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继荣 《学海》2002,(6):199-200
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直指意义的基础上添加了民族文化色彩的语义。它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 ,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 ,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两种语言中具有同一实体指称意义的词语 ,其国俗语义却往往大相径庭。习语 (idiom)包括比喻性词组 (metaphoricalphrases)、俚语 (slang)、俗语 (Colloquialism)、谚语 (proverb)等 ,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作为语言的核心和精华 ,习语是语言中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因此 ,不同语言之…  相似文献   

2.
夷夏之防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两个天下之大防之一,从总体倾向上看,具有浓厚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反映了汉民族的民族优越感,带有歧视少数民族的色彩.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从文化的角度对之做了新的阐释,虽然还带有一定的大汉族主义色彩,但克服了传统观念中许多消极的因素.他的思想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思想和民族观念,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死亡是人类自身最大的困惑,是古今中外所有宗教、文化所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华文化和世界上大多数文化一样,在其发展中形成死亡禁忌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悦生恶死”的观念已经积淀到国人的死亡心理中;先秦儒家则承接传统以生观死,形成“重生轻死”的伦理色彩浓厚的实用主义死  相似文献   

4.
写文章或说话,一般总要一是一,二是二,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好。要做到这一点,精确地运用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人们运用语言,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求那么精确的,有时还要讲究语义模糊。所谓“语义模糊”,指的是某些词语的语义没有一个确定的界限。例如“将来”这一时间名词就具有模糊性质,时间伸缩性很大,究竟指多长时间?十分模糊。在语言运用中,模糊语义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具有多种修辞功能。人们往往用模糊语义来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从而产生凝炼、生动的语言魅力。例如  相似文献   

5.
模糊语言,主要是指自然语言中带有模糊性的语言.它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现象,已经不再被看成消极的贬义词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歧义语言混为一谈。模糊语言的性质、功能、表达效果、它与表述的准确或进行准确性表述的辩证关系、以及在语言中的实际运用,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那么,语言的模糊现象,其存在的客观性具体反映在哪些方面呢?对此,有必要予以认识。首先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人们交谈或写作所使用的语言,是人类从猿到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然语言。自然语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是我们得天独厚的精神财富,“以孝治天下”是儒家突出的特色。千古流传的圣贤教导,已经形成深厚的民族社会心理积淀,渗透到亿万炎黄子孙的骨髓。不难看出,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的《红楼梦》,也深受儒家孝观念熏陶。这些孝道,有值得弘扬和继承的东西,也有必须加以抛弃的糟柏部分。本文把《红楼梦》中的孝分成真情之孝和封建之孝两类,并用儒家思想来解释这些“孝行”。希望通过这些分析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红楼梦》中独具儒家味的孝。  相似文献   

7.
<正>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的超强力挤压之下,孕育出了部分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强烈悖反心理,从而主张彻底破除传统文化,“彻底重建”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这种思路和心态在八十年代中国文化讨论中表现为带有明显激进色彩的“彻底重建”论。按这种观点,“中国文化必须从总体上予以彻底否定”(黎明:《封建体制抛弃了传统文化中的好东西》,《世界经济导报》1986年6月9日),只有从根本上挣脱传统的束缚,彻底重建中国文化的传统,才能实现中国文化形态的全面更新。这种激进的“彻底重建”论具体的理论表现是:以反传统继承传统,用外来文化打破“超稳定”系统,西体中用,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8.
在心理内容表征的研究中存在一个极其模糊的问题,即心理表征中的语义内容是如何实现的,而从我们的个体经验可以知道,没有内容的心理表征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探讨表征中的语义赋值机制,是当前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曾提出了语义分段累积加载模型(以下简  相似文献   

9.
不少语言学家称汉语量词为“华人所独”,并指出汉语量词是汉语的特征之一。从汉语量词独具的特点而言,确实是很有道理的。现代汉语量词丰富、发达、而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在世界诸种语言中确实是比较少有的语言现象。因而研究、探讨现代汉语量词的规律和特征,显然是有价值的。现代汉语量词之所以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不仅因为它具有理性意义,而且具有色彩意义。这种色彩意义还是多方面的。现代汉语量词的色彩意义,有形象色彩,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10.
由复旦大学申小龙博士撰写的语言学专著《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中国句型文化》分别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前书从作者近来有关语言与文化的百余篇学术论文中选收18篇,分为“文化反思篇”、“结构篇”、“方法论”三部分,这些论文集中探讨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文化断裂、中国语言的文化哲学、汉字改革的科学性与民族性、汉语的结构形态、语言类型、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终身注重家庭教育。他要曾家子弟在修“心”、修“身”、修“行”上砥砺磨炼,以成“贤人”,达“家道长久”之目的。曾国藩带有浓厚封建宗法意识的家教思想在今天已不完全适用,但其表现出的优良民族文化传统仍具强大之生命力,当为今人所借镜。  相似文献   

