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与自然主义相对的先验论进路的影响逐渐扩大,这一新路径试图将自然主义理论结构的平等原则打破,而主张分层性与功能化先验原则。随之,理论先验基础的阐释问题成为核心议题,如何对知识的先验性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构成这一进路发展前景的关键。在诸多的新阐释中,实用主义的视角最为引人注目,它从一种广义的实用先验论主张出发,将先验论进路中的实践效应引入知识的功能化与结构化说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动态先验论的发展。但在这一实用主义的阐释中,新先验论仍被局限于经验与理论的二分视野,理论哲学的有限性还需通过科学实践哲学的平台予以超越。  相似文献   

2.
陆丁 《世界哲学》2005,24(4):60-68
本文是对赵汀阳在《论先验论证》(《世界哲学》2005,3)中为先验论证所提供的逻辑模式的一个讨论和修正.通过对康德的先验演绎以及笛卡儿的我思论证进行逻辑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个以"归入条件"为基本特征的先验论证模式,并以这个模式为基础,对先验哲学的"演化历史"做了初步的总结,同时在最后也对先验哲学与"古代哲学"之间的差别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罗尔斯的自我论是其正义论的关键支撑。其理论意图是:在方法论上兼取欧陆理性主义和英美经验主义所长而避其所短。因此,它既要坚持康德式普遍主义与自律原则,又要规避其先验论形而上学;既要使正义论具有经验合理性基础,又要避免依赖于经验偶然性,这就必须把康德理论的力量和内容与其先验唯心主义的背景分离开来,并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经验主义原则予以重构(Rawls,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科学哲学与核心哲学之间早先亲密的关系开始急剧改变,库恩和他的同时代人提出了科学哲学独具匠心的问题,带来了多少有着相对主义和建构主义色彩的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的发展。理论选择的传统哲学说明遭到拒斥,而社会学说明获得优先地位,科学哲学开始远离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不可通约性论题是对实证主义更为激进的背离,它在自我承诺意义上的所有明显影响,可被视为保守的和过时的。在科学哲学开始倾向于自然主义方法时,库恩思想中却出现了一种先验的方法;在其科学哲学的注意力从范式转移到不可通约性时,哲学的潮流再一次朝向了相反方向。在拒绝同时代科学哲学的一些方面时,库恩无意间让自己与实证主义保持一致。科学哲学对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已变得更顺应和开放,重新评价库恩所放弃的那些具有自然主义因素的思想的时机已到来。  相似文献   

5.
英国科学哲学家约翰·沃勒尔(John Worrall)1992年3月24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就“科学革命与科学合理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沃勒尔认为托·库恩的科学革命的思想对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在于库恩指出了科学合理性所面临的问题,范式之间的转变不存在逻辑的依据,新旧范式彼此都有成立的理由,因此,都是合理的,事实上,没有一个或一组实验结果可以将范式反驳掉,理论和实验结果之间即使存在反常,也可通过修改理论而消除反常,不存在判定多少反常抛  相似文献   

6.
评劳丹的规范自然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Ⅰ.简述劳丹极力主张,科学哲学要保持某种规范的特征,他的自然主义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为科学理论得到承认提供一种认识上的保证”,他写道,“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自然化并不会防碍规范性这一命题,是劳丹观点的基础:“……方法论的自然化并非必然会破坏其规范化。恰恰相反,可以证明,完全‘科学的’和具有极强‘描述力’的方法论将会导致规范的结果。”劳丹是在《科学与价值》这本书中引入其规范自然主义的。他的确专心致志地对科学合理性的规范理论进行了阐述和辩护。这种规范理论是以劳丹所谓的科学合理性的“网状模型”为基础的。按照这种模型来看,科学的(不)一致有可能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事实的和理论的层次、方法论层次和价值观层次。劳丹把他的网状模型与“等级模型”做了比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所强调的"改变世界",并非一种基于善良意志的非理性冲动,而是合乎历史规律的革命的创造性活动。但由于第二国际一些理论家的哲学诠释,这种革命活动被本体化为一种具有不可置疑的先验原则和实践范式。列宁晚年的新经济政策及其社会主义观的演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这种先验原则和实践范式提出了质疑,并对其进行了变革。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将列宁的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观将在进一步的自我更新中回归生活的固有逻辑,在历史实践中不断提升和扩展自身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本质能力,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理性原则所指示给我们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活跃在科学哲学阵地上的结构主义流派已崭露头角,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它的主要特点在于,通过集合论谓词下定义的方法把科学理论形式化。结构主义提出用莱姆塞-史尼德语句形式来陈述理论的经验内容,其目的是为了避免传统科学哲学在观察陈述和理论陈述问题上所带来的认识论困境。结构主义对当代科学哲学的重要贡献在于用静态的形式化结构处理科学理论动态发展的思想,至少在五个方面优于传统的陈述观:(1)用它可以毫不费劲地引入一个对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的政治哲学阐释是在与实证化、决定论解释的争论中形成的。虽然这种阐释路向对于克服第二国际以来出现的经济决定论的解释路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越界阐释的倾向。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唯物史观所实现的双重转变中找到政治哲学阐释的合理限度。从历史的认识模式来看,唯物史观实现了由自然主义认识模式向历史主义认识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深刻揭示了政治哲学中规范性概念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而且有利于冲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迷雾,为政治哲学的阐释限定了理论视域。从历史的研究方法来看,唯物史观实现了从思辨方法到"自然科学的精确性研究"的转变。这一转变明确了自然科学的精确性研究方法和总体性的历史解释原则之间的理论关联,为政治哲学的阐释划清了理论限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力探究的是先验观念论与常识实在论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对两位先验观念论者胡塞尔和麦克道尔思想的关联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一方面,先验哲学的立场使我们在理论中思考和展现处在常识实在论中的自然生活的结构,在此意义上,它与后者是相容的,或是对于后者的辩护;另一方面,先验哲学力图在哲学反思中审视和批判自然态度的某种致命倾向,即令自己迷失在自然主义之中的倾向。就此,先验哲学与受自然主义浸染的常识实在论之间存有张力。  相似文献   

