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社会现象只有历史地、具体地加以考察,才能认识其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和规律性。列宁在“给尹耐斯·阿尔曼德的信”中曾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对每一种情况(一)只是历史地;(二)只是联系着其他情况;(三)只是联系着具体的历史经验去加以考察。”同时,历史唯物主义还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尽管有经济、政治、思想和军事斗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经济斗争必然导致政治斗争,而政治斗争的本质就是夺取政权的斗争。当旧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和概括人类认识的起源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有它自己的历史的,在这个历史的进程中,科学认识论的范畴固定下来了,关于认识过程的本质和规律的客观真正知识积聚起来了。说到这一方面,我们考察一下过去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观点,是很有教益的,他以明晰的形式表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几个基本原  相似文献   

3.
一在哲学中,认识论同本体论不同,是一门反思的学问。它研究的不是人的意识、思维以外的事物发展过程和规律,而是通过(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体现出来的认识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本身。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进认识论,并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认识学说。实践是多种矛盾的统一,因此,我们不仅要唯物地而且必须辩证地理解实践,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充分发挥这个强大理论武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 认识论作为一门“反思”人类认识的学科,无疑应以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为主旨。然而,作为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的“认识”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在人们具体的认识论研究中,“认识”一词至少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的,或者说,“认识”一词所指称的具体对象至少有两个方面: 其一,“认识”指称人类认识活动及其过程本身。夏甄陶教授在其《认识论引论》一  相似文献   

6.
哲学究竟是本体理论、认识理论抑或人本学理论?就拿目前苏联和我国关于哲学性质问题的这一争论来说,如果了解了历史的发展过程,即能够了解历史本身就经历了从本体论走向认识论、又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走向人本学的这一前进运动过程,我想对于问题的解决会是很有帮助的。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它可以反照出我们的认识究竟处在一个何种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道德认识论是一般认识论的一种基本形式或样式,它与自然认识论、社会认识论等认识形式是互相补充、互相作用却又不可相互替代的.1.对于认识论的研究,过去往往局限于自然认识论.自然认识论为人们观念地把握自然客体及其规律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各种关于自然客体(包括人自身的自然)的知识和科学体系是自然认识活动的结晶.总的来说,自然认识论在历史上得到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基本上有了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理论构架.这是人类反思认识自然世界的巨大成果.  相似文献   

8.
这篇文章重点评述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建构学说,对于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皮亚杰的认识论思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中涉及到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要的认识论问题。比如,在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发展中,究竟有没有一个认识结构(或称“图式”、“模式”)的问题?主体和客体同思维和存在到底是什么关系?怎样具体而不空洞地理解认识的社会性?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和独立思考,作出我们自己的科学回答。  相似文献   

9.
《易经》认识论研究孙希国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它把认识本身作为思考内容和研究对象,因此,可以说它是关于认识的认识。同哲学中的其他问题一样,人类对自己认识的哲学审视和反思也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在中国古代,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侧重...  相似文献   

10.
近世以来 ,人们一再批评中国传统哲学没有认识论或缺少认识论。这种批评有一定的正确性 ,同时又有很大的片面性。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认识论的确没有像本体论与人生哲学那样得到充分的发展 ,并缺少概念的规定与理论的系统。但是 ,论者没有对人的认识活动进行必要的分疏 ,往往以为认识只是对自然物理的认识 ;同时也没有区分认识论的不同类型 ,客观上把西方传统的认识论作为哲学认识论的唯一类型。事实上 ,中国传统哲学很早就开始对认识本身进行理论的思考 :它不仅研究了人对自然物理的认识 ,而且特别关注人对自身的认识 ,同时还自觉地区分了形…  相似文献   

11.
(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中,有一种用实践来淹没认识的倾向。主要表现是,片面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目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简单地把认识的能动性、社会性归结为实践的能动性、社会性,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坚持了实践的唯物主义。 (二) 实践的唯物主义批判的对象是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  相似文献   

