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交往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但不等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命题是对"生产力-交往形式"命题的深化。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交往内生于生产,生产只有在交往中才能进行。个人的生产能力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形成社会生产力,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内在地包含着互动。当交往发展为世界交往时,社会形态发展中的派生形式和跨越现象就成为普遍现象,社会发展道路就形成多样性。哈贝马斯对精神交往及其语言、规范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但由于对劳动及其与互动之间的关系作了错误理解,因而他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批判从根本上说是"误批",其交往理论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从活动到交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沂 《心理学报》1982,15(1):14-21
本文讨论苏联心理学中关于人的行动方面的理论观点,内容涉及意识和活动统一原则、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活动和交往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苏联心理学在对意识的唯物理解(和活动统一)上取得成就;但对人的行动方面的实践性质估计不足(活动概念本身不能明确表达人的行动方面的本质特点——实践性)。  相似文献   

3.
林丹青  曾雪媚 《学海》2002,(6):98-100
普遍语用学在哈贝马斯的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基础 ,是我们深入把握哈贝马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入口。可以说 ,普遍语用学的研究是交往行动理论研究的一个缩影。不理解普遍语用学就不能理解他的交往行动理论。与交往行动理论的研究一样 ,哈贝马斯也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普遍语用学的基本构想的。首先 ,哈贝马斯在对结构主义、行为主义、经验主义语言学和语言分析哲学的批判中把自己的语用学和其他各种不同的语言学和语用学区分开来 ,从而显示出他自己的语用学的特殊性。在哈贝马斯看来…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建基于对马克思实践哲学和西方现代主体性哲学的反思与批判之上。他将"理解"作为交往行为理论的奠基性概念,展现了交往理性的生存论向度。而对于实践哲学、语言哲学和解释学的反思与借鉴,能够阐明交往行为理论的生存解释学之维。  相似文献   

5.
该著致力于研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联。哈贝马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社会陷入了困境,他要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更新,希望用其交往行为理论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构建。哈贝马斯早期非常重视认识论的研究,他认为马克思仅仅把社会劳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是不够的,应该添加交往行为这一维度,但他更加突出交往行为在社会进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后习俗"是哈贝马斯论述现代社会采用的一个关键概念。在后习俗社会中,道德规范的有效性需要进行论证和辩护,由此形成的有效性规范不仅彰显了个体的反思性能力,也因其表达了行动者普遍意欲的善而具有社会整合能力。哈贝马斯将个体反思的来源归之于心理学基础上的学习机制。通过对皮亚杰、科尔伯格和米德的社会心理学的吸收与重构,并引入交往行动者的道德商谈这一参数,哈贝马斯发展出后习俗阶段基于商谈的道德规范结构。由此,个体的道德进化历程同时也是基于学习的交往历程,基于此形成的道德规范同时表现出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他们保证个体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推动了规范结构的进化。但道德商谈仍旧是基于"弱"先验力量下的理想预设,道德行动的执行需要法律系统的建制化来进行补充,如此才能在复杂性程度较高的社会发挥社会整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Jugen Habermas,1929——)是法兰克福学派第2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当代最活跃、最有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哈贝马斯评价西方学者一般高度评价哈贝马斯及其理论体系。《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的编者R·A·戈尔曼认为,哈贝马斯在有关方法论、哲学、政治学等重大问题的许多争论中,均是个核心人物,他制订了一种把语言哲学与社会理论综合在一起的交往能力理论,发展了行为和社会进化理论,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奠定了规范的哲学基础。”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兰认为,哈贝马斯象他的前辈一样,不仅讨论方法论问题和作为  相似文献   

8.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对它作了较为完整的阐述。他们认为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它与生产构成一对矛盾;交往关系是一般的社会关系,其“总和”决定了现实的人之为人的本质。与三种生产方式相适应也有三种交往方式,其中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二者的矛盾运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交往理论是唯物史观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起着建基性作用,有着独立的存在价值和重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重返马恩文本,追溯交往理论的源头,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和世界历史进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普遍化原则是哈贝马斯交往伦理学中一条至关重要的原则,是一切有效规范必须满足的条件。中国社会转型期复杂多元的社会矛盾凸显了社会道德规范有效性要求,普遍化原则为有效性规范的产生呈扬了新的伦理致思向度,以人为本和民主协商应成为规范有效性生成的双重维度,共时体现实质普遍化与程序普遍化。这也必然成为建设和维护社会和谐秩序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交往与异化──关于现代交往的负面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走向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正在一个空前的大变革时代苦苦地探寻新的生长点和理论热点,正在经历着研究主题的诸多转换。在这方面,主体间交往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因为,无论要从理论上建构关于人与世界的总体理论,还是要在实践上形成健全的社会关系,关于交往问题的研究都是不可缺少的。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在对于交往范畴和交往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作出一般阐述之后,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热情似乎正在悄悄减退,目前尚未出现使交往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化的迹象。笔者认为,关于交往问题的研究切不可染上草草收兵的理论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比较和分析了哈贝马斯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交往理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论证了交往在社会发展、社会变革中的历史作用。提出交往既有着沟通主客体关系的功能 ,又有着改造、变革对象世界的价值指向 :一是用交往来说明社会发展变更的必然性 ;二是用交往来说明生产方式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更深层的原因———社会发展是人类自身交往的历史 ,社会变革正是通过人类的生产方式 ,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方式来实现的 ;三是论证说明了人类正是通过交往在社会变革中实现着自身种的历史进化 ;四是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成熟性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从历史维度阐述了人类社会交往起点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分析论证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历史转变 ,同样体现了交往的“工兵”作用。文章认为 ,交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变革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功能 ,指出交往的主体实践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对象性认识活动。本文用世界进程的眼光 ,去反思民族实践方式的历史地位 ,追寻新的交往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2.
张政文 《哲学动态》2007,(10):60-64
康德被公认为现代社会基本理念和现代性的主要缔造者。正是如此,康德受到自黑格尔至当代后现代思想家德里达、福柯等人的反思性批判。在当前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对抗的场景中,对康德的理解如何才能够更具时代的合理性,本文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视域来解读康德审美理论,就重建康德审美理论的当代理解做一探讨。一生活世界视域中的审美判断审美判断是康德审美理论的基本概念。在康德理论体系中,第一批判讨论的是人类认识能力,第二批判讨论的是人类实践能力,而第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则不仅要协调人类诸认识能力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考察认识…  相似文献   