11.
再论先验论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汀阳 《世界哲学》2006,(3):99-102
本文是《先验论证》一文的继续讨论,其中回应了陆丁对先验论证的另一种解释,同时也回应了倪梁康对先验哲学问题的讨论。本文再次强调了先验论证作为一种普遍论证策略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2.
幸福的科学研究在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也遭遇到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问题"。从心灵哲学角度所做的"诊断"表明,幸福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在于:一是它把幸福这样一个典型的民间心理学概念原封不动地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二是它背后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自然主义原则,即科学自然主义。这些错误为幸福科学的"困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然而,幸福科学提供了从心和脑这两个层面认识幸福的全新维度,为自然主义"幸福学"的建立提供了助力。自然主义的"幸福学"从描述性和规范性两个维度理解幸福,并以前者作为后者的经验基础,由此决定研究幸福的最好方法是"神经现象学"。  相似文献   

13.
美国哲学整体论思潮发端于蒯因自然主义整体论,迄今在宏观上已形成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两大分形;分形的依据是对黑格尔集大成的西方近代先验哲学的态度,反对者为自然主义,赞成者则为反自然主义.在微观上,自然主义分形囊括蒯因自然主义整体论、哈克温和自然主义整体论和前期库恩科学历史主义整体论等;反自然主义分形包括后期库恩理性重构主...  相似文献   

14.
哲学诠释学社会科学研究进路是一种与分析哲学相对立的社会科学分析进路。20世纪80年代随着哲学诠释学的兴起,围绕"社会科学何以可能"、"社会科学的哲学基础"、"社会科学认知与方法"等问题的讨论,形成了实用主义"新诠释学"、先验诠释学、系谱学诠释学、激进诠释学、弱化诠释学等多种哲学诠释学社会科学研究进路,它们的发展将决定哲学诠释学社会科学研究进路能否成为不同于分析哲学进路的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5.
骆长捷 《世界哲学》2015,(3):65-70,160
斯特劳森对关于外部世界和他人心灵的怀疑论的反驳通常被看作某种先验论证。B.斯特德(Barry Stroud)批评斯特劳森的先验论证建立在实证原则的基础上,不能成功反驳怀疑论。斯特劳森在《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一书中对斯特德的批评作出了回应。他认为,描述的形而上学所坚持的是一种温和自然主义立场,它并不打算诉诸理性论证来反驳怀疑论,而仅仅满足于说明怀疑论的无效性。先验论证的主要工作不是为了反驳怀疑论,而是为了展示概念图式的主要结构性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描述形而上学的自然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现今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愈益突出了。有人认为,现今科学哲学的特征就在于它转向了自然主义。一、现象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包括自然化(或自然主义化)科学哲学和部分自然化(或自然主义化)认识论。前者试图把科学认识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后者则试图把科  相似文献   

17.
意识之自发性乃是贯穿于萨特早期哲学工作的核心问题。通过认定意识之自发本性,萨特相继在《自我的超越性》和《想象物》中得出"意识无自我"和"想象即自由"这两条著名命题。然而,对于自发性的讨论毕竟只隶属于先验论的工作范围,而萨特哲学之立意从一开始就指向了溢出纯粹先验论场域的超越论部分,并且正是在此立意的指引之下,萨特在构造以自发性现象学为实质内涵的先验论的同时,反过来标示出了先验意识由其自发本性而导致的对于自身的囚禁,后者尤其体现在在萨特看来实为对意识自发本性之本质洞察的病态意识体验之中。本文试图就透露在萨特早期文本中的这些问题作出梳理。  相似文献   

18.
崔伟奇 《学海》2001,(4):5-8
20世纪 6 0年代 ,T·S·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范式”这个概念来描述科学的发展。这个概念现在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毫无疑问 ,范式总是与特定的、处于成熟形态的理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 ,以范式为视角探讨哲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势 ,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特别是随着新世纪、新千年的来临 ,哲学能否再次发生理论“转向”(turn) ,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一、哲学范式的基本特征当年 ,库恩面对人们对范式概念的责难 ,曾把范式的多种涵义归结为“科学共同体” ,并进一步明确为两种基本涵义 :专业团体 (…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为分析社会历史的科学指南,在观念层面以及现实层面触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对现实世界的统治权,"历史科学"作为对共产主义现实运动的理论表达,在对市民社会积极扬弃的基础上开展出对人类社会之重建。本文通过"否思"现代知性科学的哲学信念与方法论基础,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展开、形成与制序化为背景,澄清19世纪社会科学范式的形而上学性质与普遍主义取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科学观为视角,阐明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与方法论的哲学变革。而"具体的历史原则"作为把握既定社会自我运动的科学方法,与黑格尔抽象的历史原则有着本质区别,它在思想基础与方法论层面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超越现代知性科学提出了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先验论证曾被寄予反怀疑论的厚望。尤其在当代知识论领域,面对彻底怀疑论的挑战,先验论证的反怀疑论作用亟待说明。经过斯特劳德对强先验论证的批评,哲学家们开始探索先验论证的弱化使用方式。斯特劳德认为弱先验论证的"不可或缺"与"无懈可击"两个特性具有独特的反怀疑论功效,但有批评意见指出,弱先验论证面临认知辩护缺失的问题。经过分析可以发现,批评者不仅错误地缩小了认知辩护的范围,还误解了信念系统中不同命题所扮演的角色。总而言之,弱先验论证可以回应认知辩护缺失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