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下半叶,随着“后现代思潮”的衰退,一种重访过去、回归宗教、瞩望形而上境界的趋势日益显著。一种“新灵知主义(new gnosticism)”思潮构成了“后现代心灵(postmodern mind)”的一个显著维度。①复兴的灵知主义同其历史先驱构成了一种传承而又对话、延续而又颠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7,(5):157-164
旧约圣经是古代犹太人创造的经典,也是其信仰之源与生活之道。但在犹太人流亡欧洲时期,《塔木德》逐渐取代了圣经,成为犹太人信仰的基础,与圣经原典发生偏离。直到18世纪下半叶,以门德尔松为代表的德国犹太启蒙主义者为更好地融入西方社会,乃复兴民族文化遗产,试图唤起犹太人对圣经的兴趣,开始重译圣经。19世纪,一些欧洲犹太学者在欧洲现代圣经批评日新月异而犹太人对圣经知之甚少的语境下,倡导"回归圣经"。其意义既包括"回归圣典",即研读与阐释圣经文本;也包括"回归圣经时代",即复兴或重建圣经时代的某种历史与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学术界兴趣了一门新的研究学科即西方灵知主义,并把它视为西方另一种宗教传统。本文试图探讨西方灵知主义研究学科的产生、研究范式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格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著名美术史家,他从知觉心理学的研究视角提出了艺术中的"触觉"概念。事实上,在李格尔之前,18世纪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和康德等人已经开始注意到触觉在艺术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李格尔将"触觉"概念引入艺术史的研究当中,以触觉和视觉间的张力关系演绎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宣称,理性在自我清算中已终结自身,因此置批判理论于困境之中。哈贝马斯背离传统理性观,通过合理重建为理性寻找新的基础,以挽救启蒙传统中的批判能量,激起了广泛的批评。在超越了"理性启蒙"和"理性他者的反启蒙"时代而进入"理由"的时代后,哈贝马斯召回与慎思纠缠的认知主义时刻,诉诸"理性评判"和"给出理由",从而达成合理共识,彰显了交往合理性的价值;但将合理化扩展至社会领域时,对理性的社会功能,依然需要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是英语国家近三十年成长起来的一支相对独立的社会道德思潮,汇聚了当代西方反理论主义、社群主义等多种批判性思潮为一体,力图从道德情感主义的进路回应规范伦理重建和启蒙筹划问题,拒斥传统道德哲学的规则主义倾向。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主要以女性关怀伦理学和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为内容代表,它们在理论上注重经验描述的方法,在价值观上主张"关怀/关心"地行动优先于抽象的道德规则,对"他者"的责任意识优先于对"个体"的权利意识,这些内容主张反映了当代西方在道德理念上的进步。"移情"是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它被当代道德情感论者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反映了当代道德情感论者注重追求道德行为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平等参与和共同受益,以及由此对道德行为者产生的实际心理感受的伦理精神。"移情"的提倡也对当代西方政治、经济等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孕育出一种"移情的文明"之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7,(1):206-216
主题模型是新近开发出来的研究方法,对于拓展数字人文的研究路径非常有价值。LDA是主题模型算法之一,将它运用到"德语文献档案"收录的1700-1800年间的文献,在归纳、分析文本的主题后,对主题模型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判。主题模型的演算结果让我们对18世纪德意志精神世界有了更加立体的认知:18世纪的作者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异常积极,小说受追捧与公共领域的兴起密切相关,宗教启蒙是时代主题。这些结果表明,启蒙运动具备多重面相。