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划,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问的关系具有这样一些新特性;一、工人阶级政权建立的时候不存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这种政权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建立过程的开始;二、社会主义基础和上层建筑赖以形成的社会变革的自觉性;三、上层建筑在与它相应的基础的形成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达到更高的阶段。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的。调整着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经济基础,直接反映着在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方面出现的变化,并反过来决定上层建筑作出相应的变化。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剥削阶级的消失,社会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思想上的团结一致,社会关系不会过时而变成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工人阶级在作为阶级消灭之前始终是历史进步的最坚定的旗手,这一切都使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能不断发展。完善和更新。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不再采取政治革命的形式,不再具有政治-社会革命的性质,而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由非对抗性矛盾的存在所决定的社会团结一致性和社会生活各方而协调发展的新特性,也表现在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2.
缪志红 《学海》2004,(6):197-199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由于网络技术的推波助澜而变得更加突出.追溯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基本把握这么一条相互依存发展的线索,即高等教育因社会需要而产生,又因社会需要而被不断改造,它在不断的调适社会不同需求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和影响手段作用于社会.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同样震撼着高等教育领域,呼唤着高等教育发展观念的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学体系:差异大于同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差异是历史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中西医学形成的轨迹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两种不同体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三焦六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七情六淫、辨证论治等,构成了中医药理论的主要框架,也构成了与西医学体系的差异。中医学分析事物本质的观察、归纳、推理、思辨的过程,不同于西医学观察、实证、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医学在发展的每一阶段,除吸取当时的医学知识外,还吸取了哲学以及其它多学科知识,而西医学的发展则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两种体系之间的差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婚姻基础是婚姻关系建立、存续、发展、解除的基本依据。其包括生物基础和社会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不同阶段的社会的婚姻基础也随之发生变化,当然不同时期的文化、道德、政治等因素对其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发展到当代社会,婚姻的基础由家族利益转向个体利益,这种利益就是个体对于婚姻的生理上、物质上、感情与精神生活上等多方面的需求和满足。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传统从北美大陆殖民地时期开始就一直主导着这一地区的政治倾向和社会发展,在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建国原则后,这一传统在影响美国政治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也在不断适应着变化的时代。本文以美国历史为主线,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基督教传统对政治体制、社会变迁等问题作出的认知与判断,并简述其对美国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阿尔伯特·琼森认为,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医学人文学科发展历史很短暂,但作为临床的实践要求和学术思考对象,其历史却源远流长。在医学伦理学发展历史中始终贯穿着礼节、规范和社会职责三个主题,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三者呈现出不同的内容特性及偏重。生命伦理学是医学伦理学的延续和扩展。研究医学道德的发展和医学伦理学史,应当从医学活动发生的现实情景和由医生、患者与公众围绕医学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对医学的认知出发,而不能只停留在对已有道德观念和伦理思想的哲学分析和理论推导中。  相似文献   

7.
试析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及其历史地位江苏省扬州大学医学院(225001)孙荣一、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关系———析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内涵中西医结合的内涵是什么?这是关系到中西医结合事业能否健康和如何顺利发展的基本问题,近几年来,随着中医...  相似文献   

8.
在一篇杂志的文章中,不可能全部考察黑格尔传统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因为这种影响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早期和晚期是有原则区别的。在这里,我们只是试图指明,马克思到《莱茵报》工作之前所形成的关于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过程的观点,同青年黑格尔主义者们的社会政治观的关系。通常人们都是把大卫·弗·施特劳斯的出现(1835年)看作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开始,虽然一般地说黑格尔学派中出现非正统的神学观点比这还早(可以举出1830年出版的费尔巴哈的匿名文章《论死和不死》为例)。但是,我们认为,青年黑格尔派作为明确形成的哲学政治  相似文献   

