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同伴提名法,对2470名初二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追踪研究,考察两种同伴地位(社会喜好和社会支配)对三种攻击类型(身体、言语和关系攻击)发展的预测,以及性别与班级规范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多层线性分析发现:(1)社会喜好负向、社会支配正向预测个体半年后的三类攻击行为,且男生的社会喜好对关系攻击的预测作用强于女生;(2)对于男生而言,身体和言语攻击的班级规范强化个体后续的攻击行为,但关系攻击的班级规范则无显著影响;对于女生而言,身体攻击的班级规范强化个体后续的攻击行为,言语和关系攻击的班级规范强化初始攻击水平低的个体相应的攻击行为、而对于初始攻击水平高的个体表现出弱化效应;(3)班级规范还能调节社会支配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在言语攻击规范高的班级中,社会支配对个体言语攻击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友谊特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宗奎  万晶晶 《心理科学》2005,28(3):573-575,572
本研究运用社会测量提名法、友谊质量问卷、社会行为同伴提名法考察了586名初一至初三儿童的友谊特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表明,在男女初中生中,不论外部攻击还是关系攻击,一对友伴表现出的攻击行为越多,其同伴接纳程度越低。结果表明,同伴群体可能支持符合性别规范的攻击行为,反对不符合性别规范的攻击行为。友谊受欢迎程度这一外部指标比友谊质量等内部指标对攻击行为的预测更为稳定和可靠。  相似文献   

3.
摘 要 以455名武汉某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采用同伴提名法、班级戏剧问卷,考察了不同性别儿童的外部攻击、关系攻击、社会喜好与受欺负之间的关系,重点检验了社会喜好在不同类型攻击行为与受欺负之间的中介效应及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的外部攻击、关系攻击、社会喜好与受欺负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其中男生的外部攻击与社会喜好、关系攻击与社会喜好的相关系数均显著高于女生;(2)小学儿童在外部攻击和社会喜好维度上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外部攻击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社会喜好得分显著低于女生;(3)社会喜好分别在外部攻击、关系攻击与受欺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且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对社会喜好的预测系数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表现为外部攻击、关系攻击对社会喜好的预测作用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社会喜好对受欺负的预测系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社会喜好对受欺负的预测作用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而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对受欺负的预测系数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自我概念形成中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燕  张雷  刘红云 《心理科学》2005,28(5):1152-1155
运用提名和问卷法.对706名香港小学3、4年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受欺负行为、同伴接受性及社会自我概念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对其同伴接受性有明显的正向预测效果.攻击和受欺负行为对儿童的同伴关系则会产生明显的负面作用.儿童的这些社会性行为通过同伴关系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地作用于儿童的社会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社会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49名初中一至三年级青少年为被试,采用同伴提名法和"班级戏剧"量表收集数据,考察社会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班级戏剧"量表中的30种社会行为可划分为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和有争议行为四个方面;(2)亲社会行为和有争议行为能够正向预测同伴的正向提名,攻击和退缩行为能够正向预测同伴的反向提名,亲社会行为能正向预测社会喜好程度,而社会影响程度则主要是由亲社会、攻击和有争议行为预测的。(3)受欢迎组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和有争议行为较多;被拒绝组的攻击和退缩行为较多;被忽视组的退缩行为最多;有争议组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有争议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均较多,退缩行为最少。其中,受欢迎组和被拒绝组又可以根据被欢迎和拒绝的理由而划分出亚类型。  相似文献   

6.
使用内隐、比较外显和独立外显三种方法考察学前儿童关于攻击和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信念及其发展特点。结果表明:①3岁儿童倾向于把身体攻击与男孩相联系、把亲社会行为与女孩相联系,且儿童的这些信念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强;3岁和4岁儿童并不把关系攻击与某一性别相联系,5岁儿童倾向于把关系攻击与男孩相联系;②三种测量结果之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内隐测量更易于探查到年幼儿童关于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信念。  相似文献   

7.
童年期的攻击行为和长大之后的暴力行为有很高的相关。儿童的攻击行为一直是心理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心理学家为止而提出了几种理论解释,主要有本能论、挫折——攻击假说、社会学习论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该试图对这几种理论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心理机制,研究采用青少年行为自陈量表、青少年遭受校园排斥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冷酷无情特质量表对黑龙江、福建两省的1284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校园排斥对初中生的外化问题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冷酷无情特质在校园排斥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3)领悟社会支持调节了初中生冷酷无情特质对校园排斥与外化问题行为中介过程的后半段路径。研究结果为初中生群体的校园排斥、冷酷无情特质、领悟社会支持和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刘爱书  年晶 《心理科学》2012,35(4):911-915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同伴提名法,考察小学4、5年级共503名儿童的消极社会行为(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受欺负行为)、同伴接受和儿童忽视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忽视与退缩行为、受欺负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攻击行为之间相关不显著;儿童忽视与同伴接受有显著负相关。忽视通过消极社会行为的两组中介变量作用于儿童的同伴接受。  相似文献   