在历史研究中需要将以主题模型为代表的远距离阅读与细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得到更具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主题模型作为一种文本挖掘的方法,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而这种进步需要人文学者与计算专家的通力合作。这也是数字人文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对中国现代美学产生过重要影响。法国的启蒙主义运动,对几乎所有的中国著名美学家,包括不同学派的代表性人物,都起到过不同的"启蒙"作用。尤其是法国启蒙主义"百科全书派"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更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各个不同时期、不同观点的美学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9,(3):107-114
何谓最佳政治体制,从古希腊至英国革命时期始终是思想家们热衷探究的议题。自18世纪末启蒙时代直至19世纪70年代第三共和国确立,法国长期处于革命、复辟与战争接连不断的危机状态。激进的共和主义和理想化的自由主义,均不能解决法国大革命后复杂多变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以贡斯当和托克维尔为代表的法国自由派最重要的创新之处,在于根据大革命后的新局势将混合政体理论与分权制衡学说作了适当的调和,提出了适应新时代的代议制理论。他们认识到只有将大革命宣扬的自由、平等理念与法国的历史传统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政治秩序。以代议制为基础的立宪体制,是结束大革命和保障公民自由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中国思想和西方思想的第一次真实相遇是16-18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欧洲的传播和影响,由此,开启了18世纪的欧洲中国热,中国文化成为启蒙思想家重要的思想来源。但当下中国学术界在理解西方启蒙思想和中国思想的关系时,要么从后现代主义出发,否认中国文化对当时启蒙思想的影响,把西方近代思想的形成说成一个自我成圣的过程;要么将启蒙思想与中国跟传统思想对立起来,无法揭示二者之间的历史和思想的联系,从而赋予儒家思想以现代意义。因此,本文将从历史与思想的角度说清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降之中华美学的现代格局,以美学的守成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为其基本构成.这一点迄今大致依然如此.它们均因时代之需应运而生,可以构成21世纪及其未来中华美学的基本走向. 其间守成主义美学,尤为重视美学遗产、传统的传承与弘扬.“五四”以来,以“儒”为宗要、以梁漱溟为代表之“现代新儒学”的美学精神,作为东渐之西土“德、赛二先生”的一种人文应答,主要对传统儒学之美学,充满“同情与敬意”.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塑造"了一个以"颠倒柏拉图主义"的方式完成西方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的尼采形象。但事实上,尼采本人却试图通过重新"复苏"古希腊史诗和悲剧的艺术精神以及"竞赛"精神,以颠覆整个柏拉图主义的框架。其"艺术"观念并不能等同于柏拉图主义意义上的"感性世界",而"竞赛"的精神更是意欲超越柏拉图主义"高、低"秩序的张力机制。海德格尔与尼采克服虚无主义的共同路径,在于都试图以"返回"前苏格拉底时代的精神资源来克服此后西方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后果,与此同时,借助德语传统"文化"的特殊性来对抗以英法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正是在这种精神追求下,十九世纪之后的德国"虚无主义"问题逐渐步入了一种独特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浪漫主义的历史感,在一定意义上促成了马克思的历史地思的运思方式的自觉确立。马克思哲学运思的真正基础是"世纪"而不是"原理",这正是它的真实历史感所在。维科关于人只能认识自己的产物、观念顺序取决于事物顺序等思想,同马克思关于"剧中人"和"剧作者"的同一性、人的生存方式决定范畴的思想具有某种一致性。德国浪漫派关于历史规律本身的历史性、对超历史的永恒人性的批判等思想,也启示了马克思关于"历史性的规律"、人性在历史上不断改变等思想的建构。但马克思哲学并不像浪漫主义那样是作为启蒙主义的反题出现的,而是作为扬弃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之对立的合题出现的。马克思的历史地思,仅仅是在此意义上同浪漫主义之间存在着思想史联系。它不能被无视,但也不应被夸大。  相似文献   

14.
