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何谓中国现代伦理学? 答:所谓中国现代伦理学,首先是基于对"工业-市场-信息"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对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现代人特别是现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的一种伦理反思.它是对现代社会的现实本质和发展规律的逻辑表达,也必然包含着作为主体的现代人特别是现代中国人的情感、意志和对价值与善的追求. 问:发展中国现代伦理学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批判地继承人类的伦理道德文化遗产.怎么理解"批判地继承"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宗教与宗教研究,在人类历史中一直关涉到人类如何生存的重大问题。本文首先讨论宗教与人类自身反思的两种方式的关系,特别讨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对宗教问题反思方式的改变;其次,讨论现代性与宗教学术研究必备条件之间的关系;第三,讨论在现代学术形态的宗教研究中,必然出现的对宗教意义理解的两重性矛盾。本文强调,当前的宗教研究,只有正视这个矛盾,宗教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才能被正确看待。  相似文献   

3.
尽管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涉及了环境伦理的各种问题并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但从专业角度看,《环境伦理学》是用一种相当严密的和某种技术性的方式来处理年轻的、有争议的环境哲学分支中的问题。罗尔斯顿大概已感觉到,他的众多读者对学术争论中的主要人物和历史根源并不感兴趣,因此他不想让他们卷入进来。然而,对于这一领域的同行来说,罗尔斯顿在《环境伦理学》中不懈地追求环境哲学核心的理论问题:非人类自然实体和整体自然的内在价值,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他的书的副标题是“自然界的价值及其人对自然界的责任”。不过,就像罗尔…  相似文献   

4.
罗尔斯顿从整个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道德是人的存在方式,环境伦理的产生不是要推翻或取代人际伦理,而是要为自然共同体中的人类确立生存方式。人类道德之所以要观照自然生态系统,是因为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和存在目的,以文化方式生存于其中的人类须对此给予道德的尊重。环境伦理与人际伦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之伦理,它们都是人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5.
现代技术远非古代技术所能比拟,其导致的危害也是前所未有的.约纳斯认为,现代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现代虚无主义.以往本质上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伦理学无法应对现代技术在道德上挑战.他提出了一种“责任伦理”观,主张医学和医术有一种特殊的责任,当今人类应该对自然及未来的人类负责.  相似文献   

6.
美国建筑师F·L·赖特是现代建筑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不仅设计了大批优美且饱含意义的建筑作品,而且形成了自己的建筑哲学,为现代建筑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其建筑思想在他死后近半个世纪的今天,却显现出一种人类思维与追求的恒久性价值。  相似文献   

7.
罗尔斯顿在持"大自然不是文化"的观点下,构建了他的客观自然价值论,目的是要确证人类承负环境义务的坚实根据。他的理论有不少的创新,然而他的人类承负环境义务根据论并不充分。因为其中存在如下问题:(1)仅从自然价值论中难以成功推导出人类的环境义务;因为(2)不能避开文化概念直接从自然界本身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据;尽管(3)他提出了自然价值论,但没有区分和说明人的内在价值与自然的内在价值之间关系的性质;(4)从"资源性"工具价值角度批判人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但没揭示人与自然的这种资源性关系的本质;最终(5)人们并不因为他所提出的人类承负环境义务的根据论而深爱自然。  相似文献   

8.
□今年被认为是20世纪时光隧道的出口,人们需要在这里驻足回眸,梳理百年的沧桑记忆,述说世纪的兴盛与危机,历数百年间的英雄与蠢货,刻画当代社会与文化的本质特征。前些日子读到吴国盛的一本小册子《现代化之忧思》。他以哲人的洞识给我们这个时代划了一道基线,也是我们今天讨论20世纪医学史的一条基线。他认为:在描述现代文化的诸多特征的术语中,“技术时代”一词最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文化的本质。现代最重要的事件是现代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以及与之伴随的工业化……技术不只是人类创造的某种适用的工具,更是某种向着人类降临的东西,是人类无…  相似文献   

9.
自有哲学反思以来,认识人就是一种困难的探索。“我仍然不能认识我自己”——这是苏格拉底遵照德尔斐的神瑜,对这个问题的直率的承认。哲学家历来就认真地以不同方式寻求自我认识,事实上他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最广泛和最困扰人的问题:人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他的本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马杏苗 《学海》2002,(3):13-17
现代化既具有创造性又具有破坏性 ,人类走入生存困境 ,这已是一种共识。人类社会如何既能发展现代化又能有效地避免现代化的弊端 ?这是现代人所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对现代精神的反思 ,本文从道德的角度思考了现代精神的基本特征 :一是物欲的盛行 ,二是主体的膨胀 ,三是超越者的丢失 ,四是精神的放逐。而现代精神从最深层的意义上讲是无根的 ,因此 ,人类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精神的回复 ,去重新发现能够给人类存在赋予意义的合理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学会质疑     
“家园”栏目及网站已历三载,从师兄之手又传至我这一届。当“青年思想家”网站改版,我征求导师贺立华教授的意见时,他说:“家园可否搞一话题‘质疑青春’?”他还说:“我们是没有资格宣称‘青春无悔’的一代, 那么你们呢?”这问话直指要害,让我们无处逃避;反思本是人类保持清醒的一种态度, 可长期以来我们却宁愿选择遗忘,这是一种极大的不负责任。既然无法逃避, 索性就去直面逼问,连同我们的青春一道,交与良心来审判。搞这样一个话题,我们要倡扬的便是质疑的精神:一种打破思维惯性奴役的独立思考,一种不贪恋安逸享受的反思性格,一种面向自我灵魂的苛刻拷问。话题的组织,我们力求找准、抓稳、打狠,不隔靴搔痒,不虚张声势,  相似文献   

