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建构,应当根植于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理论地基,亟需反思《资本论》的"去政治化"解读模式。《资本论》与政治哲学的关系问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难以回避的根基性问题。根据"政治"与"政治哲学"概念的不同界定,《资本论》可以呈现出"大写政治哲学"与"元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从广义的政治概念来说,《资本论》是一种总体的、大写的政治哲学,它具体再现出现代世界中政治与经济交互作用的总体性。从政治与经济分化的狭义政治概念来看,作为一种元政治哲学的《资本论》就提供了政治哲学的历史科学根据。如果要阐明其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我们就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政治思想中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历史性与规范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政治思想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讨论的热点,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和东欧等国政治格局巨变后,马克思的政治理论受到西方自由主义者的质疑。如波普尔、哈耶克就认为马克思是民主的敌人,他的社会主义理论意味着奴役和独裁,按照马克思的政治理论,必然会导致集权和纳粹主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系统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般认为,它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首倡的。但是作为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原则——系统性原则,早已随着思维方法的历史发展而逐渐萌生和发展起来。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进入以辩证综合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也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得到加强。如果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揭示生物系统规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那么,马克思和恩  相似文献   

4.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交换和流通手段、贮藏、支付和世界货币的职能的论析而描绘了货币发展的历史,进而揭示了货币概念的逻辑。他透析了货币通过其职能所表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现象,以及这种表现形式之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意味,从而戳破了货币现象的魔术,揭开了货币之谜。马克思指出,货币表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社会关系,并且只要这种社会关系持续存在,货币就必然产生和存在,并通过其职能的展开而必然表现这种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不同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货币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货币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对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根本上进行了重新认识。这是由于这一方法本身的任务改变了:这一方法是作为现实地研究具体的客体来运用,而不是作为从根本上“决定思维”的体系的笼统轮廓来运用了。作为认识的基础性因素的经验,可以在这样了解的思维任务的前后联系中加以考察。譬如,在思维的现有内容同经验方面相反的例子发生冲突的条件下,就必须从逻辑-方法论上分析行为的各种“狡计”的观点而言,情况就是这样。实现这类克服理论思维与经验知识的矛盾的“狡计”是《资本论》中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所独具的特点(这正是“实事求是”地研究现实存在的客体的一种方法)。如果说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是一种思辨思维的逻辑,那么,体  相似文献   

6.
作为追求和建构最好的政制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政治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哲学。但在进入20世纪"分析的时代"之后,受"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这两股力量的夹击,政治哲学逐渐失去了其"哲学王"的荣耀和地位,并陷入了危机。随着20世纪70年代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当代政治哲学又逐渐走向了复兴。但这一复兴不过是近代自由主义的一种"主观主义"的复兴,而要想真正把当代政治哲学所追求和建构的正义"理想"落到实处,还必须回到马克思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资本论》,在深入资本自我运动的内在逻辑中剖析和解构"资本逻辑",找到其自我否定的新趋势,实现当代政治哲学的"客观主义"转向。  相似文献   

7.
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要素,商品在《资本论》中被界定为表征资本主义政治本质、批判资本逻辑宰制的经济学-哲学概念。马克思分别从资本主义的政治原象、政治逻辑及政治生命的角度,赋予商品以劳动产品、货币和劳动力这三个层次递进的内涵,描绘出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与政治内涵,准确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特性与政治本质,辩证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一面,全面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命政治。因此,洞见与明晰马克思关于商品概念的政治叙事及其哲学批判,是扬弃商品异化与驯服资本、驾驭财富与树立正确财富观念的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8.
强调中国的《资本论》研究的方法论自觉,其重要一维是对国际学界的《资本论》研究进行分析和研判。在当代国外左派学界,奈格里、克里弗等学者始终致力于从政治角度来解读《资本论》的内涵,并视之为在当下语境中重读《资本论》的必要前提。尽管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都会选择货币、商品等某种要素来凸显对抗性社会关系及阶级斗争的内涵。由于他们未能把握住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因此,他们往往会因为过于强调单纯的政治式解读线索而忽略了《资本论》中关于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规律的重要性。比岱的解读思路尽管在对《资本论》的政治式解读中显得具有较强的学理性,但过度强调政治斗争线索的重要性也使他看不到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就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来说,经济是第一性的,政治是第二性的,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另一方面,政治又决不只是对于经济基础的消极的反映,而是对经济的发展发生反作用,并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就是关于政治和经济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曾经这样指出过:“有人觉得有些矛盾并不是这样。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要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  相似文献   