13.
交往的历史形式及其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创立唯物史观时,极为重视对交往的历史形式的考察。因为,它一方面与生产力直接发生着关系,“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3页)。另一方面又从社会的方式上体现着人类特性“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和个人现实的本质规定“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理论上说,只有弄清楚交往的历史形式及其发展变化的深刻根据,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社会统一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具体阐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趋势,展现人的自主活动和全面发展。在此,本文不避粗浅,略陈管见,就教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14.
维尔默的哲学事业始终处于与本雅明、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的持续对话之中。作为哈贝马斯的助手,维尔默是批判理论的交往理论转向和语言学转向的主要贡献者,但是,他并未像哈贝马斯那样在这个方向上推进并彻底化,而是试图借助于阿多诺的音乐哲学的经验,对交往理性加以限制,并将这一限制从认知理论扩展到社会政治领域,认为审美主体和政治决断是交往合理性不可穷尽的领域。不过,无论是审美主体还是政治决断,维尔默都试图通过交往理论的彻底化而将其容纳在理性的范围内。因此,维尔默的工作最终乃是对交往理性的捍卫。  相似文献   

15.
现代西方交往概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理论是本世纪国际上具有前沿性和交叉性的研究课题之一,目前已愈来愈引起国内社会科学界的广泛重视.交往概念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它除了指交往外,还有信息、传播等含义;关于communication的理论既可指交往理论,也可指信息理论,传播理论等.为了拓宽国内交往理论研究的视域,我们就目前所能接触到的资料,对交往概念试析如下:严格地讲,交往理论能够成为一种具有广泛渗透力和影响力的理论,是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情.最初的交往理论只是狭义的信息(传播)理论,开始时仅相关于一种数学理论,1928年由哈特科第一次使用,1949年由C.香农和W·韦弗在“交往(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取得重大突破.此外,控制论创始人维纳于1948年问世的“动物和机器的控制及传播”一文,也有不可忽略的影响.所有这些都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  相似文献   

16.
交往实践研究述评阎献晨随着实践和主体性问题讨论的展开,交往问题,以及一向被忽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这个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日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本文试图对交往实践的有关问题作一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交往实践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一)交往实践概念的界定什么是交往实践?众多论者认为,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对全部历史发展和人类主体本质进行科学分析、深刻洞见和整体把握的基本理论尺度,也因此而构成贯穿马克思毕生思想发展的一个中心视界。任平对马克思交往实践观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作了总体勾勒。认为,在创立时期,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恩一起曾对交往实践观的性质和功能作过大量论述。主要是:(1)交往实践作为“物质交往”活动是主体间的“客观的活动”,它是既区别于从客观的和直观形式来理解事物、现实、感性的旧唯物主义,也区别于仅从精神、抽象能动性来理解实践的唯心主义的新的思维方式。(2)交往实践分为“自主活动”和“交往形式”两个方面,是二者的统一。(3)交往实践所形成的交往形式,构成全部历史形态新旧更迭的本质内容。(4)交往实践是“精神交往”和以语言交往为中介的“意识交往”的客观基础。(5)交往的总体结  相似文献   

17.
严海良 《学海》2005,8(6):38-43
人民主权是立宪国家的一项基本原则。通过对人民主权理论的历史追溯,哈贝马斯指出,无认是卢梭还是康德都没有能够确切把握人民主权理论的内涵。立足交往行动理论,哈贝马斯认为,应对人民主权理论作互为主体间性的商谈论理解。总体而言,哈贝马斯的人民主权理论虽然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然而,对正致力于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中国而言,无疑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交往理性与德育理念的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哲学意义上的交往理论,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可以解决当前目的理性泛滥带来的的德育危机。交往德育是在超越灌输德育的基础上,对主体存在、人的存在目标和生存意义提出本质追问并提供某种可能性诠释的德育理论。它是一种扬弃与超越灌输德育而又与灌输德育截然不同的德育理念,是德育发展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既多处使用了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这些术语,又多次使用了生产关系概念(据我统计,至少使用十一次)。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这些术语与生产关系概念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一直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难解之谜。本文为破解这个难解之谜做些尝试性的探索,不当之处请理论界的同仁、特别是中共中央编译局的有关同志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实践"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具有特殊意义的范畴,这种特殊性体现在卢卡奇所提出的"行动"概念上。卢卡奇的"行动"概念主要是针对康德哲学中自由与必然的冲突问题而提出的。他为了解决自由与必然的冲突问题,借助费希特的行动哲学思想,从理智直观、艺术审美性和历史性来阐述"行动"概念的内涵。理智直观是卢卡奇与费希特行动概念的相通之处;而审美性和历史性则是卢卡奇行动概念的独创之处。遗憾的是,卢卡奇的"行动"概念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因此最终走向了乌托邦主义。只有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才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因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仅仅强调批判,更是强调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是革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