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敏 《现代哲学》2017,(1):111-117
弗雷格的概念文字是他旨在为算术提供基础而设计的一种逻辑系统,就他的逻辑主义数学哲学计划而言,这种逻辑系统应当表现了具备最高程度确实性的知识。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笛卡尔式的怀疑论方法来考察这个系统,看为了达到这种确实性,概念文字应当具备何种特性。这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论证,从其构造的基本原则来看,概念文字确实有能力通过怀疑论方法的测试。通过这样的论证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在知识论上有足够抱负的逻辑系统应该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知识论是缺位的,这是现代中国哲学界的共识。冯友兰曾断言:"在中国哲学里,知识论从来没有发展起来。"~((1))汤一介也说:"我们知道,中国哲学在西方哲学的冲击下,许多学者都意识到,在中国传统哲学缺乏系统的认识论理论。"~((2))金岳霖等大家也写作过《知识论》等著作,进行了重建中国知识论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客观性问题一直是知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女性主义知识论者把客观性问题看作是一个必须探讨的问题,她们把主流知识论中的客观性诊断为价值中立性,并对价值中立的客观性进行了批判,在此基础上,重建了价值负载的客观性。由于探讨女性主义知识论是全面了解女权运动和知识论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群体能否被识为主体?刘福森,付丽芬贵刊1992年第12期发表了王南堤同志的《社会可否被视为主体?》一文。王文认为,主体只能是个人。社会、群体都不能识为主体。"否则,将导致二元论甚至历史唯心论。""是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相违背的。"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王文认为社会、群体不能被视为主体的第一个论据是:"社会或群体缺少作为主体的最基本的规定性──自我意识性"。我们认为,"没有自我意识就不能成为主体"。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说社会、群体不能达到自我意识,就让人无法同意了。这是因为,不仅个人的自觉活动要在个人意识的支配下才能进行,而且任何社会群体的自觉行动也都必须在社会群体的自我意识的支配下才能进行《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7页)。因此,如果承认有自觉的社会群体活动,就必须承认社会群体有自我意识;如果否定社会群体有自我意识,就必然否定任何社会集体的活动。以阶级活动为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当无产阶级还没有达到自我意识时,它还只是一个自在的阶级。这时,只有个别工人反对个别老板的斗争,还没有无产阶级作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只有当  相似文献   

5.
钱康 《道德与文明》2021,(6):139-149
在康德学界中一直存在着对其伦理学的动机空洞性指控,认为康德无法说明人类之所以要将自己置于纯粹先天道德法则的约束之下的自然动机.作为对这种指控的回应,一些英美康德学者试图将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提到的人性作为理性本性的绝对价值自然化,以提供一种我们将自己视为理性存在者从而自律地遵守道德法则的自然动机.但这种自然化的解释不仅违背了康德原文的论证结构,同时也否定了先验哲学的某些根本立场.义务性和道德法则的可能性并不是通过引入自然动机的方式,而是在先验哲学整体性视角之下通过对人类认知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种批判和演绎被确证的.  相似文献   

6.
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能否被某种新哲学所“超越”?这并不是什么新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以及研究建构其新的体系的过程中,有的同志又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这些同志认为,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只不过是僵化的模式。人们自身意识水平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可以“超  相似文献   

7.
基因伦理学中的实体论认为,在道德讨论中,人的自然体以及附着在自然体上的精神过程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实体,通过基因技术对人进行干预和操纵是极不道德的.然而从社会实践来看,自然基础不能作为反对基因技术干预的基础,对技术责任的担忧也不能成为否定人之自由的理由.  相似文献   

8.
关于笛卡尔对激情作用的论述,通常认为笛卡尔不但将激情的一项功能理解为告诉我们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而且还将激情视作我们的向导。最近,一些学者开始对这种通常的解读发起挑战。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根据笛卡尔的说法,激情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笛卡尔真的主张激情的功能是知识性的吗?第二个问题是,在笛卡尔看来,我们是否应当以激情为导向?对笛卡尔关于激情功能的学说所提出的一种解读主张激情可以并且也应当作为我们的向导,只是需要受到某些控制。  相似文献   

9.
在著名的"功能论证"中,亚里士多德将幸福定义为灵魂的符合"最具目的性的"德性的实现活动。学术界围绕该定义的理智论和包容论之争,根源在于"目的"概念的双重意涵(整全和终极)之间的张力。基于对《尼各马可伦理学》I.1-2和I.7关于目的、功能与幸福的阐发的分析,可知亚里士多德在"功能论证"中采用的目的概念更加强调其整全而非终极的意涵,因此,该论证最终得出的幸福生活应该是具有整全的实践视野的政治生活,而非实现终极的人类可能性的哲学生活。  相似文献   

10.
从“生成论”到“知识论”——访金吾伦研究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吾伦,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哲学博士生导师,1937年11月生于浙江省萧山市,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被录取为于光远、龚育之的自然辩证法专业研究生,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所。1986年被聘为哲学所副研究员,1991年任研究员。代表作有:《物...  相似文献   