12.
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的认识论既要注重认识的客体属性,同时也要深入地研究认识的主体属性。一、认识的主体性的定义和内在根据主体性,作为认识论的一个属性范畴,指的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人性,即处于一定认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是国际知名的瑞士学者让保罗·皮亚杰根据以他自己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长期研究和对其他学科认识论的研究而提出来的一种关于认识论的独特理论。它用发生学的方法,即发展观点,来研究认识论。用皮氏自己的话来说,“发生认识论试图根据认识的历史,认识的社会根源,认识所依据的概念和“运算”的心理起源来解释认识,特别是解释科学认识。”[2]发生认识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认识,强调认识的个体心理起源和历史发展。皮氏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只注意认识的高级水平,认识的最后结果。近代现代的认识论则专门从事认识的逻辑分析或语  相似文献   

14.
我们认为,李延明同志肯定必然王国、自由王国这两个概念属于认识论范畴是正确的,但拒斥它们是社会历史范畴却是片面的。因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作为认识—实践主体的人是社会和个体的统一体,人们的社会关系既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外界条件,又是人以社会为主体认识、改造自然的内部条件;所以,人类怎样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前的哲学家们,大都把认识的结构看作是主、客体直接对峙的二项式结构。唯心主义是从主体到客体,旧唯物主义是从客体到主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明,认识活动由主体、客体和实践三要素所构成。在这种三项式结构中主体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社会化了的人;客体是由于主体的能动地实践活动而获得对象性的客观事物;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和桥梁。在认识的三项式结构中,认识不仅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辩证过程,而且是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的双向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列宁在批判唯我论的时候曾经指出,不能把实践和认识论分割开来考察。因为在日常生活领域中,许多唯心主义者也可以承认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要不要把实践范畴列入认识论?这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分歧所在。(参见《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38—141页)所以,讨论实践问题必须把实践与认识论密切联系起来。研究实践的社会性也是如此。把实践与科学认识的产生和发展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这应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纠缠于日常生活中的看、听是否实践,没有多少意义。这也是本文在“社会主体”之前冠以“科学认识”的原因。实践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作为认识主体的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这是极浅显的道理。但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个体认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个体认识论是个体对知识性质和认识过程的信念,这些信念深刻地影响知识获得和知识建构过程。学生的认识信念是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关键成分之一。关于个体认识论研究有个体认识论的发展研究、个体认识的信念系统研究和个体认识的元认知过程研究等三种主要研究取向,这些研究取向既面临着新的问题又各具挑战性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让·皮亚杰是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早年接受生物学方面的训练,继而对认识论和逻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从1921年起,他便长期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已独具特色的“发生认识论”。 按照皮亚杰本人的说法,“这种认识论是自然主义的,但又不是实证主义的;这种认识论引起我们对主体活动的注意,但又不流于唯心论;这种认识论同样地以客体作为自己的依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 ,尤其是英美等国 ,“社会认识论”这一术语最初是在图书馆学和经济学领域中提出来的。自 80年代 ,这一概念被引入哲学和社会学领域 ,很快地到 80年代末就正式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哲学分支学科 ,其主要标志是几部社会认识论研究专著的出版 ,例如英国学者安东尼·弗卢 (AntonyFlew)的《关于社会思想的思想》 (ThinkingAboutSocialThink ing ,Oxford :BlackwellPress,1 985 ) ,美国学者斯蒂夫·富勒 (SteveFuller)的《社会认识论》(SocialEpistem…  相似文献   

20.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意识是第二性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唯物主义路线,并强调指出:“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单行本,第42页)在同一本书的另两处,列宁又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础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同上书第131,134页)毛泽东后来发挥了列宁的这个思想,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公式(《毛泽东选集》第261、273页)。这样,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就有了两个公式,一个从物质到意识(感觉和思想),一个是从实践到认识。长期以来这两个公式就共存于我们的哲学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