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以来,学界对《论语·卫灵公》篇“有教无类”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其异解至少有十种之多。要而言之,可归为四类观点:(一)教育不分种类。(二)教育不分阶级。(三)教育不分族类。(四)对于“民”实行军事训练,应按地域划分,而不分族类。迄于八十年代中期,《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作一总结;“教育没有族类、种类的区别。”笔者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新解,与时贤讨论之。对于时贤所释,我同意将“类”释为“族类”的见解。综观《论语》全书,“类”字仅一见;“类”字在孔子时代尚无逻辑意义(“类”字的逻辑意义出现在《…  相似文献   

2.
栏主持人 :孙晓莉按语 :“市民社会”一词译自英文“Civil Society”。从概念本身的演变来看 ,“市民社会”更多地是在与国家的相对关系中获得其规定性的。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经过了几次转型 :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家如亚里士多德那里 ,市民社会等同于政治社会或国家。随着生产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视域中的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从“市民社会”及其与伦理道德的关联 ,从市民社会视角审视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国家伦理与市民社会伦理的关系三个方面 ,论述了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分析、结合我国正在形成中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现实中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汪信砚  翁路 《哲学动态》2023,(5):25-37+127
在马克思法哲学批判时期的著作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是表征现代社会的两个概念。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关于现代社会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为特征的思想,从两个方面对现代社会展开了批判性分析。一方面,政治解放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立,使现代人分裂为双重身份并处于双重组织之中,而政治国家也随之陷入双重悖论;另一方面,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也具有一致性,即政治国家沦为维护市民社会的私利的附属物,其结果是市民社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逐渐宗教化。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突破现代社会困境的“和解方案”并初步建构了其未来社会理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真正的民主制”,但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以“社会力量”替代它。就超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以实现人的类本质而言,“社会力量”与“真正的民主制”具有共同的理论主题,两者的差异在于,后者的核心要义为市民社会通过不受限制的普选制“变体”为政治社会,而前者则强调无产阶级通过变革市民社会、消除私有财产的方式走向人类社会。青年马克思的现代社会批判在其思想发展中产生了重大的理论效应:一是使马克思切入近代政治哲学的问题域,开创了新的政治哲学传统;二是促使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市民社会及其概念演变史,探讨市民社会的历史内容与范畴规定,揭示市民社会研究的现实意蕴。本文认为市民社会是反封建的产物,市民社会的建立是对封建家族精神的彻底否定;欧洲近代以来关于市民社会概念的两个传统事实上不过是对一个新型社会要求的两个不同侧面,它们只有在“现代化社会”这一更高范畴中才能被完整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研究“市民社会”问题的历史使命是寻求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与现实道路,因而要求必须打破“市民社会”与“国家”两极分裂对待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新思考王兆良(安徽医科大学社科部230032)市民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一个基本范畴,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也首先是从批判黑格尔的国家理论,剖析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相互关系开始的。笔者以为以往学术界将马恩的“市民社会”诠释为...  相似文献   

7.
针对“别相恶”的社会现象,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的公益伦理原则,主张不分人我,不分亲疏,以及不别贵贱、强弱、智愚、众寡地彼此相爱.从“兼相爱”的公益伦理原则出发,墨子提出了“交相利”的公益伦理实践路径,认为人与人应该相互帮助,不能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更不能损人利己.在公益伦理评价问题上,墨子主张把“志”和“功”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出了“合其志功而观”的公益伦理评价原则.墨子的这些公益伦理思想在后期墨家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挥.墨家的公益伦理思想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今时代也未失去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 2 0年来 ,市民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和社会背景下 ,人们纷纷用“市民社会”这一术语表达着不尽相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有西方学者认为 ,关于市民社会问题的讨论已经在当代的政治哲学中形成了一个所谓“市民社会的话语体系”。鉴于这场讨论的复杂性 ,这个话语体系是声音混杂的。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个混杂的“话语体系”中 ,所谓“后马克思主义”者的声音格外响亮。一些自称为马克思继承者的思想家 ,例如哈贝马斯、柯亨和阿拉托等人 ,着眼于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 ,将市民社会视为存在于政治国家之…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概念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具体和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 ,在西方文化语境下 ,“市民社会”概念具有三种不同的意蕴 :描述性意蕴、分析性意蕴、价值性意蕴。它们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市民社会概念的多义性 ,它们之间的同一又使这些不同的意蕴能够统一在“市民社会”这个概念之下。今天我们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 ,不应偏离它在本土文化下所形成的基本内涵 ;而对市民社会概念基本内涵的确认 ,则必须是在对其不同意蕴具体分析基础上的理论抽象。  相似文献   

10.
1985年3月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天津市民守则》,到今年3月9日已有六周年。六年来,天津市人民学市民守则,争做文明市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明市民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河东区大桥道街在学习、贯彻《市民守则》的基础上创办了文明市民学校。他们把《市民守则》“十要十不要”做为教学的重点,并因人制  相似文献   

