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道家统治术有一个从老子"道政"到黄老学"法治"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子的"道生之"在黄老学那里产生了"道生法"的变化;老子的以"无为"和"柔弱"为主要特性的"道政"到了黄老学那里转变为通过客观化的非人格的制度来治理;老子的"反智用道"被黄老学改造为"弃智用法";老子以道的无名为中心的"无名主义"在黄老学转变为"循名"和"正名";老子的赤子之心在黄老学那里被一种人的趋利避害的自然人情所取代;老子的"小国寡民"设想到了黄老学那里转变为一个对强大国家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黄帝四经》虽然保留着原始道家的若干思想传统与风格,但它作为从老子道家分化出来的黄老著作,与老子道家的不同之处在于适应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对老子的一些原有概念、思想进行了重新诠释和拓展,从而在道体之规定、天人关系、无为而治、道与法、德治与法治,以及“民本”思想等六个方面,克服了它的不足。《黄帝四经》对老子道家之不足的克服,表明黄老学在对待世俗社会与文明的态度上,已由冷漠、轻视转向热心、关注,因而把老子的价值取向从玄虚拉向了现实,充满着一种执着现实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先秦道家黄老著作——《管子》中黄老学篇章(《心术》上、下和《白心》、《内业》四篇)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暂称《黄帝四经》)中的思想为主要材料,来分析道家黄老学的哲学体系的一般理论特点和思想实质,以及它对老子“道”的哲学体系的改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早期道家统治术有一个从老子"道政"到黄老学"法治"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子的"道生之"转变为"道生法";老子的以无为和柔弱为主要特性的"道政"转变为通过客观化的非人格的制度来治理;老子的"反智用道"被改造为"弃智用法";老子以道的无名为中心的"无名主义"转变为"循名"和"正名";老子的赤子之心被一种人的趋利避害的自然人情所取代;老子的"小国寡民"设想则被转变为一个对强大国家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郑博思 《现代哲学》2020,(2):137-141
传统观点认为历史上的道家可以分为“黄老”与“老庄”两个主要派别,“黄老”道家注重倡导君道无为的政治哲学,“老庄”道家主张修身养性的人生哲学。本文认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载以《渔父》《胠箧》《盗跖》《庚桑楚》为代表的《庄子》诸篇带有鲜明的黄老学理论立场和思想特征,这些篇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或者应该被纳入先秦黄老学的研究范围内,而对于《史记》所言“道德家”之理解也不应局限为狭义的黄老学,而是既包含“黄老”亦包含《庄子》在内的广义道家。  相似文献   

6.
关于《老子》讲的道,历来有两种解释倾向。一种是水平域的,强调道的"有无相生";一种是垂直的,强调"有生于无",道就是无。从战国直到现在,垂直的解释占了上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却将通行本40章的垂直表述变为了水平表述,让人看到《老子》道论的更古朴也更内在一致的结构。这就促使我们重新打量"无"的含义,它与"有"之间为何会是那样一种"对生"关系,并让我们反省自黄老学、韩非、王弼以来对于老子之道的解释的问题乃至误解。其中的要害处在于,黄老学和法家出于政治目的,为了赋予君主以一个绝对超越和控制臣民的地位,提出"道生法"、"循名责实",要以"道无"来统辖"法有",但实际上又做不到"心术"要求的虚无因应,于是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肯定"无"的更高级的实体地位,以保证形名之学统一于道。郭店《老子》与流行本《老子》在40章中的差异,可能就出自这样的思想需求。之后,才有了魏晋的"以无为本",乃至现代人将道看作高于万理的总道理,或比万物更普遍和抽象的本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中期以来黄老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中期以来,黄老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除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丁原明《黄老学论纲》等专著先后出版外,还发表了一批关于黄老学的重要论文。特别是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的创刊,更将黄老学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一、黄老学的产生和演变有关黄老学...  相似文献   

8.
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老子的世界观,是一个并不简单的问题①,它同《老子》一书篇幅短小、语言简洁之特点产生了明显的反差,同老子以这有限的篇幅成为大哲学家和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的道教教主之间也产生广反差。其中的部分原因是,老子的思想具有非同寻常的深刻性,它一语道破而不动声色,充满反论而超凡脱俗。掌握这一思想的奥妙和精髓需要持久的耐心...  相似文献   

9.
“一”是黄老哲学的重要标识性概念,在宇宙论上代表造化万物之始,在哲学品格上强调兼综百家之旨,在政治实践上表达人君治国之要。自战国至秦汉期间被塑造出的“黄帝形象”凝结着黄老学以推崇“一”为标识的哲学主张和理想人格,具体表现为:黄老学者对于“一”作为万物之生成者的要求以及在政治上主张超拔于“众”的“君主”地位的诉求在黄帝作为华夏共祖的形象上得到了落实;黄老学融百家思想为“一”的哲学努力及其包容气象与黄帝促进民族融合、实现天下统一的政治功业相呼应;黄老学强调“执一”“无为”的治国之术也相契于黄帝法天则地、垂拱而治的政治实践。黄帝是黄老学注重“一”的哲学思维和政治愿景的形象化表达,二者的高度契合促成了“黄帝”与“老子”的自然结合,也使黄老学具备了迥异于道家其他分支的学术特质。  相似文献   