叶秀山 《世界哲学》2015,(2):5-12,160
本文围绕着德国古典哲学的"否定"概念,首先探讨了这个概念作为逻辑范畴从康德、费希特到黑格尔的演进史,肯定了黑格尔通过将"否定"引入"存在论一本体论"从而完成德国古典哲学对传统形式逻辑的改造工作。其次,由于黑格尔的"精神"的能动性,"精神"促使"理性"达到自我认识,最终使得"理性"成为有序、合理的"意义世界"的创造者。最后,本文指出,"否定"的"精神"在哲学上不是斯多亚主义,不是怀疑主义,也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存在主义一实在主义",因为"精神"通过"理性"开创了一个新世界。同时,"精神"的持续"否定"意味着我们可以确信一个更好的"未来"世界必将到来。在这个意义上,"否定"的"精神"又是一种"未来主义"。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5,(5):74-81
新启蒙主义在时代精神上与新文化运动呼应,都缺乏有效联接文明传统的内在视野,同时还须应付革命主义的遗留影响。对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单向移植和模仿远远超过对中国现实经验的原生性阐释,削弱或扭曲了它对于政治实践的规范能力,构成新启蒙主义政治学的精神底色。来自政治传统的文明复兴论与紧密结合权力现实的社会主义理想派对此提出了重要异议。只有回归并维系"文明传统—时代精神—权力结构"之间的良性张力机制,中国现代政治学才能获得真正的学科成熟,在社会系统和智识建构上得到文明传统根源的深厚哺养,对政治发展提出富于效力的解释和规划。  相似文献   

16.
在概括18世纪欧洲启蒙时代的内在精神时,E.卡西尔是这样说的:理性成了十八世纪的汇聚点和中心,它表达了该世纪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一切,表达了该世纪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显然,18世纪启蒙运动将理性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当时的人们在理性原则的指导下,以机械的、自然神论的世界观对宇宙和世界进行科学的理性推算与证明,甚至以此为理论的基本原则对上帝的存在展开激烈的批  相似文献   

17.
16世纪晚明心学时代的李贽,是一个颇有争议性的人物,至今一直如此。时人称他"背叛孔孟""名教罪人",近人则以为他是"启蒙英雄",是前近代中国启蒙思想运动的一面旗帜。其实,这两种看法都过高估计了李贽思想的历史地位。历史真相也许是李贽只是晚明时代的悲剧性人物,其性格乖张、言论刻薄、愤世嫉俗,故难以容人;其思想承续了阳明学的批判性精神,与泰州学派推动的儒学世俗化运动的时代气息比较契合;然其学说思想缺乏理论系统性,不宜过分夸大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若认定李贽是反传统的思想英雄,显然是源自现代性的观念预设或"启蒙情结",而非是真实的历史判断。若认为李贽思想作历史定位,则可说其近承王畿、远绍阳明、学主童心、融通三教。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事情本身的过程,是一种演证法,一种有机的—历史的动态逻辑,而赫尔德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刻的意义。通过黑格尔与赫尔德之间的一种溯源性研究,可以发现赫尔德哲学思想的辩证元素及其对黑格尔辩证法形成的意义,即一种语言的有机体理论、关于历史发展的内在原则和必然性的思想以及民族、宗教与生命的内在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三个本质的环节。黑格尔的辩证法正是赫尔德的这种有机的历史的思维方式的逐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启蒙运动构成了黑格尔思想发生和形成的一个主要思想背景和语境。按照黑格尔的第一个传记作者罗森克朗茨的说法,黑格尔的教育结合了启蒙的原则和古典研究。(Rosenkranz,S.19-21)黑格尔著作的编纂者霍夫麦斯特也指出,启蒙运动的整个传统构成了黑格尔教育的背景。启蒙对黑格尔成熟的思想有更微妙的影响:“18世纪的思想不仅是他体系的原材料、主题———它是他继承的思想财产。”(Hoffmeister,S.ⅷ)这些说法当然不是想当然,而是有着坚实的历史证据。启蒙运动还应区分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启蒙运动,它们彼此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但黑格尔却是对这…  相似文献   

20.
在爱克哈特生活的中世纪晚期(13-14世纪),阿奎那为代表的经院神学达到高峰、已近没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爱克哈特作为多明我会的神秘主义者,将希腊哲学、基督教神学和新柏拉图主义融会一体,创造出自己独特而高度灵性化的、以"成形-教化"思想为基础的"神人合一"的神秘主义神学。在源远流长的精神历史里,爱克哈特的灵魂火花、教化循环和神人合一的构想,是德国早期教化观念起源和转化的重要背景。他的教化观念蕴含着一种时代精神的转变,架起了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到德国古典观念论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