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轮功是中国当代的邪教组织,与世界上其他邪教一样都表现出强烈的反社会性。尽管如此,仍有一些痴迷深陷其中。为了有效地治理邪教法轮功,挽救痴迷,就必须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宗教属性和邪教本质进行深入地研究,并据此寻找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名义的本质与实在的本质是洛克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名义的本质是各种可感性质的抽象观念,洛克以此反对经院哲学以实体形式作为个别事物的实在本质来规定事物的存在。实在的本质等同于个别事物的内在结构,在原则上是不可知的,它可被视为名义的本质在内在结构上的投射。洛克并不是一个本质主义者,他也不认为存在着自然种。洛克也未曾断言内在的结构就是波义耳式的微粒说,洛克只是将微粒说看作是较之于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说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谢新芳 《美与时代》2003,(12):82-84
中国古典戏曲最本质的审美特性是民族性,它表现为民间性、综合性、技艺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人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蔗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  相似文献   

5.
6.
7.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文化,已为学术界所公认。具体而言,有“明(床电)荣西始祖”说,以天台山为日本茶道的发祥地;有“圆尔辨圆、南浦昭明始祖说”,尊余杭径山(径山茶宴)为其起源地。此二说较为普遍。另外还有以中国明代朱权的《茶谱》为茶道的起源,以及陆羽《茶经》提供了日本茶道精神之原型的说法等。  相似文献   

8.
《公孙龙子》中的"白马论"引出了先秦哲学中对事物本质与属性的思考。公孙龙子的诡辩或源于他已经注意到较早的名家"形名"观,即以物之形为物之本质的主张当中潜在的冲突。物之形与物之色类似,当属于事物可见可感的属性层面,但仅根据对物之形的感知不能简单确定物之本质,并进而确定其名为何。公孙龙子对物之形之名仅可能是对其属性的描述,而难以直接揭示其本质的洞察亦非名家独见。对形名问题——描述物之形之名是否可用来对决定物之所是的物之本质加以断定——的反思也同时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脉络中展开,并由此发展出以"德"指本质和以"性"指本质的不同论断。如将上述话题中包含的有关事物属性与本质的见解在某种程度上视为对一般哲学问题的考察,则由此可见先秦哲人无疑也关注着某些与古希腊相通的哲学问题,只是对其提供了需要我们再三检讨的不同解答方式。  相似文献   

9.
有一种观念认为,罗马帝国的衰颓是由于基督教的出现.事实上,基督教的出现,与其说是罗马帝国衰颓的原因,勿宁说是罗马帝国衰颓的结果.它的产生,与罗马帝国感性主义的蜕变与泛滥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王希 《世界宗教研究》2011,(1):139-148,194
真主的本质与属性问题是伊斯兰教义学当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安萨里在《信仰之中道》中对这一问题有详细阐述。他不仅论证了真主本质的存在及相关特性,说明了真主属性的共同特点,还指出了本质与属性关系上的相对二元化特征。其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以理性的方式论证了真主对世界万物的直接创造和绝对支配。安萨里的很多重要思想如宇宙论、因果论、获得说、以及他同哲学家的一系列争论,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总是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也即在艺术审美过程中是有"真""善""美"三个因素来起作用的,这就形成了"认知""意志"和"形式"三个维度为轴线的个体"意识空间"模型,依据这一模型可以解释不同类型的审美及个体在此审美类型下的审美体验。审美对当代人的一般生活常态、对现世个体都具有意义。审美之所以在个体生活中不可或缺,在于审美所产生的超越感,进而揭示了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格式塔心理美学的代表人物,阿恩海姆将格式塔理论应用于美学从而为美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此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其诸如审美共鸣等理论的误读。故有必要还原阿恩海姆的理论初衷与审美共鸣的发生机制,并指出其中本就包含而为人所忽视的情感因素,而这也正是造成审美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结合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直观表达,也是古代人高尚的人生观的表达。山水画在唐末后占据中国绘画的主导地位,结合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中国山水画自兴起之日,就贯穿了老庄之道,道家精神是其内涵。恬淡至上、寂寞无为是山水画的宗旨,山水画对"淡"的境界追求一直都是山水画家们的理想。  相似文献   

14.
假山作为中国园林建造中的基础结构,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极具审美价值,它以造景为目的,构成园林的主要景观、划分园林的各个区域,在中国园林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假山的建造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假山的建造技术由最初简单模拟自然山川的形态到明清时期精细的表现自然,古人对假山的审美意味也发生着改变。文人不仅通过游玩园林看假山修身养性,更将假山搬入画中,状物言志。以太湖石为切入点探究传统中国画中假山的面貌,并以当代艺术家的中国画作品为例,结合时代语境,浅析中国画中假山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画的笔墨精神作为形而上的“道”的表征,体现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中国艺术长盛不衰、独立于世界艺术之巅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文质彬彬"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的重要美学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是针对人的修养,同时也是对人们着装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当时服饰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强调服饰的"文"和"质",即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现代服饰仍然遵循"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并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符号继续实现着传递信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徐晓望 《福建宗教》2001,(3):13-13,46
李洪志一贯将自己的“法轮功”攀附佛教,一度宣传自己是释迦牟尼再世,一度又说他的功力比释迦牟尼还高,而“法轮”一词也是从佛教中盗用的。那么,我们来比较一下李洪志的“法轮功”与佛教境界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李淑贞 《福建宗教》2001,(1):9-11,39
人有终极关怀,对终极关怀有自觉与自发、积极与消极、理智与狂热乃至痴迷之区别,也就形成了有神或无神的不同信仰。世界与众生都是多元多样的,人们可以钦佩无神论者内心的坚毅和有神论者因某种宗教信仰而获得的内心纯净,人们可能忧虑二者中的一些偏执的成员,但人们最厌恶李洪志式的惟我独尊、蔑视他人、残害无辜。  相似文献   

20.
卢江良 《法音》2020,(5):61-63
<正>中国的茶与禅,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传,南北朝时期,达摩到中国传法,面壁修行九年之际,有一次睡着了,醒后十分后悔,便割下眼睑扔在了地上,结果长成了一株茶树。他摘取上面的茶叶,以热水冲饮,竟消除了睡意,完成面壁之修炼,终成正果,创立了禅宗。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此后凡禅者打坐入定、诵经念佛之时,经常以饮茶来解渴提神,并且渐渐成为了禅门风尚,以致于到了晋朝,全国的寺观庙宇相继种植茶树。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