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哲学正在经历的和将要发生的变化中 ,最深刻的变革将是哲学范式的根本性转换。1、哲学的范式和范式转换的含义。哲学范式就是指哲学理性分析、反思和批判活动的最基本的方式和路数。它至少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涵 :一是哲学的主题和对象 ,即研究什么的问题 ;二是哲学理性同  相似文献   

2.
生活哲学:一种哲学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哲学观问题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从分析生活概念入手,尝试性地提出一种哲学观——生活哲学观,此种哲学观认为,哲学是人生活的一种形式,其功能在于保持人的生成意识。  相似文献   

3.
我国前外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曾多次谈起他在国内外两次不同经历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让他更进一步理解了古语“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4.
自从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表达了对传统西方思辨哲学的失望态度,消解了传统哲学问题后,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界弥漫着哲学危机论、终结论之类的悲观情绪,寻找当代哲学的出路成了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拯救哲学危机的努力使当代哲学走向了多元化的场景。但这是一种哲学的转换、转向,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方式,这种转向表明哲学不仅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而且在寻找新出路中开拓发展,研究的领域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研究空间也更加开阔更加自由了。实践理性转向和实践哲学的繁荣,便是标志。与此同时出现的生活哲学的复兴,标示了重新回归实践和生活已是当代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生活哲学与哲学生活的关系、生活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和生活哲学的涵义与特征是深入开展生活哲学研究的三个具有前提性基础性的问题。生活哲学必须面向生活世界本身,回归到生活实践之中,关注当下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了一种作者称为"3B"立场的普遍主义观点.这种立场能够既解释命题对环境的超越性,又不否认环境的多元性和对命题的建构性.作者没有采纳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以便协调普遍主义和多元主义的作法,而是用"范例的力量"轴枢其间,得到一种以重新解释了的"共通感"概念为核心的实质性的普遍主义.它与其他普遍主义的区别在于,它承认后现代对基础主义的质疑;对现代哲学中无法落实的普遍主义原则,它的解决方案是诉诸人类对自我生命力的确证和提升的普遍的直觉,而不在乎他们是否拥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历史.  相似文献   

6.
若依据现代政治学的标准,中国古代的学者几乎没有过专门的政治学论著。但是人毕竟天生就是一种政治动物,人是无法离开政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中国古代的学者们虽然没有过专门的政治论著,却又不能完全离开政治去做纯粹的学问,即使清心寡欲者如老庄也无法免俗。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学是一种比较单纯和超脱的哲学思想,然而他们却一直执著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也许在我们看来,那不过是小国寡民式的乌托邦而已,但仍不难看出他们未能忘情于政治,逃避政治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态度。当然,老子和庄子在思想上是有着很大差别的,但是他们在政治上的主张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7.
所谓后哲学,也就是元哲学(metaphilosophy),是指超越于哲学之上对哲学的一种理解。依我之见,维特根斯坦哲学的难点就在于其独特的哲学观,也就是其对“哲学”概念的元理解(即后哲学)。导致我们对维氏哲学认识混乱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们在对哲学家的思想进行理解时,时常凭籍以往形式的某种哲学观,而大多忽略了哲学家本人的“哲学”概念的特殊理解。  相似文献   

8.
体验哲学:一种新的哲学理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王寅 《哲学动态》2003,1(7):24-30
雷可夫 (Lakoff,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语言学教授 )和约翰逊 (Johnson ,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哲学教授 )于 1 980年出版了一本被称为认知科学的经典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认为人类的思维主要是隐喻性的。在这本著作中 ,他们还将西方哲学中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主要观点归结为客观主义。主要包括 :形式主义、二元论、天赋论、自治观、非隐喻观等 ,并认为其在西方哲学中 ,从前苏格拉底时代一直到今天 ,始终占统治地位 ,如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物理学、化学等 ,法律、管理、新闻、道德、经济学等 )中始终占主导地位。西方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9.
货币:一种哲学向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雄 《哲学动态》2003,(8):8-10
经济活动中的货币,主要起着衡量和转移与个别商品相分离的价值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货币的问题不仅是经济学问题,更是哲学问题,它有着深厚的哲学与历史文化的底蕴。首先,货币对社会各种质料的组合,货币经济对人与人关系中内在维度的改变,锻造出人对世界理解趋向物欲化和价值通约化的心理坐标。货币化生存世界直接影响和关联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使得一种纯粹数量的价值不断压倒品质的价值,从而追求生活意义的平等化、量化和客观化,把人生的消费和积累作为惟一至上的终极追求目标。其次,货币是社会分工和社会交换的产物,它所体现…  相似文献   

