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音》1991,(2)
一、概念的厘定“佛法”,是佛与法的结合词。佛是梵语佛陀的音译略称,义为觉者。法是梵语达磨的义译,义为轨持。佛与法的结合词“佛法”,义为“佛的法”,即由佛陀所创见而流行人间的法。“佛为法本,法由佛出”,故称“佛法”。在内容上,佛法包括教法、理法、行法和果法,体现于文字记录即为经、律、论三藏。广义地说,凡与释尊本教不相违碍的善法皆可称为佛法,故历代祖师大德的言教及其它“世间微妙善语”也是佛法。世尊曾说:“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所未说法,如大地土。”(《升摄波经》)又说:“一切世间微妙善语,皆是佛法。”(《增一阿含经》)至于是否是佛法,可以用法印来鉴定。但一般所说的佛法,只指由  相似文献   

2.
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中原,由此至东晋十六国早期,传法译经僧主要是外国人,东晋之前外僧的汉语名号采取"以国为姓,音译或意译其名"的方式;东晋之后随着"佛法僧"三宝思想的深入,外僧大多以佛法僧为姓,音译其名.后赵政权允许汉人出家为僧后,汉僧规模大幅增加,在僧姓统一为"释"之前,汉僧主要以师为姓,采用三宝"佛法僧"或三学"戒定...  相似文献   

3.
涅槃     
《法音》1990,(4)
梵说nirvna的音译,又作泥洹、泥日、涅槃那等,意译作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灭,指灭生死之因果.灭度,指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灭即度也.寂灭,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之大惠灭也.不生,指生死之  相似文献   

4.
弘扬     
在佛教中,指佛菩萨传播教法,化导众生.后世泛指大力宣扬一切思想或观念.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当于此地建国安人,弘扬佛法.  相似文献   

5.
《大乘起信论》是中国佛教中影响极大,也是最富争议的论著之一。近代以来,学界围绕该论的真伪问题争讼不已。从文本的语境中看,《大乘起信论》有明确的摄受对象和强烈的修行关切,其目的在于令修行者发起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关于大乘佛法的"法""义"问题,可以从"能解""所解""能诠""所诠"的角度加以理解。论中所谓"真如""如来藏""本觉"等并非同一层面的概念,"真如"是诸法的离言实性,"如来藏"则是依功能假立的"相","真如"与"如来藏"皆非"实体"或"基体","本觉"亦非指众生现实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6.
编后语     
《法音》1990,(9)
在这期《法音》发稿的前夕,6月20日,中国佛学院举行了86级学僧毕业典礼,又有33位僧青年走上了住持佛法、弘扬佛法的岗位,佛教界的弘法行列里又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赵朴初会长在毕业典礼上勉励同学们要"报众生恩",要"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我们想,这也正是我们全国佛教徒精进不懈、孜孜以赴的共同目标.我们谨向中国佛学院86级毕业的同学和全国其它佛教院校应届毕业的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祝你们在认识佛学、实践佛法的过程中,接过老一辈高僧大德的法印,肩负起佛教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发扬优良传统,适应时代潮流,使法灯永耀,慧日常明!  相似文献   

7.
秦团结 《宗教学研究》2002,36(1):137-141
李通玄的三圣圆融一般是指文殊、普贤、佛三位一体,相互融通,不可分割;从整个《新华严经论》看来,三圣圆融是一种表法,其所表示的佛法具有灵活性,即不只是用来说明三圣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圆融的思想所表示的种种佛法都是心的体现,即法不自生,因心而起,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本文认为,李通玄的三圣圆融思想的实质是心的圆融。  相似文献   

8.
以持悲悯心,断除一切见,示行正士法,敬礼乔达摩。值此良辰吉日——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开幕之际,我以参加此次盛会深感荣幸,并向各位高僧大德、领导、学者及与会嘉宾致以吉祥的问候!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佛法理论是"内心科学"之精髓,戒行清净是佛法住世之根基"。  相似文献   

