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不是什么与是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是一个亟需学界探究的学理问题,同时更是一个需要企业家现实践行的实践问题.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应该说既不是无关痛痒的"无病呻吟",不是企业、企业少数人甚至企业家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不是一种外在驱动,不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实际上,它是产品益众、财富阳光、创新求变、做强企业,以及心怀天下、仁爱化众与感恩图报、回报社会.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自尊间所起的作用。采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问卷、Rosenberg总体自尊量表、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问卷, 对1066名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和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均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自尊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34)。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8,(2):147-152
19世纪的英国迈进城市化时代:工业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崛起,而城市化又给英国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使人们因财富和地位的差异而分化为不同的阶层,并推动了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形成;另一方面,社会分层反过来又对城市本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英国城市格局逐渐发展成为以"贫民窟与郊区"为典型特征的城市社会地理结构。  相似文献   

4.
作者的研究始于切身的困惑,即宗教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地位问题。《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与企业伦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旨在为改善人类生存状态而建构起三 E(Economics,Ecology,Equity)协调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实现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和社会公正三大目标。社会公正是现代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作为应用伦理学学科的企业伦理学 ,首先要应用社会公正的理论和原则去阐明企业伦理和企业公正问题。以企业公正为核心价值的企业伦理 ,逻辑地包涵了社会伦理、生态伦理对企业行为的公正要求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三大目标的必要条件。倡导以企业公正促进社会公正、环境公正的企业伦理观 ,承担起对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义责任 ,是有远见的企业家为实现企业长远目标而必然作出的明智抉择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社会组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社会组织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关键步骤。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建设的思想精华和西方有关社会组织发展的理论文明成果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组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也明显增强,但同时存在着现行管理体制的制度性障碍以及制约社会组织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其他因素。只有对当前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加以恰当的解决,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组织管理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和 《四川心理科学》2014,(23):156-157
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关注基础教育的发展,初等教育的进步离不开初等教育教师的辛勤耕耘,我国初等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不断的改革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关注社会地位对初等教育教师的影响对教育的发展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析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强 《学海》2006,(4):40-46
社会分层有多种标准,不同的理论家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常常是为了实现他们的不同目标,而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从社会分层理论的角度看,我们也需要探索适合“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分层标准。本文分析了区分社会地位差异的十种资源,即生产资料资源、财产或收入资源、市场资源,职业或就业资源,政治权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主观声望资源,公民权利资源,以及人力资源,还分析了这十种资源的社会分层与和谐社会战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汪信砚  翁路 《哲学动态》2023,(5):25-37+127
在马克思法哲学批判时期的著作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是表征现代社会的两个概念。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关于现代社会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为特征的思想,从两个方面对现代社会展开了批判性分析。一方面,政治解放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立,使现代人分裂为双重身份并处于双重组织之中,而政治国家也随之陷入双重悖论;另一方面,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也具有一致性,即政治国家沦为维护市民社会的私利的附属物,其结果是市民社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逐渐宗教化。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突破现代社会困境的“和解方案”并初步建构了其未来社会理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真正的民主制”,但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以“社会力量”替代它。就超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以实现人的类本质而言,“社会力量”与“真正的民主制”具有共同的理论主题,两者的差异在于,后者的核心要义为市民社会通过不受限制的普选制“变体”为政治社会,而前者则强调无产阶级通过变革市民社会、消除私有财产的方式走向人类社会。青年马克思的现代社会批判在其思想发展中产生了重大的理论效应:一是使马克思切入近代政治哲学的问题域,开创了新的政治哲学传统;二是促使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先秦社会心理思想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良轼 《心理学报》1997,30(2):208-214
先秦时期出现了一些富有时代特色的社会心理思想。主要包括:同人心、恒产恒心、上行下效、赏罚贵信等。其中“同人心”是先秦社会心理思想的总纲,其它社会心理思想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先秦思想家们使用了一套与现代社会心理学不同的概念体系。他们凭借这套概念体系准确反映出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人的社会心态,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13.
李迎生 《学海》2004,58(2):64-69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转型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发展与模式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 ,工业化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等是导致这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这不仅决定了西方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采取以社会保险为重点和社会救助为补充的模式 ,而且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与城乡整合的特点。这些具有规律性的经验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改革 ,具有明显的参考价值。而西方各国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不恰当处理 ,以及一味推行“福利国家”模式而在一定意义上牺牲了效率等 ,也为我们提供了值得记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4.
When categorized into social groups, people view members of in-groups, but not members of out-groups, as being similar to themselves. In three experiments, social categorization moderated the spread of social projection in both minimal and value-tagged laboratory groups and regardless of whether individual perceivers judged both groups or only one. The categorization effect tracked changes in the perceiver's group status so that most perceivers projected only to present but not past in-groups. The lack of out-group projection supported an anchoring hypothesis, according to which self-referent information is engaged only when it is considered applicable to the judgment at hand. The induction hypothesis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hypothesis, which predicted positive and negative out-group projection, respectively, were not supported.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intergroup perception and bia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自从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以来,“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不同的学者依据于各自的学术资源和经验感受,对于问题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阐述。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扩展着人们的思维,也必将有益于实践。以学术的维度关注现实重大理论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应尽的职责。有鉴于此,本期刊发了这组笔谈,并期待着学界朋友的进一步参与,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完善与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Witkin, H. A., Hertzman, M., Machover, K., Meissner, P. B., &; Wapner, S. Personality Through Perception. New York: Harper, 1954. Pp. 571.) Reviewed by Murray H. Sherman.  相似文献   

17.
社会评价:社会学在项目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阿江 《学海》2002,(6):81-85
社会评价不是公众评价 ,不是经济评价的剩余 ,也不同于纯粹的社会学学术研究。它是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其功能为 :(1)给出项目能否成立的基本判断 ;(2 )实现项目的社会发展目标 ;(3 )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评价没有超出社会学方法论范畴。它的方法 ,除了常用的文献研究、观察、访谈、问卷、座谈会等方法外 ,也发展出一些有自身特色的如协商、公众参与等方法。社会评价的内容 ,通常包括项目社会影响分析 ,利益相关者分析 ,土地与居民生计调查 ,项目机构设置 ,少数民族发展等。  相似文献   

18.
19.
作为社会意识的社会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体系和社会心理,是历史唯物主义领域中关于社会意识的两个范畴,前者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形式,后者是社会意识的初级形式,这种初级形式是思想体系形成的基本前提。该文区分了社会心理学说与一般社会心理学的界限,并着重从社会心理学说发展的简要历史中,发掘了这门学科对于研究唯物史观和社会意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