10.
妥协:一种政治哲学的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龙太江 《哲学动态》2004,13(1):32-36
妥协是一种常见的社会与政治现象,但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从贬义的、消极的角度对它加以价值判断,以致妥协"在伦理上成为一个尴尬的与前妻生的孩子",[1]而容易为学者们所忽视.在哲学领域,对妥协的研究仍很局限,[2]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物理学?什么是法学?或者什么是政治学?这些问题可以有很明确的答案,因为这些学科的对象和界限很明确.但是,如果问"什么是哲学?"那么答案就不那么简单.在不同哲学家那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各不相同.在中国,通行的说法是"哲学是一种世界观".问题是,几乎所有科学都是一种世界观,至少是构成世界观的一部分.谁能否认物理学也是一种世界观?如果说哲学是一种世界观,那么,它恰恰是一种最可有可无的世界观.因为作为世界观的哲学完全依赖于其他学科.所以,把哲学视为一种世界观不仅无法使哲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而且将使哲学丧失掉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2.
中国思想的现代叙述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严肃的拷问和危机中的变革. 从19世纪末"哲学"一语传人我国,严复、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尝试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相联通;到五四时代(1915-1928),经西学全盘输人之暴风骤雨般的洗礼,胡适写出<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完成<中国哲学史>之后,"中国哲学"就渐成为中国思想之现代叙述的通行表达方式,"中国哲学史"也在现代中国制度化的学术体系和学科建构当中确立了不摇之地位.这一切的发生都显得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含具了相当充分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就在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鯈然其间而浑不自知之时,被公认是当代最大"哲学家"之一的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发话了:"说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科学等等没有问题,但显然去谈这些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穿越欧洲模式之前的中国‘哲学',对我来说则是一个问题."他解释说:"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哲学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明相联:它首先是一种古希腊的发明,其次经历了拉丁语与德语‘翻译'的转化等等,它是一种欧洲形态的东西,在西欧文化之外存在着同样具有尊严的各种思想与知识,但将它们叫做哲学是不合理的."因此,中国仅可以说有思想,而绝无严格意义上的"哲学".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一 "哲学"与"中国"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是主体赢得某种反思自由的表现.然而,如何使这种反思的自由成为可能,或者说如何从某种习成自明的系统哲学视野中赢得自由反思的分析性距离,却不能不依靠一种历史的观照.  相似文献   

16.
17.
侯才 《哲学动态》2005,(6):17-20
政治哲学研究首先遇到的棘手问题直接涉及该学科研究对象的"政治哲学"概念本身的界定,其核心是如何理解政治与哲学的关系.对此,本文拟从下述两个方面来加以考察. 一政治与哲学的双重变奏 施特劳斯对政治哲学的核心定义正是基于对政治与哲学的关系的分析和揭示.在他看来,政治与哲学具有两种关系,据此,可以相应地对政治哲学做出两种理解和界定.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难题并非天然存在,而是被某种"哲学"所造成的。西方哲学以有别于日常劳碌的神性之"看"宣告自己的诞生,宣告了智慧之爱的"理论"性,同时也宣告了哲学与实践的对立。西方哲学是"看"的隐喻化及其系统化,其典范是柏拉图的"相"论。评论这类哲学的隐喻根据及其与实践的对立,可从另类与实践并无紧张关系的哲学性隐喻即"道"论出发,使"相"论与实践的张力昭然若揭。理论既已疏离于实践,就再难回过头来统驭实践,因此"实践‘哲学’"之难便在于它不是毁坏实践,就是毁坏哲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无"哲学"一词,但很早就有"知人则哲"和"哲人"的表述.日本学者西周最早将西方的philosophy翻译为"哲学",这与中国古代使用的"哲"字有关系.据学者考证,西周在1875年出版的<百一新论>中用"哲学"翻译philosophy,而"在津田进藤于1861年出版的<新理论>的附录中,西周翻译‘哲学'一词用的字是‘希贤学'或‘希哲学',意思是追求贤人之学,或追求哲人之学"[1].由此看来,"哲学"译名的成立,先已经过类似佛教东传时那样的"连类"或"格义"的工夫,其中浸润了东方学人对于"哲学"的特殊理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