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关于主体性的争论在多层次上展开,而解决各种争论的关键,往往要回到主体性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 尽管人们可以在各种引申和派生的意义上使用主体和主体性概念,尽管主体性原则的意义贯穿于认识论、人本学、本体论等领域,但主体性首先是人本学范畴,换言之,我们所讨论的主体性总是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涉及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或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一种本质规定性。正因如此,许多讨论者正确地将人的主体性同人的本质活动——实践统一起来加以把握。在这种意义上,我们的认识不应停留于人的主体性在认识活动、实践操作、审美评论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而应上升到对人的主体性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2.
论中介客体     
论中介客体任平目前学术界研究客体问题的主导框架和运思模式都因袭了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框架。这种框架的缺陷在于:它撇开了实践或认识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表现在客体观上,首先使主体性变成了唯一性、单一性和同质性;其次使主客体之间成为单一关系结构;第三使运行结构偏狭;第四使活动结果单一。新的研究框架应当是具有主—客与主—主双重关系结构的主—客—主框架。这种框架首先可体现出多极异质主体性;同时能涵主—客关系与主—主关系,使客体具有中介性和交往性;主体不仅与客体相互规定,而且与另一极主体相互规定。主—客—主框架,突现了中介客体的范畴。所谓中介客体,是指多极主体交往活动中的共同对象。诸多主体间借助于中介客体的联结,形成交互主体间性关系。客体作为上一代主体交往的结果,它又成为后一代人交往活动的条件。客体的规范性与主体间交往活动的创新性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中介客体范畴的提出将使历史观、认识论、科学观、价值论、伦理学乃至日常思维领域发生整体性的转变作用。如在历史观方面,把客体作为中介,即可把社会关系向实践转化。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即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这里社会关系是通过自然这个客体的中介作用而建立  相似文献   

3.
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的认识论既要注重认识的客体属性,同时也要深入地研究认识的主体属性。一、认识的主体性的定义和内在根据主体性,作为认识论的一个属性范畴,指的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人性,即处于一定认  相似文献   

4.
认识是反映和建构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8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认识论研究中逐步发展起来一种主体性的倾向。主体性倾向,就是着重从主体方面来考察认识论,认为主体在认识中处于核心和主导的地位,是真正的主动者,认识是主体积极进行创造的过程。主体性倾向几乎影响了人们关于认识论一切主要问题(诸如实践、主体、主客体关系,认识过程、认识的评价和检验等)的看法,因而,这种倾向也就不可能不影响到人们对认识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科学知识中的主体性和客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认识论的重大难题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从科学知识的角度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元知识论的层面上突出了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对立。批判地分析他们的基本论点,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新框架具有提纲絜领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因素愈来愈增强,并对认识论发生着愈来愈重要的影响。目前有许多同志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哲学研究》1987半第1期)一文中,对此问题及其哲学意义,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和概括。这对于深入了解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认识论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但他的文章中,也有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有的同志已著文发表了不同见解。我想就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不是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主体因素的增强是不是否定了认识中的客观内容等问题,同汪信砚同志商榷,并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导。  相似文献   

7.
叶萌  辛涛 《心理科学》2015,(1):209-215
本文旨在以“锚题代表性”这一研究命题切入,探索在非等组锚测验设计下,作为实现测验链接的重要载体,锚题和相关的测验试卷/水平之间究竟应该有什么关系。本文首先指出锚题代表性这一概念在等值和垂直量尺化领域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并给出其在垂直量尺化中的含义。通过考察测验链接中有关锚题代表性的既有研究,系统总结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概括出了当前锚题构建实践的可能优化方案,分析了锚题代表性研究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8.
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是人们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对象性活动中的一个现实问题。这些年来对它的研究,无论对于拓广和深化认识论的研究,还是对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的意义,都有促进作用。无可否认,研究中也存在一些脱离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错误倾向,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抛弃对它的研究,相反,为了澄清理论是非,更需要深入地研究它。而且,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于提高和强化广大干部和群众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实践和主体性问题讨论的展开,交往问题,以及一向被忽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这个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日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或许可以说,这是研究取得新进展的一个征兆。从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中已经能够看出,把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展开深入研究,对于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深刻理解这个实践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联系,对于深化人的本质、认识的本质、价值的本质、文化的本质和结构、主-客体关系和主体性等范围广泛的课题的研究,对于科学地解决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的关系等问题,从世界普遍交往的高度高瞻远瞩地把握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怎样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本刊把交往问题列为“实践与主体性问题”这个专栏的重要讨论内容,希望得到更多学者的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所谓社会认识论,并不直接等同于关于一般社会性认识的广义的一般哲学认识论,不是广义地以一般社会性认识为研究对象的。人的一切认识都是社会性的,广义地研究一般社会性认识乃是一般哲学认识论的任务。在确定的意义上,社会认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认识社会的理论,它以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为研究对象。社会认识论虽然并不直接等同于一般哲学认识论,却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活动方式、活动方法、活动规律和这种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人们对社会的认识自己构成自己的特殊道路。因此,社会认识论  相似文献   

