的真(理),存在必须被命题规定为怎样的现成存在者。存在令维特根斯坦毕生惊异。存在问题作为灯塔,照耀、牵引维氏哲思始终。在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的前期思想中,他以显示“开路”,划分出多种不可说者,展示了让不可说者显示自身于其中的7种言说方式(特别包括命题的澄清活动与沉默);存在展开为“不可说者——7种言说方式——不可说者在7种言说方式中显示自身”。维氏以其独特的存在之思超越了传统存在学。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没有明确地对静态现象学、发生现象学和历史现象学的基本方法进行区分,但三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三种基本方法都是本质直观的方法,但静态现象学的基本方法是横向本质直观,发生现象学的基本方法是回溯法,历史现象学的基本方法是"之"字形方法。"之"字形方法包括正反两个方面,正的方面是从现象学的起点自我开始,一直到现有的历史观念为终点的历史观念的产生、积淀、变异的整个过程;反的方面则恰恰相反,是以现有的历史观念为起点,层层回溯,一直追溯到自我的反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朱熹提出《易》之本义为卜筮的见解,由此对程颐易学和义理学派提出批评。朱熹主张区分《周易》经传,提出易学发展阶段说。通过比较《周易本义》和《周易程氏传》,可见两者之异同。朱熹以象数、卜筮求易理,把义理学派与象数学派统一起来,从而发展了宋代易学。  相似文献   

12.
正儒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中最有体系、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儒学自诞生以来,特别是经汉武帝的表彰后,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和主干,成为中国人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维系祖国统一、文明繁盛的精神力量。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儒学或西出流沙,或远渡重洋,影响了古代东方乃至西方世界的社会变革和学术创新。儒学作为具有系统理论、丰富内涵的经典之学、治平之学,是指导历史中国发展演进的正统思想和实践伦理,也是具有世界价值和当代意义的古典学说和东方智慧。我们无论是要研究既  相似文献   

13.
王玉静 《哲学动态》2022,(10):87-95
言说“责任”已成为当下显学,而“责任”并非脱胎于传统伦理学,所以,这一概念在伦理学和哲学领域的意指并不明晰。在约纳斯和列维纳斯之间展开对话有利于厘清这一问题。尽管两人的思想理路并不相同,但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尝试在本体论与伦理学之间求得平衡,视责任主体对责任客体不求回馈的回应为责任伦理的特质,并将责任提至神圣性的高度。他们并没有提供具体的行动规范,而是为责任伦理提供本体论或伦理学的依据。在他们看来,责任是人作为一种存在的本质,人的存在就是要承担责任。在两人之间展开对话,可为我们在当下现实环境中重新思考责任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一、哲学的新维度:从自然的态度到哲学的态度自从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以来,西方哲学实现了一种所谓“先验的转向”,西方哲学家对于问题的提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先验的转向”突出地表现在这样一个问题之中:认识是如何可能的。正是在这一反身性的追问中,认识的对象转换成对象的认识。具体地说,以往哲学家们总是以各种各样的非反思性的方式执著于对对象的探讨,其提问方式为:“对象是什么”。“什么”一经带出,则“对象”成为一个“实体”,对象(什么)走到明处,而认识(是)不得不隐于暗处,最终使认识迷失在对象之中。这就是实体主义思…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两个著名的关于人的发育和成长的争论区分了先天/后天因素、遗传/环境,这个区分转化到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上,可以作出能动/习就因素的区分。人的道德品质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把虚拟情景当作习就因素,那么人的虚拟道德品质是可能的,即是在虚拟情景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因为虚拟品质和真实品质共享同一能动性因素,它们的性质和伦理学地位就不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进行道德教育,而其必要条件是:第一,在虚拟和真实之间建立无间隙的连接;第二,受教育者认同虚拟现实中的行动和感受。  相似文献   

16.
I、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学与需要《1844年手稿》把一些阅读注释重新集中起来,这些阅读注释的重要目的是对需要和劳动这些经济学概念进行哲学解释。对于这一点,所有注释者的意见是一致的。但是,一方面在涉及这篇著作在整个马克思著作的地位时,另一方面在涉及青年马克思同哲学传统的关系时,这些注释者的意见就大相径庭了。事实上一些人同意L.阿尔杜塞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9,(4)
理与气、性与情的矛盾是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在孟子思想中并不存在。朱熹甚许程子"论气不论性不明,论性不论气不备"之语,认为孟子之论,仅说本原处的性善,忽略了孟子"志""气"对扬,以"志"统"气"的理论内涵。伊川、朱熹构建起一双层的理气思想架构,开辟出一区别于先秦诸子绵延纵贯的空间横摄体系。在成德之境、实践理性的"应然如是"中,"志""气"对决,此消彼长,故孟子强调"志"的主宰与动力精神,绝非形而上学人为构设的理气二分思想体系中,一凝定静止、徒具空间化概念理论义的"理"之虚体可以承担。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与舍勒在现象学运动的初期有过内在的精神联系和紧密合作。他们在人格现象学的研究领域中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共识,即在"本质直观"与"伦常明察"的现象学方法上以及在"实事哲学"的工作方向上的共识。虽然此后胡塞尔与舍勒渐行渐远,但从总体上看,胡塞尔所批评的"自舍勒以来便成为主导的误解"与其说是针对其超越论人类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总体立场,不如说是针对其同感理论或交互人格问题的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9.
胡勇 《孔子研究》2012,(2):59-67
静坐作为宋明新儒学的一贯功夫,受到二程以来诸儒的重视,是他们为学教人的下手功夫。在阳明心学的发展中,静坐曾作为他中年教学的重要方法,对静坐功夫的本质、作用和流弊,阳明都有着深刻而独特的体认,在诸多方面与最为重视静坐法门的朱熹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但二人在"本体"论上的根本差异,使得他们的静坐功夫论思想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基于质料性概念,如物体、颜色、意识、感知等,人们可获得相关的质料本质命题。关于这些命题的性质,早期现象学和分析哲学间有一个争论:前者认为它们是先天综合的,后者认为它们是先天分析的。但该争论的实质并非集中于对分析性之内涵与外延的不同理解或语词之争,而在于能否认定并说明质料本质命题的真正认知样态,以及它们是否具有实际增益知识的认知意义。石里克等人的分析性理解不能完成上述认定;而采取想象变更方法的现象学,能益于认定并说明质料本质命题的认知特性。尽管质料本质命题是先天的,但其综合性在于能和可修正性兼容,其必然性也可被理解为相对(概念框架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