11.
据《圣经·新约》记载,吾主耶稣在世时,不仅传扬天主福音,拯救人灵,而且本着“天主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关心穷苦,怜悯罪人,无论豪富和乞丐,不分官吏和庶民,不分“上层教友”与“下层教友”。他还施展大能,以特异功能和传统方药,治疗许多麻风、瘫痪、癫痫,血漏、热症、聋哑、跛足、盲人和残病人,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玛8,9,12,15,17,20。谷1,2,5,7,8,9,10。路4,5,  相似文献   

12.
伯恩斯坦的市民社会理论与马克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思想史上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形:某一问题的重要性随着历史的演进才逐渐呈现、突出出来。伯恩斯坦的市民社会理论就是如此。当伯恩斯坦对“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作出区分并宣称市民社会之不可克服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即使像列宁、卢森堡这样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批判伯恩斯坦主义时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几乎是100年后的今天,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市民社会研究成了90年代国际社会科学的一个前沿领域,我们才认识到,伯恩斯坦是提出建构市民社会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之关系问题的第一人。考…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世界不断兴起的经济活动充斥着原有的社会政治秩序。古希腊统一的城邦生活和伦理精神为黑格尔提供了一种拯救近代世界个体性原则盛行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希腊悲剧的“和解”隐喻中变得明朗起来。黑格尔援引俄瑞斯忒斯悲剧,试图在古代城邦伦理精神与近代政治经济学体系之间达成和解。这一和解方案体现为,在重构伦理总体优越性的前提之下,承认近代经济活动自发形成的“市民等级”的独立性和合法性,并使之接受伦理国家的监管控制。这是黑格尔最早通过引入政治经济学,关于“市民社会”起源的理论探索,也是黑格尔首次对“市民社会”和“国家”做出划界的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辨析》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越同志的《“市民社会”辨析》(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辨析》)是他就同一问题写的第三篇文章。在此之前,他曾写过一篇《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载《经济研究》1988年第2期),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评〈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的文章加以评论(载《经济研究》1989年第1期)。最近还了解到,他还写过一篇文章《“资产阶级权利”应译为“市民  相似文献   

15.
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特区为弘扬特区人“开拓、创新、献身”精神,于今年2月10日晚隆重举行了有各界近千人参加的“深圳市文明单位,文明市民表彰大会”。当获得光荣称号的20个单位代表和20位市民走上领奖台时,全场鼓乐齐鸣,掌声雷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以及深圳的全国劳模向他们颁发了奖杯和荣誉证书。  相似文献   

16.
"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述评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周国文 《哲学动态》2006,3(3):58-66
关于civil society,在当代学术语境中一般意义上被译为“公民社会”,在近现代西方历史条件下其长期也被译为“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译名的不同表达,代表了国内外不同学者对这个词的不同理解,从政治权利的层面偏好“公民社会”用法,从经济生活的层面偏好“市民社会”用法。俞可平认为,“公民社会,常常又被称为民间社会和市民社会,其实它们是同一个英文术语civil society的三个不同中文译名。但这三个不同的中文称谓事实上并不是完全同义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差别。……‘公民社会’是改革开放后引入的对civil society的新译名,这…  相似文献   

17.
地处黄土高原的兰州,是个多民族杂居的文明古城,这里居住着六万多穆斯林群众。这个城市的民族工作部门近几年来十分重视在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中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市民委于1981、1982两年欢度“尔德”(节日)之际,连续举办了“兰州地区少数民族书画展览”。 1982年7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尔德”日。这一天,市各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茶话会。同时,由市民委举办的全市第二届少数  相似文献   

18.
陈叶华 《美与时代》2014,(10):33-33
对市民而言,城市中最为重要并且绝对不可以缺少的是市民的居住,最为重要的环境是市民的家,记载着市民的点滴记忆。“家园感”从根本上来说是对那块土地的亲切感、依恋感、归属感。而现代居住环境设计当中常常忽略这种原本存在的特点,取而代之的是技术化、物质化的环境设计。  相似文献   

19.
1  中国知识界关于“市民社会”理论的相关性研究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 ,于 90年代以后形成高潮。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分化 ,现代职业结构逐渐取代传统职业结构 ,使建国以来形成的中国大陆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并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白领阶层”和中小业主阶层 ;加之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 ,使民众在社会主导规范和种种新生观念之间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 ,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及其相互关系有了新的理解和追求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已初露端倪。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研究 ,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20.
龙其鑫 《哲学动态》2023,(10):57-65
恩格斯的城市研究被誉为“对19世纪的工业城市所作的最有影响力的阐述”。青年恩格斯对巴门、埃尔伯菲尔德、不来梅和柏林等德国城市市民社会的批判性考察,既是其城市研究的开端,又是其思想成长的起点。恩格斯认识到,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并不全然带来思想启蒙,它对城市底层劳工的肉体和精神伤害导致了萦绕不去的宗教“旧蒙昧主义”;城市的商业“自由”本质上是“金钱贵族”的自由特权,衍生了利己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信仰迷失等精神危机;德国市民社会所存在的问题是德意志民族精神危机的具体表征。由于德国哲学难以与德国现实及其变革需要之间实现整合,德意志民族精神危机的哲学救赎始终存在限度。因此,德国哲学精神应在德意志民族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现实变革中获得进步和救赎。青年恩格斯对德国市民社会的苦难和危机的现实考察,为其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做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