10.
正义问题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学界围绕"塔克—伍德命题"而展开的讨论貌似呈现了一个矛盾着的马克思和矛盾着的马克思正义论的形象。在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复调语境"中,马克思正义观的本真面貌得以呈显。具体说来,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根基于生产领域的、具体的、历史的实质正义。马克思不仅完成了对正义问题的哲学省思,还从经济学的视角展开了对正义问题的批判性阐发。他通过对工资问题的经济学解释而揭开了平等交易的"幻象",通过对剩余价值率的公式化呈现而交出了劳动力受剥削的"铁证",通过对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深层解剖而洞悉了资本主义虚假正义的"根由"。正基于此,马克思完成了对超越性、批判性的"高阶正义"的理论期许和擘画。总之,《资本论》及其手稿呈现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正义观,它堪称马克思的"正义论"。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关于《资本论》正义观的争论表明,马克思对于正义问题的理解已经跳出现代政治哲学视野,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探讨正义问题的理论语境。重新理解《资本论》的正义观成为重新阐发马克思现代政治批判思想的重要切入点。古典政治哲学对于"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的区分为我们重新理解《资本论》正义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正义从一个道德二元抉择问题转化为政治经济学问题,从根本上瓦解了现代性正义理论的政治哲学基础,进而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正义危机的同时,开辟了一条超越现代"道德政治"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论作为一种修辞形式,可有效解释人如何突破有限性通达无限性。对于目的论这种泛灵论的世界观,马克思一向是极力反对的。但有证据表明,马克思仍在《资本论》中不自觉地运用着目的论修辞。当马克思引用黑格尔的带有目的论结构的论断——"理性的狡猾"——来支撑不假于此便无法言说的观点时,他也就发出一个讯息:他是在目的论解释框架中说明问题的。而当马克思冒着风险把"历史"或"人类"诸如此类的范畴隐喻化为超级主体时,他也就在运用着目的论修辞,与此相关的是无意示人的目的论图景的显露。事实上,马克思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实际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具有严格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的最主要著作,体现多方面的统一性.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专题研究,它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系统分析,它是一部哲学著作;作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规律的论证,它还是科学社会主义著作.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5,(6):126-131
马克思的《资本论》,蕴含着深刻的伦理意义。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石、剩余价值学说为精髓的马克思经济学说,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伦理观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立,又使唯物主义历史观、伦理观得到了全面的、周详的科学证明和运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深刻揭示商品交换中伦理关系与伦理意义的同时,鲜明地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特殊范畴的伦理意义和伦理界限,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伦理道德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资本论》在中国的命运与中国革命历程紧密相联。起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学习西方,在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同时引入马克思的《资本论》。资产阶级革命派借鉴《资本论》思想,阐述其革命思想和建国方略。在社会主义论战中,《资本论》被各派知识分子用来分析中国国情、探索发展道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成为学习、研究、宣传和运用《资本论》的主力军。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运用《资本论》思想探索革命道路的成果,其合理性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所证明。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看待马克思《资本论》的哲学意义?这是一个迄今为止远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中,有两种较为流行的理论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资本论》只是政治经济学著作,马克思一生只是一个经济学家,马克思《资本论》谈不上有什么特殊的、重大的哲学意义,大多数西方经济学著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见证了金融资本的强势崛起,金融资本开始取代产业资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主导性力量。在此背景下,整个社会日益盛行金融文化和金融投资理念,微观主体和日常生活的金融化变成现实。金融资本崛起的内在根源在于资本积累过程的金融化,正是资本积累的这一结构性变迁造就了当代金融资本的巨大权力。为了深入理解当代金融资本的崛起,有必要回到马克思关于金融资本拜物教本质的分析中去。这一分析表明,蕴含在拜物教本质中的金融资本任意性与虚假独立性,为金融创新的泛滥以及金融部门脱离产业部门的过度膨胀提供了前提,从而使得一般意义上的金融资本崛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方面以全新的视角,把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宗教化”概括为:产生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拜物教:另一方面,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与宗教结伴而行的“亲密”关系中,揭示了宗教在经济领域中的世俗化倾向。在当前,研究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方法论意文,因为新出现的一系列经济和宗教现象仍没有超出马克思时代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一部分马克思主义著作家,尤其是德国和苏联的一些著作家,根据《资本论》的手稿来研究马克思这部著作(从1857年的初稿到定稿)结构的变化问题。这个问题最早是由H. 戈劳斯曼(Henryk Grossmann)于1929年提出来的。马克思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最后一部分中提出的、后又在1858年4月2日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详细说明的计划和三卷本《资本论》的计划,显然毫无共同之处,假如人们不了解那些过渡性的著述,那么试图弄懂这个问题,就只有靠某种推测了。正如罗斯多斯基(他对此问题的解释也是不能令人  相似文献   

20.
一1962年第4期《哲学研究》,发表了吴傅启同志的《由抽象上升为具体是辩证的认识方法》。这个标题的提法,是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问题是该文开头的这句话:“这种逻辑的认识方法,就是由抽象上升为具体的辩证的认识方法,也就是马克思应用于《资本论》中的基本的逻辑方法,”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