11.
我在第一本书中讲的,是德国哲学上从康德,经过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在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个认识论问题上的全部内容。我把德国哲学家们(从康德到费尔巴哈)在研究(一般的和必要的)认识对象时关于认识的主体的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所获得的结论,作为再现马克思的劳动认识论的基础,这种劳动认识论是深入研究认识论问题的出发点。我不象人们通常所作的那样,仅仅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去发现马克思的认识论的来源,而是在德国哲学(从康德到费尔巴哈)的整个领域中去发掘它的来源。我从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是:费希特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十分重要和饶有趣味的。  相似文献   

12.
“视域”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于解释学的视域概念近年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这一概念,但多数是在解释学和现象学意义上使用的。实际上,这一概念有着更为一般的认识论意义,它不仅涉及认识的广度、深度和创新性,而且有助于理解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内在联系。所以,笔者认为很值得深入探讨视域自身的功能和演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中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经典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没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认识活动”,“都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汪信砚同志指谓的“经典辩证唯物主义”是指由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认识论是否就如汪信砚同志所说的那样呢?本文将就马克思的一些论述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4.
交往是人类历史的沉默伴侣,同时也是人们日常活动、口常接触中的沉默伴侣。一何谓交往?交往,乃是由于共同活动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从而产生心理上的相互影响过程。从对这个定义的分析来看,它包含有四层含义。首先,交往是由共同活动引起的,这说明,人们的共同活动是交往的基底、前提,离开了共同活动,就根本谈不上交往,人们只有在共同活动的驱使下,才有可能进行各种各样的交往。  相似文献   

15.
论生活世界的交往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世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与创造活动所生成的主体间世界。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与背景资源为交往行为提供了价值与意义的根据来源,因此,文化价值性是其首要的特征。生活世界因交互主体的建构呈现出交互主体性,而交互主体性又是在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的互动中确立的。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并不是完全隔绝的,二者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历史过程的一切对象性关系中,主体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就是社会领域的主体性问题。对它的考察要从生产劳动入手。要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社会关系对人的活动的制约这两方面来看人的主体性。这两种主体性及其相互关系,受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程度的制约,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沈秋 《现代哲学》2023,(6):99-107
本文主要通过对黑格尔《逻辑学》本质论开端的“Reflexion”(返回自身)这一概念进行梳理,探究本质逻辑中包含的原初主体性结构。首先,展示存在逻辑如何通过“绝对的无区别”这一概念完成向本质逻辑的过渡;其次,说明在本质逻辑的开端,返回自身是如何通过“自行设立”“外在的返回”以及“自我规定”这三个环节展开其结构的;最后,证明返回自身是最基本的主体性结构或形态,而不是一般意义上作为主体的反思活动。  相似文献   

18.
G.邵尔慈  薛华 《世界哲学》2006,2(3):33-41,85
文章鲜明地提出了“承认”在诠释学中的地位这一问题,强调它在诠释学内显得愈来愈大的重要性。作者以他对诠释学历史具有的丰富知识和独到的见地,精彩地列举出了五大类型,并以此来论述和展示“承认”这一概念在诠释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文章连贯地在最后部分讲到诠释学研究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从这一概念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作者GunterScholtz是德国鲁尔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以研究诠释学、文化学与精神科学史见长。  相似文献   

19.
现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智能模拟机的出现和运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许多新问题,需要从哲学上加以概括和研究,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1980年以来,在《哲学研究》、《东岳论丛》、《复旦学报》、《学术论坛》等刊物上,陆续载文,就认识论研究的对象、认识的主体、是否存在“人工认识主体”等问题,开展了讨论。现将讨论中的主要问题及分歧看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认识的主体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主体能动性问题。怎样理解认识中的主体能动性,特别是怎样在认识中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是理解认识主体性问题的关键所在。 1 要弄清怎样在认识中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问题,首先必须对能动性作出科学的理解。 一般地说,强调主体的作用并非始于近代。早在古代,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就提出过有关思想,如柏拉图将精神性的理念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和存在根据。然而,只是在近代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中,主体的作用才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强调。那么,强调主体(在近代哲学家那里往往就是“精神”)的地位和作用能否一概地视为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