12.
哲学既要研究生的问题,也要研究死的问题,生和死的问题是每一民族的哲学所必须直面而无法回避的。所谓“人生”既包括“生”的方面,亦涵摄“死”的方面。从客观上讲,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而在主观上,人又都企盼能够实现生命价值之永恒,超越死亡,取得真正的不朽。生命事实上的有限暂时和价值的无限永恒这对矛盾,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不同民族的哲人对死亡超越的方式,因生存环境、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回答。在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中,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信息这一控制论的基本范畴的实质以及它和反映的关系作了考察。作者把反映分为两类:一是无机界的反映,它带有消极性,终究要导致物体的破坏;一是生物界的反映,它带有能动性,这种能动的反映是机体同环境相适应的基础,但是这种反映的最重要特性是相对的合目的性。而“人工世界”——人造的东西的总和——的反映则兼有上述两种性质。作者把信息定义为“用于控制的、经过调整的变化”,信息是“控制者同被控制者联系的形式”。他认为:信息不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只是随着生命的出现,反映形式的发展才发生质的飞跃”,“出现了信息和控制。”信息只是生物界中和人工世界中反映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多级语义量词对心理测量适合度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适合心理测量使用的语义量词等级数目而进行了本实验。实验采用自编《词义理解简明量表》,通过180名士兵对多级语义量词的区间赋值和点赋值,对不同等级语义量词模糊度进行了比较性研究。结果发现:(1)区间赋值范围与点赋值95%、99%可信区间无显著差异;(2)语义量词内序列蓑系与自然语言的序列关系基本一致,但词与词赋值区间并不完全等距;(3)三级与六级、七级语义量词的模糊度差异显著,六、七级语义量词模糊度高,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合用于士兵心理测量。  相似文献   

15.
姜平 《美与时代》2006,(9):82-84
在封建宗法社会中,女性一生扮演着“从人者”的角色:“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红楼梦》一反传统的悖谬,让贾母、王熙凤、探春等几位女性居于贾府的中心地位。这些女性当权者,一方面拥有了某种程度上的自主身份、地位和权力,这种地位的获得靠的是她们自身出色的胆识和才能,她们意图与传统的父系主导文化抗争,渴望能实践自我主体的愿望,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又是传统的屈从者,不自觉地扮演着传统的“刽子手”角色,扼杀女儿们自主的意识,扼杀了她们自主追求的爱情,葬送了许多年轻的生命。这种双重身份是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民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形成、变化都与本民族的历史变迁、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产劳动等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花腰彝服饰是花腰彝人外观上的显著标志和生活习俗及审美观的体现,从色彩到图案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民间信仰的观念和意识,折射着这个民族文化结构中最深层的心理积淀。  相似文献   

17.
佛教从西汉之际经西域传入内地,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环境,逐渐与中国传统封建宗法文化融合,从而得到发展。南北朝以后的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释迦氏也被中土群众接受并奉为圣人,与中土孔子、老子并称“三圣”,佛教与儒、道两教并称“三教”。因而佛教史也就是中国文化思想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1 1.1 现代汉语语有一个奇特的语言现象,甲某见到日夜思念的某,其思念之情,可用下面形式不同的句子表达: ①我可想死你了。②你可让我想死了。③你可想死我了。④你可把我想死了。⑤我可把你想死了。 1.2 这种奇特的语言现象有两个特点:(一)施事和受事(“我”和“你”)位置对调而语义不变。(二)例④是由例③变换来的,按照主动宾句式变  相似文献   

19.
生死问题与存在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常识而言 ,“死”是人的无可奈何的宿命 ,所以人们平时总是倾向于对“死”保持沉默。但是 ,对“死”的沉默并不能使人们在面临死亡时安之若素 ,亦不能制止和减少真正的死亡悲剧 (如自杀 )的发生 ;因而更为严重的后果也许在于 ,对“死”的思考的欠缺使我们对“生”的思考也很难深入 ,因为“生”与“死”是人生问题的两个相互规定相互转化着的方面。“死”和“生”一样 ,决不只是一种生理现象 ,它同时还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现象 ,涉及人生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我们只有将人的生死问题置于经验和超验、形下和形上双重视域的辩证关系之中 ,…  相似文献   

20.
眼下是文化热,在许多报刊杂志中经常可以看到“文化心态”、“文化心理结构”、“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等时髦字眼。尽管有的作者在使用这些概念时作过某些限定,但由于对这些概念缺乏严格统一的科学规定,所以在使用它们时随意性较大,常常给读者以混沌模糊之感。为了深化文化学的理论研究,我们有必要对“文化心理结构”这一基本概念作一明确的界说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