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马克思揭示哲学与时代关联的基本命题,从其提出的源初语境和基本内涵而言,是完全从属于黑格尔哲学的。但从独立和成熟时期马克思的整体思想视域出发,我们会发现:一方面,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式,重新揭示了黑格尔以概念思辨方式所把握到的西方社会历史演进中的实体性内容,正是这一点让许多解读者仍将马克思哲学仅仅看作黑格尔哲学的世俗翻版或简单颠倒;另一方面,在马克思决定性超出黑格尔哲学的地方,在真正揭示人类社会"史前史"时期的感性活动基础和"未来社会"前景的地方,曾经高度评价最终仍然深度误解马克思的海德格尔,是一个更为合适的对话者。换言之,以黑格尔和海德格尔为参照系,深入理解马克思关于哲学与时代关系的基本思想,是我们在当代语境中重新解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对我们自身的历史处境和时代精神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2.
剖析现代性劳动结构是马克思洞悉现代性正义边界的切入点。通过对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分,马克思既实现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概念的存在论批判,也实现了对现代性正义观念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动力机制,更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组建的隐秘逻辑。剩余价值的不正义不是劳资关系层面"量"的不正义,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层面"质"的不正义。马克思强调的"正义与生产方式一致"表明,正义是依存于相应物质基础的社会现实。作为社会现实的正义不仅是一个批判性概念,而且是一个建构性概念。马克思在为资产阶级正义划定边界的同时,也为现代性正义新形态的生成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对以资本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无不体现着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可以说,当今全球化印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不断扩张并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预言,马克思哲学在“现代性”问题中的天然“在场”将不断地给我们以启示。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中后期的相遇是必然的。尽管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性的批判不乏许多合理的成份,但它并未超越马克思哲学。当代许多研究者都认为,马克思是对现代性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真正先驱者。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在《后现代转向》一书中指出:“卡尔·马克思是第一位使现代与前现代形…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将历史看作是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这种解释常常招致批评,在批评者看来,马克思和黑格尔一样,把历史描绘成单一的目的论过程,因为马克思认为历史进程将最终达至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批评是合理的吗?如果马克思的哲学中存在目的论观念,那么这种观念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马克思本人对此语焉不详。我们通过对阿尔都塞历史无主体观点的批判性讨论发现,马克思主义最好被看成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目的论,它描绘了人类主体的历史性突现。通过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行比较,我们也可以得出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革命中的伦理学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从形式伦理学到实质伦理学:马克思对西方近代伦理学的“解构” 在当代哲学的最新格局中,由于传统秩序崩溃和价值多元化导致现代人生活理想的严重危机,使伦理和政治问题发展成为哲学的核心问题。在这一新格局中,马克思哲学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以致所有涉及现代伦理学问题的学术探讨都必然是与马克思的对话。然而不难发现,马克思学说中并没有一个严格学术规范意义上的伦理学理论。至今我们仍面临一个看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探讨了西方形而上学的由来之后,分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主要特征;以此为历史和逻辑的衔接,阐述了作为西方形而上学继承和超越的马克思哲学的要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并未过时。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难题,依然需要通过掌握马克思所提供的思想武器来寻求解决的路径。当前,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亟待增加思想含量、凝练问题意识、保持批判锋芒、创新学术话语。这需要马克思哲学研究者提升时代意识、历史意识、人民意识,深入解答如何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如何与世界哲学展开平等而有尊严的对话,如何解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等重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8.
现实与理想的问题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重要问题。根据马克思,现实与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相关切,区别于现存;理想是扎根于现实的,同时,现实与理想的实现有关,它还是一个具体的实践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现实与理想相互切近,又保持内在张力。这表现在:一方面,现实与理想两者是相区分的,需要进行划界;另一方面,现实与理想相互联系,都植根于人类实践的能动活动之中。这意味着,人类实践的能动活动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  相似文献   

9.
人们在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经典著作的重新解读的过程中,对国外解释学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我国深刻的社会变革,又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置于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的“视域融合”的思潮中。然而,到底何种解释更契合经典文本的意义或原作者的用心,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想寻求马克思的意见,尝试将其在繁浩的文献解释实践中提出的某些解释学原则、方法给予梳理,作为文本解读中的解读,以就教于同仁。一、作者言说与读者理解之间的涵变马克思认为,出现在历史发展中的各类文本的思想以及人们对这些思想的理解并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0.
安乐死合法化问题 ,牵涉甚多复杂的利益价值和思想观念 ,自法哲学层面而言 ,其中最主要者有 :其一 ,当下现实提出合法化要求的安乐死 ,是一种国家权力 ,还是一种公民权利 ?其二 ,安乐死合法化问题是一个宗教、信仰问题 ,还是一个世俗权利问题 ?其三 ,安乐死合法化问题的判定标准为何 :是实定法 ,还是超实定法 ?兹分别探讨如下。1 作为公民权利的安乐死与作为国家权力的安乐死荷兰安乐死法案获通过后 ,有观点认为 ,这一法案与纳粹德国有计划屠杀残疾成人和儿童的政策并无区别 ,它们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无独有偶 ,在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安…  相似文献   