10.
一、序言:玄学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中国固有的哲学到郭象(252~312)便告一段落。①这并不是说中国思想终结了,而是说春秋战国时期由老子和孔子等诸子提出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经过汉代的宇宙发生论,到魏晋时期呈现出向本体论发展的倾向,并最终精炼为中国式的抽象思维。中国哲学经历汉代和魏晋时期,将春秋战国时期分散的多样性简化为在某种程度上统一性的多样性。这种统一性的多样性从学派来看,大致可以理解为儒家式思维和道家式思维的对立。汉初的黄老学是先秦道家的现实转变,而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而推行的“独尊儒术”,是先秦儒…  相似文献   

11.
王威威 《管子学刊》2004,(3):29-32,42
黄老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政治实践中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对于其根本思想特征学界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以致于引起许多思想家关于其学派归属的争论。学界比较传统的方法是按照现存被认为是黄老学的著作来概括黄老学的特征,这一方法既缺乏确定性又不能避免循环论证的嫌疑。本文脱离黄老著作的文本,从“黄老”这一名称的含义、史籍中对于“黄老”的记载以及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中对道家思想特征的概括三个方面相互印证,得出黄老思想的两个主要特征:“道”的社会性倾向和清静无为的思想。清静无为的思想又可表达为虚静、因、刑名学说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同现在一部分学者的主张不同,本论认为司马迁最初使用的“道家“并不能被看作是一种把老子和庄子完全排除在外的概念。把解释为君对臣的统制术的“无为“和吸收诸子之长的“混杂性“便是黄老学最重要的特征的论述方式,其出发点在于将道家和黄老学设定为了同一概念之上。这篇论文旨在阐明汉初所使用的道家的概念,说明它并不包含在黄老学之中。  相似文献   

13.
北大汉简《周训》中蕴含一种恐惧情绪,不仅包括对于国亡身灭的恐惧,而且还特别提出立嗣的问题,害怕立嗣不贤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正是由于这一点,简文中出现大量的"不可以"和"毋"等词,体现出作者对其治国思想的自信以及其思想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这些特征均与黄老学特征相符。《周训》认为养身与治国是一体的,身治则国治,身乱则国乱,治国首在于治身,而治身之关键在于保持气之平,由治身过渡到治国,治国之平就体现为持守公平公正,两者是合二为一的,《周训》这一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黄老学从养身到治国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4.
"慎"观念在《老子》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尚书》和《周易》来看,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从其在老子思想系统中的作用来看,"慎"观念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最重要的是"慎"观念与人的心智密切相关,揭示了老子认知世界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中期以来黄老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80年代中期以来,黄老学研究在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又取得了重大进展。除继吴光《黄老之学通论》、熊铁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外,又先后出版了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丁原明《黄老学论纲》等专著。此外,还发表了一批关于黄老学的重要论文。特别是陈鼓应主编《...  相似文献   

16.
老子之后,道家内部形成派别林立、错综复杂的学术思想局面。(汉志)著录道家37家,仅此可见其繁盛。但《汉志》实以人系书,以书分家,并不能反映道家思想的根本分际,也无法据之确定各派的文化功能。今人大多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但如何从根本精神上理解各家的理论意旨,确定其思想类型及价值,仍有待于深入研究和讨论。若着眼于此,可把先秦道家划分为黄老学、老庄学、杨朱学三系,这三系分属干知识型、精神自由型、感性自由型的学问,稷下道家、庄子、杨朱分别为这三种思想类型的代表。依此,道家中的各家可以在这三系中找到自己的位格,…  相似文献   

17.
一、道与一、无和有的抵牾在追问世界之本原方面,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是非常深刻的。作为史官,老子虽然能接触到大量的史书和史实,但整本《老子》五千言丝毫不涉及具体的人物和事件,直接切入哲学问题,思想连贯、文风一致,这在中国先秦古籍中可谓独树一帜。他明确提出了道的范畴:道生一,一生  相似文献   

18.
宇宙论和规律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这两个问题搞不清楚,老子的其他思想便无从说起。尽管学术界在这方面的讨论已经非常丰富,并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上有许多发现,但我认为,老子宇宙论和规律论的实质意蕴还需要深入发掘。因此,本文希望对此作进一步的研究,以就教于方家。《老子》四十章和四十二章是考察老子宇宙论的关键。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实际上包含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何谓“有”、“无”?(2)“有”、“无”和“道”的关系如何?(3)怎样具体理解从“无”到“有”再到“万物”的创生过程?在…  相似文献   

19.
道家教育思想研究,在中国教育史研究领域属薄弱环节。《老子想尔注》作为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到目前为止尚无人著文探讨其教育思想。本文从教育的目的和对象、以"道"为核心的教育内容、社会教化思想和师道理论几方面对《老子想尔注》所论教育问题作了分析评价。以期抛砖引玉,把《老子想尔注》教育思想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在老子哲学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对其解读存在两方面的争议:一是如何断句才符合老子的句读;二是如何解读才契合老子的思想逻辑.老子这句话目前共有四种断句法,但从断句的可行性来看,两种断句法不可行,而在剩下的两种中一种比另一种更好.主流注家将此句释为“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常在的道”,会导致老子整体思想逻辑的不一致,这已被不少人所质疑.我们提供充足的论据来论证,将“可道”重释为“可名为道”,将这句话释为“可名之道不是永恒常在之道”,将会化解此种不一致,而且非常契合老子的论述结构与哲学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