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互联网使用动机、行为与其社会-心理健康的模型构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锋  沈模卫  徐梅  朱海燕  周宁 《心理学报》2006,38(3):407-413
以58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构建了互联网使用动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与其相关社会-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其中,互联网使用动机包括信息获取性动机和人际情感性动机两种模式;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包括上网冲动性、分离/逃避和网上优越感三个初级因素;互联网相关社会-心理健康包括孤独感、社会参与度、一般抑郁、生活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五个初级因素,并进一步概括为社会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信息获取性动机而使用互联网有助于相关社会-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而使用互联网更容易导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并由此对使用者的社会-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且信息获取性动机对社会健康具有更大的积极效应,而人际情感性动机对对心理健康具有更大的消极效应  相似文献   

2.
基于"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量表"和"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量表"的测量结果,采用匹配法筛选出21名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和22名非人际情感性动机的健康性网络用户,对其实施延迟折扣任务(DDT)、stop-signal任务和Stroop色词命名任务,探讨了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的冲动控制特性。结果发现,相对于健康性网络用户,病理性网络用户对延迟强化物的折扣速度更快,但后者的反应抑制失败率、反应抑制潜伏期(SSRT)和冲突抑制功能均与前者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病理性网络用户的冲动控制障碍主要表现为以对即时强化的超敏感性和强化物长远价值的非敏感性为特征的"短视"倾向,而非行为抑制功能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网络使用线索对不同动机使用者上网欲望的诱发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锋  沈模卫  周艳艳  马定松 《心理科学》2007,30(6):1299-1304
以67名信息获取性动机者和54名人际情感性动机者为被试,以基于实景照片的网络信息获取线索、网络情感满足线索和负性情绪线索为刺激材料,采用线索暴露范式探讨了网络使用线索对网络使用者上网欲望的相对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网络信息获取线索仅对信息获取性动机者的上网欲望具有显著的诱发作用,而情感满足线索和负性情绪线索仅对人际情感性动机者的上网欲望具有显著的诱发作用。该研究为解释人际情感性动机者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特征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动机网络使用者对网络使用线索的注意偏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9名信息获取性动机者和21名人际情感性动机者为被试,采用情绪Stroop范式,以网络信息获取线索、网络情感满足线索、一般负性情绪线索和中性线索为刺激材料,考察了不同网络使用动机者对网络相关线索和负性情绪线索的注意加工特性。结果发现,基于信息获取性动机的网络使用者对网络信息获取线索具有显著的注意偏向,而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网络使用者对网络情感满足线索或负性情绪线索具有显著的注意偏向。该研究为解释网络相关线索和负性情绪线索诱发不同动机者上网欲望的认知机制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即时通讯软件使用动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歆新  来水木  沈模卫  张锋  陈硕 《应用心理学》2007,13(2):125-130,137
鉴于当前流行的即时通讯软件(instant messaging,IM)既广泛集成了互联网的功能和服务,又包含了其独特的功能和服务,笔者借鉴互联网使用动机的研究,提出了两个基于IM环境的用户使用动机的假设模型:其一是包含人际沟通、娱乐休闲、自我展示和信息获取动机的四因素模型;其二是包含人际沟通、娱乐休闲和信息获取动机的三因素模型。本研究以主流的大学生IM用户为对象,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检验结果发现,大学生IM用户使用IM主要在于满足其人际沟通、娱乐休闲和信息获取三种动机。进一步的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首要动机是人际沟通,次要动机是娱乐休闲与信息获取。基于上述结果,笔者提出了关于IM产品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采用自我构念(SCS)量表和工作(学习)动机定向量表对43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中国大学生自我构念与动机定向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自我构念与动机定向各维度有密切相关;典型相关发现自我构念各维度通过三个典型因素解释动机定向变异的13.2%;2)不同自我构念类型大学生的动机定向存在显著差异,二元型自我构念大学生的总体动机水平最高,边缘型自我构念大学生的总体动机水平最低;独立型自我构念大学生的关注人际竞争和追求回报动机水平显著高于依赖型自我构念大学生,而选择简单任务及关注他人评价动机水平显著低于依赖型自我构念大学生。  相似文献   