12.
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一、“哲学”与“哲学教育”: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哲学教育 ,当然应当是按照哲学的特性进行教育 ,使受教育者掌握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基本方式——哲学方式 ;然而 ,哲学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根本问题 ,却恰恰在于以非哲学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哲学”教育 ,以至受教育者往往没有思考和体验过哲学方式的独特性质和特殊价值。因此 ,哲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不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而必须是对“哲学”和“哲学教育”的“反思”与“定位”。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 ,它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论证大自然及其非人存在物的内在尺度和内在价值,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实现了价值范式由主观工具价值论向客观内在价值论的转换;通过论证生态系统的系统价值统摄个体生命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以及人类整体环境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实现了环境整体主义转向.客观内在价值论并不否认人的主观价值的存在,环境整体主义也不排斥而是包容了人类利益和个体利益,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价值范式的生态转向,通过强调道德的关系性和整体性而赋予了伦理道德以涵容更广的生态性.  相似文献   

14.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1933年出生于美国,曾在美国获物理学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在英国获神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哲学教授。他是国际环境伦理学会与该会会刊《环境伦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国会和总统顾问委员会环境事务顾问。发表学术专著六部,近年发表的有《哲学走向荒野》、《科学与宗教》、《环境伦理学》和《保护价值》;主编《生物学、伦理学与生命的起源》学术文集;为50多本相关领域的学术著作撰写过部分篇章;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他的论著被译成近十种文字。不久前,罗尔斯顿应邀来华参加学术活动,期间,…  相似文献   

15.
从实体思维到实践思维--兼谈对存在的诠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哲学的发展和创新 ,通常伴随哲学思维的发展与创新 ;存在范式的转换 ,通常伴随存在的诠释方式的转换。 2 0世纪以来 ,人类思维 (包括哲学思维 )正发生静悄悄的但又是实质性的变革。反思并自觉地凸显这一变革 ,对把握当代哲学的特点与走向来说 ,是一个基础和前提性的工作。本文拟从诠释存在的思维前提入手 ,对这一变革做一粗浅探讨。我的基本观点是 :传统哲学思维是实体思维 ,现代哲学思维是关系思维和过程思维。对关系思维的进一步深化 ,客观上要求我们明确主体和实践视角 ,进到实践思维。当然 ,哲学思维方式的概括、表述可以是多角度的。我…  相似文献   

16.
人口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群体生存的问题。人类的生育行为一开始就是一种包含着道德意义的行为。虽然完整意义上的人口伦理学是同近代人口学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联的,但是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口问题便是人们进行伦理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的思想中,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伦理思想。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自觉地对人口问题进行伦理反思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7.
鲍曼以一种批判的视角和独特的方式 ,审视现代性的伦理问题。他的后现代伦理不仅仅是时间意义之“后”,还是一种对现代伦理反思意义之“后”,更是一种理论超越意义之“后”。他的《后现代伦理学》揭示了现代伦理自身的矛盾 ,指出并非可以通过在其基础之上的“织补”而解决的。启发人们深入审视现实的道德迷宫 ,开启新的思维建设天地。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篇将笔者的文章、麦克尼尔教授的回应与我的再回应的合集。首先,笔者论证了中国先秦思想乃是一种现代(政治)哲学。因此,在反思现代性问题上,我们应该做的是,比较先秦思想家与西方现代思想家给出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学习后者。在先秦思想家中,韩非子最清晰地意识到其时代问题的本质,因此对他思想的研究也最有助于我们反思现代性诸问题。在麦克尼尔(McNeill),教授的回应中,他认为韩非子的著作是有关智慧的,缺乏理论与反思。并且,他的智慧有一种内在矛盾,这使得他的思想更应该被描述成一种厚黑学。笔者在回应麦克尼尔教授的挑战的同时,正面阐发了韩非子哲学体系的要旨,并进一步指出它的真正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9.
作为悲剧意识的生存久已湮没。人类在自身的成就中日益自信 ,以至于哲学反思也流于变相的自我阿谀。但通过悲剧意识进入哲学反思毕竟还是哲学的责任 ,而且这一工作首先是哲学观念的自我反思 ,在当代语境下即人类中心主义的自我反思。人类生存以自身为中心———这已经成为险象环生、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 ,哲学批评范式主要有三种 :返朴归真、全程辩证法和简陋技术主义。三者的初衷是救治人类中心主义 ,最终却成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变形 ,掩盖了生存的悲剧性质。而要呈现作为生存悲剧的人类中心主义 ,就需要从破解这些范式入手。首先破解返朴归…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比较和分析了哈贝马斯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交往理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论证了交往在社会发展、社会变革中的历史作用。提出交往既有着沟通主客体关系的功能 ,又有着改造、变革对象世界的价值指向 :一是用交往来说明社会发展变更的必然性 ;二是用交往来说明生产方式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更深层的原因———社会发展是人类自身交往的历史 ,社会变革正是通过人类的生产方式 ,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方式来实现的 ;三是论证说明了人类正是通过交往在社会变革中实现着自身种的历史进化 ;四是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成熟性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从历史维度阐述了人类社会交往起点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分析论证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历史转变 ,同样体现了交往的“工兵”作用。文章认为 ,交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变革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功能 ,指出交往的主体实践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对象性认识活动。本文用世界进程的眼光 ,去反思民族实践方式的历史地位 ,追寻新的交往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