9.
王晓华 《管子学刊》2013,(2):109-112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士”的出现,他们对于政治、生活、现实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与情感体验,并由此形成一种士文化。他们向往着“达则兼济天下”,但更多时候处于“穷则独善其身”的境地。英国贵族文化是随着贵族阶层的出现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直到今天它还无处不在地影响着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形态,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特征,如对社会责任感的注重,对思想自由与精神充盈的追求,对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格独立的强调等。同时,作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两者又有一定的差异。分析比较这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对于把握中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将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政府陆续派遣众多使臣或使团出洋考察、访问,其中西方近代医学受到这些出洋外交官的普遍关注。这一时期的出洋外交官大多能认识到西医的先进之处,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中西医观:一部分人崇尚西医、摈斥中医;另一部分人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二者并行不悖。中西医观的形成与这些出洋外交官的个人经历及时代环境都大有关联,他们对中西医的体察与认知,更是引发了对中国与西方巨大现实差异的思考。实质上,中西医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技法各有所侧重,应当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审视中西医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上有党内民主,下有社会基层民主。党内民主是全社会民主实践的火车头,起着领导、带动和示范作用;社会基层民主是全社会民主的根本,是民主建设走向纵深的基础。二者各有优势,各有特点,可以形成互为呼应、互为促进之势。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自觉的体制内路径;一条是通过市场经济改革所逐步发现的、从不自觉到自觉的体制外路径。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路径选择,应当是党内民主与基层民主的结合,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的结合。做好这“两个结合”的大文章,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专门考察“社会-经济成分”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其他概念中的地位。作者认为,列宁把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生产成分、社会经济成分)理解为以一定生产力为其基础的、在不同程度上形成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生产成分”概念和“社会经济体系”概念是等同的。成分是特殊的生产关系体系。有多少种基本的生产关系类型,就有多少种基本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史上,有五种基本的生产方式,与此相对应,也有五种基本的社会-经济成分。此外,小规模的自然经济和小商品经济是两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成分。在某个社会中所有的生产关系都可纳入一种成分和形成一种社会经济体系的条件下,“特殊的社会生活成分”概念就完全与“社会-经济形态概念”相吻合。在氏族社会经济繁荣时期和共产主义形态存在与发展时期,只存在一种社会生产成分。除此以外,在人类社会中通常存在着好几种社会生产成分,其中有一种成分占居统治地位,起决定性作用。在一个社会中,所有的生产关系产生了一定的上层建筑,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属于社会的基础。但是,只有占统治地位的成分,才是那个具体社会的基础。在某些时代中,任何一个基本的社会生产成分都不占统治地位,都不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经济形态”概念就完全不适用了,而“社会-经济成分”范畴则具有特殊意义。在一定具体条件下,两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能够形成一种包含有这两种生产关系的特征的社会经济体系,如封建-奴隶制成分、封建-资本主义成分等等。目前拉丁美洲的大庄园属于封建-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3.
医学网络带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 ,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生活的世界 ,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伴随出现的医学网络以她独有的特点渗入世界各个角落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个人医疗保健在INTER NET时代里得到了更加有利的保障和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 ,医学网络给现代医疗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医学网络从结构上分局域和广域两个层面 ,局域层主要由医院信息系统、社区医疗信息系统组成 ,提供最基本的病人健康档案信息 ,形成电子化病历 ;广域层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及或其他通讯方式提供医疗服务如…  相似文献   

14.
现在,有一个很难忽视或很难否认的事实,就是在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之间,在社会政治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科技思想即科技革命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有两层意思:科技革命通过非常不同、非常复杂的途径,影响着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影响着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影响着社会思想;而反过来,社会政治思想也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技活动的开展也发生着冲击,看不到这种推动是不行的。当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和日益深刻、日益迅速的发展,给所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迫切的任务;更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7,(2):45-55
相较于"稳固时期的威权统治",民主转型初期常常是一个政治暴力风险上升的历史阶段。本文指出,尽管民主化同时蕴含暴力加剧和暴力缓解的逻辑机制,但在一个族群分裂的社会,由于民主化初期政治信任格外匮乏,其暴力加剧机制常常早于暴力缓解机制出现。那么,为什么即使在社会分裂的国家,转型期不同国家的暴力冲突水平仍然出现明显差异?即,为什么一些国家比另一些暴力冲突水平高得多?本研究聚焦于政治宽容这个因素,以此来解释多族群社会转型暴力水平的差异。在本文中,政治宽容包括大众文化和精英意识两个维度,并强调其相辅相成性。简单而言,政治宽容水平高的地方,暴力冲突水平低,反之则否。本文以印尼为例,对核心观点进行了论证与说明。  相似文献   

16.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易》学与道教文化都是我国先民探索宇宙奥秘、人生价值的心灵轨迹。这两条心灵之轨尽管有各自不同的开端,各自不同的材料,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背景中它们交汇了。由于《易》学与道教有着共同的文化土壤,共同的社会心理基础,两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便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自然汇通”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盾 《哲学动态》2006,(11):30-33
阶级理论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马克思认为,在现代社会,只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个最重要的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抗体现着现代社会的政治结构的本质,这一对抗的结果将是无产阶级通过政治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人类的解放。然而,20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史发展却使情况变得复杂:资本主义体系并未崩溃,而是通过引入组织化和弹性生产而具有活力;工人阶级战后的政治活动影响较小;社会结构的变化并未趋向日益简化的阶级对立,而是变得越来越不透明,到处都在生成复杂的不稳定的“自发的领域”。面对这些情况,20世纪后期以…  相似文献   

18.
自由主义否认社会存在着共同理想。作为共同理想的哲学基础,社会基本目标是社会成员对于其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所持的基本相同的观念,它对应于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罗尔斯的社会基本结构概念。社会基本目标是形成并维系社会基本结构的根本因素,它决定着社会基本结构的模式。社会存在着各种价值与目标,彼此存在着一定的冲突。社会基本目标与这些价值和目标构成统摄关系,从而令诸种价值构成一种秩序。社会基本目标的维系主要诉诸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纪律,因此自由主义对于暴政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刘祖云  范虹珏 《学海》2014,(6):16-22
观察中国城镇化的展开可以选择"社会互动"的理论视角。中国城镇化互动展开的社会情境有知识情境、历史情境与政治情境三个方面,它们影响甚至左右着中国城镇化的社会互动行为。中国城镇化的社会互动过程有三个关键环节,即政治宣示、社会响应与知识联盟的形成。城镇化问题上的学术互动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还有不同观点的争论与分歧,其中,学术会议作为一种互动仪式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当前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其中,基督教聚会场和受洗人数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其最为主要的表征。基于曲阜及其周边地区的实地调研表明:地域主体性文化传统的不同是影响基督教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最为根本的因素;同时,地方公权力主体的偏好、基督教发展的历史基础、教会自身的建设状况等因素也对其有一定制约或促进作用;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基督教区域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