10.
班级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与学校适应间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郭伯良  王燕  张雷 《心理学报》2005,37(2):233-239
运用同伴提名和问卷法,对82个城市初中班级的4650名学生进行了测试,并使用多水平分析技术探讨了班级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和学校适应间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其同伴接受和学业成就,儿童的攻击、退缩行为对学业成就和同伴接受有明显的负向预测效果;在班级环境变量方面,老师支持可以减弱退缩行为和学校适应间的负向联系;老师训诫不仅可以减弱攻击行为与同伴接受间的负向关联,并且对退缩行为与学业成就之间的负向联系也具有削弱效果;同学关系这一变量的班级效果最为明显,可以明显地增强儿童问题行为与学校适应间的负向联系;而班级秩序纪律对攻击行为和学校适应间的负向关联有明显的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11.
考察父母行为和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早期攻击和社会退缩有无特异性联系、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是否以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作为中介。694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3.67岁)完成了父母控制问卷、情绪调节量表、青少年攻击以及社会退缩量表。结果表明:(1)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均与两类结果有关,未表现出"一对一"的特异性联系;(2)行为控制与两类结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心理控制与两类结果呈线性关系;(3)认知重评在心理控制与攻击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表达抑制在心理控制与社会退缩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感知的校园氛围对其问题行为有重要影响。但是,校园氛围起作用的中介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旨在考察青少年感知的校园氛围与其问题行为(行为不良、抑郁)的关系,以及同伴侵害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10所学校2758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匿名填写社会经济地位问卷、家庭功能问卷、校园氛围感知问卷、青少年同伴侵害问卷、儿童抑郁调查表、青少年行为不良指数问卷。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功能后,积极的校园氛围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行为不良和抑郁。(2)同伴侵害在校园氛围与青少年行为不良和抑郁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曹丛  王美萍  张文新  纪林芹  陈亮  陈欣银 《心理学报》2014,46(10):1486-1497
遗传与环境如何交互作用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是当前攻击研究中的重要前沿课题之一。近年来, 分子遗传学关于人类攻击的研究已拓展到对不同攻击亚类(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遗传基础的探讨。本研究运用问卷法与DNA分型技术, 对1258名儿童进行为时4年(四年级—七年级)的追踪调查, 考察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交互作用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 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母亲教养行为仅交互作用于男青少年的身体攻击, 母亲教养行为显著预测GG 基因型男青少年的身体攻击, 但对T等位基因男青少年身体攻击的预测作用并不显著。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关系攻击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 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具有不同遗传基础和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选择了5~9岁儿童各60名,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年龄儿童在不同行为规则情境和角色关系下儿童攻击性倾向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对不同行为规则情境下的攻击性倾向差异增加;同时,能够更好认识角色所具有的敌意,更理智地采取攻击行为。并描述了这些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攻击行为在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情感和心理适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同伴侵害是儿童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先前的一些研究已经考察了儿童和青少年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 但是尚不完全清楚调节效应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因此当前研究采用三水平元分析方法检验效应量的可靠性和一系列调节效应。在系统地搜索了2020年10月之前发表的文献后, 当前元分析确定了40项研究, 包括25605名被试, 共计333个效应量。主效应检验发现儿童和青少年的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此外, 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同伴侵害变量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身体侵害相比, 关系侵害与儿童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的相关更强。儿童和青少年的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也受到了地区的调节, 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亚洲地区比在南美洲地区更强。研究设计也是一个显著的调节变量, 儿童和青少年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的相关在纵向研究中比在横向研究中更低。最后, 当前元分析的结果显示同伴侵害的报告者也是一个显著的调节变量。与同伴报告的同伴侵害相比, 教师报告的同伴侵害与儿童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的相关较高。当前研究的结果指出, 在预防、控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时应该注意同伴侵害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班级戏剧问卷"对中部一所小学3、4年级的285名儿童进行了3年追踪调查,研究了3年来儿童的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发展趋势及其在个体间的差异,并探讨了两类攻击行为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童年中后期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并且初始测量的外部攻击水平高的儿童,其关系攻击水平也较高;外部攻击行为变化较快的儿童,其关系攻击变化也比较快。(2)男生的外部攻击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而关系攻击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四年级关系攻击的上升速度快于三年级;初始为关系攻击较高组相对于较低组,他们的关系攻击随时间的上升速度也比较快。  相似文献   

17.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人与环境互动理论,研究考察了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中介效应。采用父母控制问卷、青少年人际自立量表、青少年校园排斥问卷、消极社会适应问卷对辽宁省3所中学的1209名高中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父母行为控制对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无明显预测作用,心理控制对消极社会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在父母控制与消极社会适应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父母行为控制只能通过人际自立的单独作用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父母心理控制既能直接预测消极社会适应,还能分别通过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的单独作用,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研究最终梳理出一条“父母教养→人格发展→人际反馈→适应结果”的理论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元分析方法, 从整体上探究黑暗三联征和攻击行为的关系, 共纳入87篇定量研究, 90个独立样本, 41273名被试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黑暗三联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均呈正相关(r = 0.338~0.405), 自恋与攻击行为的相关强度显著低于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的相关强度。黑暗三联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受到文化背景、性别、攻击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结论显示, 自恋与其余两种黑暗人格有较大差异, 后续研究可以结合东方文化进一步探究黑暗三联征。  相似文献   

19.
运用元分析技术, 探讨了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调节变量。41项研究的44个独立样本满足了元分析研究标准, 被试总人数为24536名。元分析结果显示, 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 = 0.35, 95%CI为[0.30, 0.39]), 文化背景、数据特点、道德推脱问卷类型、攻击行为类型、年龄阶段会对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的调节效应。但出版情况、被试类型不会对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 道德推脱是攻击行为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20.
学前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其执行功能密切相关,而共情则可能是二者产生联系的关键。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学前期儿童执行功能(研究1)及其子成分(研究2)与其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共情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学前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其整体执行功能、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显著负相关,认知共情分别在攻击性行为与整体执行功能、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学前期儿童的执行功能是其攻击性行为的限制器,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起主要作用;学前期儿童的执行功能通过促进认知共情从而抑制其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