11.
唐正东 《学海》2007,42(3):17-24
本文通过对青年马克思的“巴黎笔记”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布鲁塞尔笔记”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曼彻斯特笔记”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相关著作的文本学考察,剖析了青年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与其哲学思想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对“实践”、“物质生产”等马克思哲学中的基本概念重新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2.
个体性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哲学问题,先秦儒家多有论述,他们主张把群体价值摆放在首位,把个体置于群体视域下加以审视。孔子站在群体价值至上立场上,通过对礼、仁的诠释,展示了其对个体的看法;孟子突出了自我个体人格的独立意识,但更多强调的是个体对群体应担当的责任;荀子隆礼重法思想,是约束个体合乎群体利益与价值的重要手段,同时显示了荀子思想中群体性与个体性所处地位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主义视域中的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尽管与后殖民主义对东方社会的研究有本质的不同,但它对东方社会的关注,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消解以及分析东方社会的某些方法,或多或少地启发了后殖民主义研究视角的转换、研究主题的确立以及研究内容的进一步展开。本文较详尽地分析了后殖民主义对马克思的态度,以期深化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一赛义德(又译萨义德)在其后殖民主义的开山之作《东方学》中引用了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一句话:“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并把这句话置于该书的卷首扉页,作为全书的主导思路。马克思在说完上面…  相似文献   

14.
疼是在特定情境下的世界对人作用时产生的否定性感受,也是人所呈现出来的一种世界对人的意味。疼具有切己性、返身性。在儒家思想史上,疼曾被视作为礼、仁、良知辩护的基石。在日常生活中,疼则被拿来进行自我确证。有了疼的经验,才能理解疼的现象,才能理解人情世界。疼人者为他人疼,能暂时超越自我而心系他人,并能在疼的驱动下诉诸行动而解除他人之疼。由疼确立的关系既高尚又真切,疼与所疼乃真正的一体。由此看,与天地万物一体实在是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不同的发展观反映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它提出的依据和对发展的内涵、目的、动力、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回答,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唯物论:新世纪的中国和世界需要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为,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是现实生活的客观要求。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反映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发展是…  相似文献   

16.
研究历史上任何思想家的思想,都必须首先掌握相关的史料,特别是第一手史料,这是常识;同时,要辨别和利用史料,准确阐发和评价思想家的思想,又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这也是常识.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研究也是如此,即必须处理好史料与方法的关系.史料,本文称之为"文本依据";方法包括的内容很多,本文重点考察研究者的"问题视域",它们都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杨国荣 《学海》2003,(4):26-32
哲学究竟是什么 ?在追问存在的同时 ,哲学总是难以回避这一元哲学意义上的问题。以智慧的追求和探索为指向 ,哲学之思奠基于知和行的过程 ,展开于世界之“在”和人自身存在的内在统一 ,并具体化为对“性与天道”的绵绵沉思。作为对世界总体上的把握 ,哲学试图达到的 ,是真实、具体的存在。在“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什么”等追问中 ,哲学从类和个体的层面 ,不断地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的统一和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在本文看来,马克思哲学中包含着一定的斯宾诺莎因素,这一因素决定并制约着由马克思向斯宾诺莎的回溯空间。从青年黑格尔派到马克思的理论史的梳理将表明,与同样被归之于黑格尔哲学因素、但被马克思确定性地反叛并超越的费希特-鲍威尔因素以及费尔巴哈因素相比,斯宾诺莎及其施特劳斯离马克思哲学更近。承袭费希特主义的鲍威尔、赫斯、切什考夫斯基等的自我意识及其行动哲学,开出的是离弃启蒙精神的民粹主义及无政府主义,费尔巴哈缺乏社会政治批判意识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则是启蒙精神的倒退,而施特劳斯所承继的斯宾诺莎的实体论及唯物主义则保留了唯物主义及其基本的启蒙立场,包括斯宾诺莎的生命政治意识,均为马克思一般性地继承。但一旦超出启蒙论域,斯宾诺莎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因素,就显得勉强了;马克思哲学中的斯宾诺莎因素止步于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9.
目前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史论关系问题省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哲学与科学在研究方式上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 ,科学研究 (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 )主要是一种前沿性研究 ,除了专治科学史的学者外 ,研究者不一定非得了解或通晓本学科的历史 ,他主要是围绕未经探索过的研究对象来展开自己的工作 ;而哲学与此不同 ,哲学的问题是亘古亘今的 ,古代、近代和现代哲学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式上可能有所区别 ,但它们面对和讨论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 ,正是在对这些相同问题的持续追问和探究中 ,映现出不同时代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各自的特征 ,体征着人类思维发展的绵延性质和曲折进程 ,同时丰富了哲学命题的具体内涵和深广意…  相似文献   

20.
开门见山地说,现在写的这篇文章绝对不是试图去挖掘马克思和尼采在艺术观上隐藏着的相似之处.虽然有人已经反复声称有这样一种隐蔽的相似点,但我们还是很难找出这类东西.马克思和尼采不仅对普通社会的看法,还是对特殊的艺术和美学的看法都存在十分明显的分歧.但是这并不说明,涉及到他们的艺术观念绝对没有共同点.两个人都赞赏伊士奇、歌德和海涅,赞美希腊艺术,十分蔑视19世纪的市侩习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