9.
赵朴初居士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文中写道: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四圣谛"来概括(谛的意思是真理):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因谛(或集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是痛苦的消灭;道谛,指灭苦的方法.佛经所说的道理非常多,其实都是围绕四圣谛而展开讨论的.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则是缘起论.佛教的所  相似文献   

10.
果宁 《佛教文化》2011,(6):116-119
走过钟鼓楼,我们便来到大雄宝殿面前. 大雄宝殿,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意为摄伏群魔.则指佛法僧三宝.在中国传统中,大雄宝殿往往被称为"正殿".正殿之中,供奉三尊佛像,分别为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以及中间的释迦牟尼佛.  相似文献   

11.
护法漫谈     
法,梵语“达磨”,译名为法,是轨则义。《成唯识论》卷一说:“法谓轨持”。法之意义大致有三:一是指佛陀依如实所觉而宣示于世间众生的善巧教法,或称佛法;二是泛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三是特指某一事物和现象。为振兴佛教,破邪显正而护持正法,乃本文讨论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法也不断地深入人心。但人们对佛法的观点不一,站在各种角度持有不同的见解。这其中,有正知正见者;有无知邪见者;有误解者;也有藐视毁谤者。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09,(1):60-60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灿烂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07,(10):64-64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灿烂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07,(12):65-65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灿烂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5.
李洪志的传法传功活动始终打着“佛法”的幌子,他的众多传法讲演中也充满“佛言佛语”。然而,他所讲的“佛法”完全是自己的杜撰,不仅与我国现存五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核心理论丝毫没有共同点,而且直接与之对立和冲突。他通过对一些佛教名词术语的肆意曲解和无知臆断,通过对佛教的诋毁和对佛教界人士的中伤,妄图达到宣扬迷信,神化自己,笼络信徒,欺骗愚弄学员的目的。一、李洪志在贬低和攻击传统佛教的基础上编造他的“佛法”,以便网罗信徒。“佛法”原指佛的“教法”,用来概指佛教的教理或理论。李洪志标榜自己所传的“法轮大法”属于“佛家…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0,(2)
<正>《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佛教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灿烂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7.
圆寂     
梵语parinirvna之意译,音译作般涅槃,旧意译为灭度、入灭、圆寂,谓圆满诸德,寂灭诸恶;即舍去有漏杂染之境,归入无漏寂静涅槃界;亦指离生死苦,全静妙之  相似文献   

18.
胡晓光 《法音》2002,(1):23-31
佛法以缘起论为思想理论基础,而缘起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从“四缘”义展开引申的。缘起论是佛法的特质,是佛法区别于一切外道异执的根本标志。它是佛法的诸法实相观,在佛法中是最胜义。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中云:“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作为最胜说的缘起论,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则,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质,佛法就是以此作为立说大本。如《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云:“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又如《了本生死经》云:“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又如《佛说稻竿经》云:“见十…  相似文献   

19.
一、人生佛教之意趣佛法是佛所证的一切法实相,及众生可以由之证到诸法实相的方法。同时,在佛亲证的方面为证法,就佛对众生说的方面为教法,前者是契理的,后者亦兼契机的,这是佛法大概的性质。佛以所证的法应机宣说,佛在世时佛为法本,一切皆依佛说,佛灭度后,佛弟子结集佛法而流传于世,始有佛教。初为迦叶阿难等综合整理为《阿含经》,古译为“法归”,即一切佛法的汇归。后经几百年流分为各种部派,至五六百年间部派相争,不能见佛法的真相,于是龙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6,(11)
正公元2016年10月12日(佛历2560年),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代表齐聚东南佛国圣地宁波召开第十九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会议围绕"法乳千秋,一脉相承"的主题,三国代表共同回顾了一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展望三国友好发展的美好明天!佛法之源,肇始天竺。释迦太子因见世间生老病死诸苦丛集而愿心悲切,志存超拔,苦修悟道,弘法利生,度人无数。释尊灭后五百载,佛法东传,依海陆"丝绸之路"而传入震旦。震旦佛法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