7.
沈模卫  沈勇  梁君英  乔歆新  陈晶  陈雯  陈硕 《应用心理学》2008,14(3):195-202,207
以大学生即时通讯工具(IM)用户为被试,采用因素分析技术探讨了IM使用体验的结构,并建构了IM使用动机与使用偏好和使用体验的关系模型。结果发现:(1)IM使用体验主要包括功能性体验和情感性体验两个基本维度。其中,前者主要涉及控制感、易用感和卷入感等三个因素,而后者则主要涉及乐趣感、愉悦感和互惠感等三个因素;(2)基于上述模型形成的“IM使用体验问卷”具有较理想的项目区分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构想效度和区分效度;(3)基于人际沟通动机的IM用户更关注IM的易用性、可控制性和卷入程度等功能特性,而基于信息获取动机和休闲娱乐动机的IM用户更关注IM的愉悦性、乐趣性和互惠性等情感特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特质宽恕量表》测量了102名大学生的特质宽恕能力,并通过Flanker任务和情景回忆法评估了被试的认知抑制和人际宽恕水平,目的是探讨特质宽恕、认知抑制与人际宽恕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认知抑制、特质宽恕与人际宽恕各维度之间存在两两显著相关(除认知抑制与仁慈动机之外);(2)特质宽恕对回避、报复和仁慈动机均具有预测作用,而认知抑制则只对报复动机具有预测作用;(3)特质宽恕与认知抑制对回避动机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对仁慈动机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70名大学生为被试,对Amabile等人编制的学习动机量表进行修订以确定其对中国被试的适用性,此外还探讨了大学生学习动机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及领域专门的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动机量表可以明确区分成用于测量内生和外生动机的两个分量表,前者包括挑战性和热衷性两个维度,后者包括依赖他人评价、选择简单任务、关注人际竞争和追求回报等四个维度。两个分量表的多种信效度指标都十分理想,表明可用于对中国被试的有关研究。(2)男生的内生动机总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在外生动机总分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具体来看,男女生在挑战性和依赖他人评价两个维度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挑战性高于女生,而女生比男生更依赖他人评价。(3)被试一般的和领域专门的效能感都与内生动机呈正相关,而与外生动机无关。具体来看,效能感与内生和外生动机各维度中的挑战性、热衷性和关注人际竞争呈正相关,与选择简单任务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利他动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利他动机进行调查分析。测量工具为利己性利他动机量表和利他性利他动机量表。被试取自北京5所高校的大学生1920名。结果显示:57.4%的大学生报告高度利己性利他动机。63.2%的大学生报告高度利他性利他动机。性别、独生子女、家庭地点等因素均同大学生利己性利他动机无关。独生子女、家庭地点、学校性质同大学生利他性利他动机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采用修改后的分离式Stroop任务,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网络使用者在双线索竞争条件下的前注意加工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信息获取型被试,在中性线索与负性情绪线索匹配条件下,人际情感型被试对负性情绪线索表现出显著的前注意加工偏向,但在中性线索和情感满足线索匹配条件下,该类被试对情感满足线索未表现出前注意加工偏向。该研究为解释人际情感型动机者的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的情绪机制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组织中反馈的缺乏和新员工面临的不确定性使得主动的信息寻求成为员工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机制。人们的信息寻求行为可能受到获取有用信息的工具性动机、自我保护动机和印象管理动机的驱动, 这三种动机分别受到一系列个体特征和情景因素的影响。探索多种动机的平衡、虚拟情境下信息寻求的动机、管理者反馈寻求的动机, 以及信息寻求动机与信息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等应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网名命名动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俊  张积家  王嘉英 《心理科学》2006,29(4):957-959,943
本研究自编的“大学生网名命名动机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大学生的网名命名的动机按重要程度依次为:张扬个性、便捷自然、寻求自我价值感、祟尚流行和宣泄情感。网名命名动机在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命名网名时,认为“张扬个性”与“便捷自然”较重要,而男生认为“寻求自我价值感”、“宣泄情感”与“崇尚流行”更重要。年级因素在命名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低年级学生认为网名应当“张扬个性”、“寻求自我价值感”和“宣泄情感”,而高年级认为网名应“崇尚流行”和“便捷自然”。文理科学生仅在“便捷自然”动机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Three studies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hievement motive and sport participation. It was expected that both the implicit and the explicit achievement motives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how frequently people engage in sport activities. The implicit achievement motive was assessed with indirect motive measures; the explicit achievement motive was either inferred from participants’ personal goals or measured with self-reports. Two hundred five athletes participated including college students enrolled in leisure sport programs offered at their university (Study 1), amateur athletes registered in sports clubs (Study 2), and elite tennis athletes (Study 3). The implicit achievement motive consistently predicted sport participation in all three studies. In contrast, the explicit achievement motive was uncorrelated with sport participa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motives did not yield an effect on sport particip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mplicit, unconscious need to achieve facilitates regular engagement in sport activities, but the explicit, conscious orientation toward achievement does not. The enrichment of sports environments with incentives for the implicit achievement motive may thus attract mor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sport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5.
动机测量方法的探讨经历了初期对TAT及其评分方法的怀疑、争论和认同,到对内隐与外显动机系统的概念区分,又开始转向了对新的测量方法的尝试、验证和发展。早期的内隐动机测量以投射测验的“大三”内隐动机计分为主。多动机网格技术的出现,为同一构念下的内隐动机测量带来了新的活力。工作风格测验另辟蹊径,从行为表现入手,使测量结果更为可靠。内隐联想测验则引入了当前内隐社会认知的最新研究方法,实现了更为高效、便捷、精确的内隐动机测量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压力事件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以及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络使用强度在其中的作用,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网络使用动机量表,网络使用强度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武汉市内两所中学的91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压力事件与网络使用动机、网络使用强度和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 (2)压力事件正向预测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使用强度,网络使用动机正向预测网络使用强度,网络使用强度正向预测抑郁; (3)网络使用动机中,社会补偿动机正向预测抑郁,而好友联系动机与休闲娱乐动机负向预测抑郁; (4)压力事件通过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络使用强度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抑郁。研究结果强调压力事件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初中生抑郁,还可以通过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络使用强度间接影响初中生抑郁。  相似文献   

17.
从自我决定的视角,探讨了内隐和外显成就动机的不一致性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可能机制。分别以成就动机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作为成就动机的外显和内隐测量方式,同时采用自我决定量表和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对303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结果表明:(1)大学生内隐成就动机和外显成就动机没有显著相关;(2)外显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内隐成就动机调节了外显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3)不一致性成就动机结构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自我决定在不一致性成就动机结构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应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