11.
侯杰耀 《哲学动态》2020,(4):103-110
诺齐克通过阐释洛克财产论建立了自己的分配正义理论。为了论证获取原则的正义规范性,诺齐克把洛克但书的含义重新阐释为"不损害他人的处境";但诺齐克忽视了个人占有在货币出现前后发生的根本变化,"不损害他人的处境"条款无法处理货币占有的不平等事实。由于对洛克财产论的错误阐释,诺齐克没有意识到:在货币时代,同意的逻辑已经存在,分配正义的实现需要一个基于同意的契约政府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12.
模态知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得知反事实命题和不确定性命题的可能性,以及得知非逻辑且非数学类知识的必然性"。本文主要考察后克里普克时代可设想性方案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模态怀疑主义、弱模态理性主义以及模态还原主义的理论剖析,重新阐释人类设想行为的约束条件,并对模态的多样性进行简单刻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的"关系"文化——兼论能否增进"关系"的公共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朴雨淳 《学海》2006,(5):5-16
通常认为,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倚重个人“关系”开展经济交易和维系社会交往。“关系”一般是指基于互惠互利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通过获取资源的相互责任、持续的合作与互惠来维系合作伙伴的特殊类型的社会关系。“关系”通常被认为与行贿或腐败有密切关系,但中国正在经历快速而巨大的社会变迁,城市化、民营化和伴随跨国公司所导入的截然不同的职业道德与运行规则已在削弱“关系”纽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关系”是不能在短期内改变的。因此一些学者主张,如果中国人能将“关系”作为制度或法律工具的替代物,那么“关系”所导致的诸如行贿或腐败等负面道德问题将会消除。本文坚持认为,在中国社会仅靠建立法律和正式制度结构不足以割断“关系”与不道德行为之间的内在关联。一个可能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在保持其合法私人利益的同时,将基于“关系”的合作伙伴转入公共领域,只要他们不违反社会的正式制度和规范。按照“旋转门”理论,为了取得互惠的发展格局,中国和国际社会都应致力于更为积极而有效的合作。  相似文献   

14.
解决休谟问题的一个尝试——论归纳的局部辩护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讨论了解决休谟问题的一种新思路。文章首先讨论了局部辩护的思想,然后应用局部辩护方法对归纳概率逻辑两大类型七个流派的归纳概率推理作了局部辩护,同时界定了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从而说明运用基于实践的局部辩护可以证明归纳推理的合理性,这样就以新的思路解决了休谟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的理性、意识、思想等特征,使人追问生命的意义和行动的价值理由,人的生活和行为需要某种价值的支撑和文化的归属。人生活在意义世界中的价值特性,决定了其对行为规则正当性的诉求。毋庸置疑,社会倡导人们遵守和信奉诚信道德以及诚信要获得社会成员忠诚地遵守,首先需要解决诚信道德的正当性问题,以增强社会成员对诚实信用这一道德价值原则的诚服和践行的动力。本文拟从德性论、义务论、功利论的伦理思想的三个维度为诚信道德的正当性作出理论的辩护。  相似文献   

16.
戴劲 《世界哲学》2008,(1):39-43
洪谦在“康德的先天论与现代科学”一文中,对康德哲学因果律的效用性和“物自体”的“不可知”给予了质疑,但其批判是无力的。通过分析逻辑实证主义这种经验主义的知识论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它和康德的知识论在原则上的分殊。  相似文献   

17.
形式知识论的句法传统指的是在某个逻辑系统中通过句法演绎得出某些具有哲学直观意义的定理,并借助这些定理来讨论某些逻辑与哲学问题。辛梯卡、伦岑与拉尔森在不同时期所给出的反S5论证体现了这一传统。句法传统的缺陷在于它依赖于直观语义,具有不确定性,以及依靠句法演绎评价整个逻辑,具有不合理性。从形式语义学出发对S5作出评价的语义进路是一条正确之路。基于语义分析所进行的逻辑与哲学讨论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成为形式知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陈源 《道德与文明》2024,(2):156-167
作为康德式建构主义理论的杰出代表,科斯嘉德和福斯特的理论进路存在差异,其核心区别在于二者对实践理性和建构主义程序以及二者的关系的不同解释。面对理论对手提出的游叙弗伦问题的挑战,科斯嘉德的反思—实践同一性模型在处理康德式建构主义所面临的游叙弗伦问题所引申出的三个子问题(客观性问题、道德殖民化问题和实践理性的规范性问题)方面存在困难,而福斯特采用话语伦理学的方法来重构实践理性概念却显示出相对优势。福斯特所主张的话语伦理学方法将人视为有血有肉的辩护性存在者,能够更有说服力地论证康德式建构主义。  相似文献   

19.
如果把自然科学看作以一种主体间性的方式显现自然的途径,自然科学现象学研究则是对这种显现的主体性的理解框架、意向性结构以及先验的机制的现象学阐明。本文基于现象学的立场,探讨把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自然作为现象学研究的基本主题何以可能。具体而言是从先验现象学的理论框架出发,结合对科学的前沿经验以及它们的现象学理解,来论证立足于先验现象学立场一般性地研究自然科学与自然的合理性与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基于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初步阐述其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主题,如科学理论的意向构成、科学理论的本体论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画的发展也随着中国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川流不息。自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书画始分。通天地之德,类万物之情,穷神变,测幽微。晋唐之顾陆张吴;北宋之李成、范宽,南宋之李刘马夏,自此名家辈出,师承传授,追古开新,六法完备,笔墨精思,留下了丰富的绘画作品。时至今日,已不能同日而语。再看当代,虽百家争鸣,却鱼龙混杂。笔墨、神思直逼古人者不见,蝇营狗苟之辈良多。作品大多华而不实,经不起推敲。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画家对中国画的追求,不再是脚踏实地,而是想一夜成名;不再注重个人品格修养的提高,而是想方设法的擂鼓喧街,加大知名度;不再注重个性的发展,而是注重模仿造作。如此往复,中国画危矣。如何去华存质,对于中国画的发展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